李海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的视角理解词句,在对话之中挖掘言语的智慧。不断发掘学力,释放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本文主要从阅读教学与文本相连、在作文教学中智慧对话、在读写相伴中推敲字词等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言语的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言语教学;读写;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74-02
语文教学应将问题带入情境之中,以对话为依托点,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的拓展、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将内容结构化,站在学生的立场,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智慧,关照学生的发展,释放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包括文本的朗读、词句的理解、内容的概括、情感的体会等诸多内容,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只有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建构“板块”,加以聚合,使教学内容更为精当。
教师要打破教材的局限,要引领学生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动态的内容板块,一是核心知识的板块,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并围绕某一点选择恰当材料,构建教学内容板块;二是核心能力的板块,依据年级段确立能力发展目标群,选择恰当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问题解决的板块,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取生活问题,选择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成有助于实践运用的板块。
一、阅读教学与文本相连
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提取内容,利用其内在的联系重构板块,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板块的重组,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识记内容,形成高效的阅读策略。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教学中,教者出示了重组的词语板块:①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②缕缕幽香 袅袅清香 爱如茉莉;③弥漫诗意。再提出问题,“这三组词语都与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来描述。学生是这样描述的,“平淡无奇的茉莉,散发出缕缕幽香”“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教师适时引导,词语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尝试说出更多的词语。教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听记复述,促进他们对词语的及时运用,将文本中的词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师还原语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体会到阅读的无限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扮演文本角色,再现生活场景,实现语境的还原。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一文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读一读狐狸与老虎的对话,并说说从哪能读出狐狸的狡猾?有学生认为,“眼珠子骨碌一转”说明其狡猾,教师让学生做一做这个动作;有学生说“你敢吃我”,教者让学生联系当时的情景,试着扯着嗓子喊一喊。“老虎被蒙住了,狐狸做了一个动作?(摇摇尾巴)”让学生做做动作,体会想鬼点子的感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让语境得到还原。
情景体验能促进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学生要顺应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在的意义,捕捉、揣摩文本的深意,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文教学中,学生一般会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品读文本,让学生了解从哪几件事体会到水的珍贵,表达自己对水的独特情感。但也有学生独辟蹊径,能从文中一连串的数量词,体会到人之多、水之少、行得远、等得久,探寻文本的深处,获得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以教学资源、自己的阅读方式束缚学生,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对固有结构的破解,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质疑精神的形成。
二、在作文教学中智慧对话
作文,是学生分享信息、表达情感的过程,词组教学能引领学生以词组为主线,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生命的交流对话。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对话环境,让学生与他人进行精神对话,提高自己的表情达意能力。
(一)融入生活,激活写作兴趣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循规蹈矩,命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不知道应该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只有将命题“激活”,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倾吐”表达的兴趣,才会主动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才会主动地依托作文表达内心的情感。因而,作文教学只有融入生活,才能让学生思考、想象,产生写真事、述真情的愿望。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在观察、表演中认识世界,才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联想,促进学生的体验,产生写作的愿望。生活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进行自由写作,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二)丰富想象,体会虚实之美
虚与实是文学創造不可或缺的两种美,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在低年级阶段,常把学生虚构的人与事视作奇珍异宝,不断发掘这难能可贵的想象力,而到了高年级,我们常将之视作“虚构”,是一种“假大空”,是胡编乱造,是无病呻吟。不可否认,说真话、写真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是作文教学的一种“美”。但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如果缺少联想,就难有创造,因而,我们不能以“虚构”而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不能将作文的虚构与做人的虚伪混为一谈,要将虚与实相融相生,产生两极之美。教师可以借助于词语制造情境,如为学生提供“荒漠”“人类”“挣扎”“噩梦”等词,让学生写出以环保为主题的作文。
(三)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常是前一周给出作文题目,下一周作文课对上一周的作文进行点评,而学生的写作激情早已消退殆尽,滞后的评价使作文教学收效甚微。教师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的批改、讲解,以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在读写结伴中活用字词
长期以来,读与写各自为阵,彼此分割,虽然具有针对性,但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读是写的基础,学生从经典作品中获得语言的积累,就会将优美的词句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作文也是对阅读的检验,能促进对学生的生活情趣的陶冶。教师要让读写相伴,以读促写,寓写于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语段听记
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却忽视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以致出现语缺词穷的窘境,阅读不仅仅是体悟情感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从积累词汇、赏析词句,学习语句的表达,夯实自己的“基本功”。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自学4~6自然段,说说精彩句子,有学生在阅读词句中感受到林教头目中无人、傲慢无礼、狼狈不堪,也反衬出林冲的谦虚忍让,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识记,让写作训练有了根基。
(二)活学词语
学生只有能活学活用词语,才能真正的掌握词语的意思,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由表及里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才会让语言的学习增添了厚度,才能避免写作时词缺语穷的状况。要根据学生理解的空白处,深入文本理解词义,学会灵活运用,才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深入。
(三)锤炼词句
教师强化炼字训练,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别,提升自己的语感。如《桂花雨》一文中“浸”字写出桂花香气弥漫于整个村子里,给人带来欢乐的氛围,将摸不到的桂花香写得触手可及。
总之,教师要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视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发挥想象、推敲字词,促进学生思维的培育、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粉林,朱小薇. 三代苏派名师的“简朴”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2,(12).
[2]薛法根.作文教学从阅读开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4).
[3]吴立岗.务实求活拓宽创新——浅析薛法根语文教学风格[J].人民教育,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