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 伏 敏 姜 婷 曹嵘巍 詹玉姝
(1.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2.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3.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四川 成都 611745;4.四川传媒学院学生工作部,四川 成都 611745)
趣分期、优分期、从分期、分期乐等分期购物平台。消费者可以对欲购商品选择0-50%的首付金额,剩余金额在2-36个月分期付清,或者全款进行购物。以分期乐为例:一件平台价为人民币359元的商品,首付选择30%,分12个月付清,月供24.23元比原价多还款39.46,每期都产生0.5-6元的服务费。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但一旦提现后,每期的利息会越来越多,而且会横空出现很多并没有购买的商品,平台要求继续付款,滚雪球般金额只会越来越多。
分期租赁平台。继分期购物后,出现了分期租赁,以手机、汽车、奢侈品、衣服等日常用品为主,与分期付款相比,相当于分期付款每期支付的“利息”化身成了“租金”,选择分期租赁物品的消费者更多在乎的是商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样的平台如:机蜜、趣先享、乐租等。以机蜜为例,一部iphoneX 每月租金为399,十二期,使用一年租金不到5000,一年之后可以付清尾款获得手机,也可以选择新机重新租赁。如今科技发展,手机性能更新换代速度快,一部手机的使用周期一般在1-2年,结合新机制艺术院校学生的消费观念出发,对于追求时尚的年轻学生来讲,认为每月400块钱的支出能够接受。
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名校贷、学贷网、拍拍贷、投投贷等。这样的贷款平台普遍特点是:门槛低,通常只要是年满18岁,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的在校学生或毕业2年以内的毕业生都可以申请。手续简单,只需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甚至只有身份证复印件即可。额度高,申请上万元的贷款额度极为容易。放款快,只要通过了身份验证,即刻取款。品种丰富,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但在其中设置了服务费、手续费等隐形消费陷阱。
购物分期付款最为典型和泛滥的是学校周围的手机专卖店。学生用身份证和学生证进行风险担保,申请分期付款购买手机,有的甚至被要求留下家人和老师的电话,意在威胁套牢学生按时按约定还款,保障利益的不丢失。有的表面看似和网络平台分期购物形式一样,背后却隐藏了实物换现金的真面目。学生将预购手机换为等价现金,分期还款,隐形的现金贷。
(1)线上网络推广
网络强行推广,例如搜索引擎时自动弹出借贷平台链接或地址,点击即可进入另一个页面。游戏或者视频中强行穿插网贷广告,不停进行网贷广告视觉轰炸,到处可见的信贷APP下载链接等。
(2)线下人工推广
线下雇佣学生或者社会人士,采用发传单、塞小卡片的传统形式介绍借贷产品和小额贷款广告。或者以加好友的形式,直接保留联系方式,后续直接电话短信骚扰。
(3)线上加线下结合的方式
通过在厕所、宣传栏等角落张贴校园贷、小额贷的小广告和利用发传单方式,让学生扫二维码,或者加微信、QQ即可搜索到可贷款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贷款想法。
看似容易的分期贷款口号,背后隐藏的却是高额的手续费、服务费、滞纳金。学生杨某听信其男友告知,校外一手机店购买手机“零首付”“零利息”,为了满足男友的购买欲望,杨某用自己的身份证进行所谓的“登记”,其实就是一种担保和抵押。一个月后男友无力还款,一个月的滞纳金利息就是5800*1%*30=1740,这金额远远超出了正常生活费支出,如果置之不理,不出几月,利息即可上万。杨某发现此事后,懊悔不已,但男友却是置之不理,声称并不是自己的身份证进行抵押,不关自己的事。
在对有过校园贷经历的学生进行访谈过程中发现,对于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困难的学生而言,“兼职”对他们的诱惑较大,不少学生怀揣着还未毕业就能有车有房的幻想,靠自己改变命运,那份迫切的心理让他们成为诈骗对象。刘海(化名)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海在一次求兼职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关注到一贷款平台找兼职,当刘海询问操作流程后发现平台提供2000块启动资金,从中收取200的手续费,一年内还清,介绍一个人到平台进行贷款可以从中获得5%的中介费。刘海粗略一算,认为自己能够偿还这笔钱,同时还有利可图便很快成为了兼职人员。恰巧这时老师给同学们普及校园贷的危害,刘海突然意识到自己并非吃到“馅饼”而是跳进了“陷阱”。刘海没有推荐其他人到该平台贷款,自己默默地将贷款全部还清。
“裸贷”(裸条)是在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裸条”借贷值得关注——女大学生用裸照获得贷款,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
最近频频爆出“美容贷”事件,某学生亲身经历,透露其中原委。张某(化名),女性,因爱美从网络上搜索到一家整形医院进行了眼部,鼻部,唇部三处整容,其手术费高达数万元。该女性付款方式为每月按揭付款,总金额高于实际费用,最后高到学生无力承担时便提出再介绍6人来此医院整容,此学生的整容费可一笔勾销。
所谓隐形贷款,是指在信贷报表中反映为正常的贷款,但其真实形态为不良贷款。目前,隐形不良贷款的数额不断增加,其潜在的风险也与日俱增。隐形贷一般存在超出正常信贷率、数额较大的贷款,借新还旧的隐形贷款模式等。
在学校周边存在一些隐形的赌博窝点,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专注于家庭条件好而且自律性不强的学生下手,诱导其到窝点参与赌博,有赌球、棋牌、游戏机等多种形式。学生容易在赌博窝点失利,凭着想“捞回来”的心理越陷越深,这时高利贷向学生伸出援手,防备意识薄弱的学生借钱之后无力偿还,继续被介绍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越陷越深。
校园贷看似低门槛、零利息的借贷背后都隐藏着高额的手续费、服务费甚至滞纳金,一旦无力偿还,就是滚雪球,不亚于高利贷带来的后果。有的雪球越滚越大,数额高达数十万,上百万。
当受害者无力偿还或者欠款的情况下会遭受暴力催债。如:误入不法分子的诈骗信贷平台后,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对受害者进行威胁恐吓,甚至对其家人进行骚扰和攻击。还有的不法分子找到受害者,对其施暴,对其人身进行伤害。例如:学生何某,经常收到恐吓短信,短信内容大概是“我知道你和小明(化名)认识,请你催促其还款,如果再不还款,将无限骚扰你,直到小明(化名)还款为止”。之后还通过搜索手机号强行加何某的微信,一天之内发近百条好友请求,打若干骚扰电话,严重影响了何某的正常生活。
不法分子在向学生发放贷款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学生的基本信息,甚至还有通讯信息,不法分子可能还会对其亲友进行诈骗。不仅让你在亲友中颜面扫地,还会让你的亲友因为你的不良行为而上当受骗
对于学生而言,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在巨额的欠债压迫下,学生不能将全部心思放在学业上,心理始终有所畏惧,不少陷入困境的学生,出现学业问题和行为问题。间接或直接导致精神出现异常,学业出现异常甚至出现轻生等后果。
如果校园贷机构接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该校园贷机构就有可能将个人失信的记录传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如果学生在这样的平台贷款而不按时还款,就会产生征信不良记录,那么以后在银行贷款买房、买车等,都会受到影响。
学生进校初期,多开展以“校园贷”为主题的班会或者讲座,加强学生对有关校园贷政策法规的学习和了解,让校园贷的危害在其思想中形成,提高防范意识,注意各类校园贷陷阱。做到对待陌生人不轻信、不轻言、不听不看,不给不法分子靠近你的机会。不要抱着贪小便宜的心态,而受到大的损失。如: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随意透露给身边的人,保管好自己的有效证件,如身份证,学生证,护照,驾照等。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身边越是熟悉的人,越容易将你带入深渊,彼时,你可能还蒙在鼓里。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学生作为金融消费者应注意P2P微金融平台对自身个人信息及隐私的保护,防止合同诈骗。学校加强对学生投资者的教育,要引导其理性看待投资,以更平和、更稳健的心态去投资理财。
家校密切联系,共同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不攀比,不膨胀。如每月的生活费有计划地安排,不超前消费,不参与赌博,不投机取巧。如遇真正的金钱困难,及时告知父母,与父母商议,不要触碰红线,借校园贷逞一时之快。
P2P平台一方面应提高网络技术管理,严格审核用户身份,实施实名制,同时进行用户信用评级,设立黑名单,曝光逾期还款学生,提高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监管,限定自身权限,发挥好第三方平台的中介作用,并分散借款人资金,一资多借,或设立风险储备金,确保大学生借款人的本息安全。
此外,针对大学生还款能力及抗压能力问题,P2P平台可将学生贷款限定在小额贷款内,并与学校合作确认学生的真实信息,共同承担风险。对不同贷款种类则采用不同的利率和额度:如与学生校园一卡通绑定的贷款采用较低利率和较低额度,只能用于个人校内消费;与银行卡绑定的贷款采用中等利率和中等额度,可用于所有个人消费和提现。创业贷款可申请的额度更大、期限更长,但需开具学校证明,同时利率较高。最后,制定违约条例和用户还款帮助系统,通过“创业合伙人平台”等提供学生社会工作,助其还款。
在对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主题班会、面对面谈话、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有侧重点的进行心理引导和教育。使其认识到物质追求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物质要靠自己勤勉的劳动而得,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最终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在校园贷事件发生后,学生无力偿还巨额贷款,是心理承受压力最大、最脆弱之时,为逃避现实的逼迫这时最容易产生轻生念头。从高校管理层面来说,辅导员老师不仅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反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和疏导,及时与家长联系,掌控学生情绪,避免惨剧发生。
通过摸排、走访、调查等方式,基本了解了校园贷在新机制艺术院校周围的生存环境和模式,造成的乱象以及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在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种种迹象表明,要想彻底肃清校园贷,需得借助国家政策法规这个强大外力。那么新机制艺术院校应借着这个强大外力的东风,制定预案机制,清扫流入校园的各类校园贷信息,在学生群体中加强校园贷已是不合法行为的宣传,严密监管学生借贷动向,从苗头处扼杀,争取早日将非法借贷驱逐出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