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远
(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可见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是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期盼,更是师范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质量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以核心素养研究引领、拉动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科学的教育理念、美丽的教育情怀,还要具备在完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能力。然而当前许多地方师范教育培养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运作模式,课程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导致学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转化困难,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不到位,教育科研素质与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因而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地方师范院校,要重视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把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作为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寻找一种有效模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素质,从而培养出大量研究型、应用型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为了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许多地方师范院校把研究型、应用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并寻求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譬如,研究共同体模式、参与导师课题模式、典型教育病症诊断模式等等。但我们通过对当今师范生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缺失,具体表现:
教育理论课程重视性不够。考察高师院校现行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与比例普遍较高,最高的甚至达到65.9%,最低为38.7%;而教育类课程的学分数与比例相对较低,基本为20-30个学分,占课程总学分数的10%-30%[2]。 另外在教学计划中,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课时计划几乎等同于其他公共课,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中,因而师范生的教育科研受一定限制,只能运用已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在参与导师课题模式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导师的课题不一定是依据教育理论课程的进度而确定的,课程深度也可能较广,需要研究者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因而对师范生而言,教育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全面,极大地约束了教育科研的进行。
忽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我们从师范生毕业论文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有资料显示,某地方院校某业师范类毕业生总共有340人,在论文的选题上选取教育研究类的共有25人,占三届师范生比例的7.35%[3]。因此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不能激起师范生教育科研兴趣。在以上提到的模式中,典型教育病症诊断模式就无一定的激励机制,忽视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很难培育师范生的教育科研兴趣。
教育实践活动不能理想地进行。现行的一些模式虽然注意到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的结合,但是由于存在某些问题,教育实践活动不能理想地进行。在典型教育病症诊断模式中,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活动围绕的是典型教育问题,教育科研是在实习学校进行的,然而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却存在着教育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既要让师范生去研究教育教学,又要去进行教育科研,似乎有些勉为其难。而在参与导师课题模式中,课题的展开是在师范院校进行的,虽然师范生在参与课题中感悟了研究的真谛,学会去研究问题,但是却脱离了中学教育实际,使得师范生在参与课题过程中,只能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机械地相结合,不能够使师范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笔者从教育科研的意识、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对我校职前的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整体水平偏低,具体表现如下:
教育科研意识淡薄。认为科研活动与自己距离甚远,教育科研是专家或大学教师应该做的,而自己只是未来的中学教师只要做好一个教书匠的工作;虽然部分师范生在做毕业论文时会选择教育研究类的论文,但他们对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敏感,相关课题主要由指导教师提供,选择撰写这样的论文仅仅是为了容易完成毕业论主的任务。
教育科研知识缺乏。只重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于教育统计学、研究方法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更不能做到各门知识的相互渗透。这势必导致在做教育类研究论文时,学生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无法完成一项具体的教育项目,如不知道该如何做文献综述,不知道怎么写开题报告,不会设计研究步骤,不会对研究结果进行假设等[4]。
教育科研能力较差。教育科研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师范生的一项必备技能,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校生教育科研能力偏弱,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总结升华实践的能力,往往只能在实验课上生搬硬套老师的实验步骤并对实验数据简单总结,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相距甚远。
通过对当今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构建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以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强化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基本育人环节,从而切实提高地方院校在校师范生教育科研的能力。该模式不仅需要地方院校创设教育科研氛围,加大教育科研设施的投入,还要高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更需要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积极投身于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校训、校风、校园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是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主要内容包括培育优良风尚文化、提升特色活动文化、建设高雅环境文化、打造鲜明形象文化。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增强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从而达到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目标。在地方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体现师范性的特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①追求高品位的物质环境的熏陶。地方师范院校要针对人材培养的特点,充分挖掘物质文化的本体价值,给校园设施赋予先进的教育的理念、领先时代的信息技术和优秀的师范底蕴,注重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如建设教育名家文化墙、建有校训碑和教育格言碑等,这样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育大家的风范,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学校还要提供更多的反映教育科研的报刊、杂志、图书,让学生了解教育科研发展状况等等,从而使师范生在物质环境中得到熏陶,增强教育科研意识。②做好科普宣传。科研氛围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它需要得到师范生的感知和认可,因此学校要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科普知识讲座,通过专家们的生平事迹、学科前沿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打造特色活动,活跃社团文化。在师范院校,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师范生的课余生活,使师范生的特长得以展示和发展,也活跃了校园社团和活动文化。师范院校应加强教育科研活动的组织,如在院、系里进行教育科研类论文的评比活动,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并提供发表论文的机会,激发师范生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荣誉感[5]。各种社团活动的有效组织和进行,能够使师范生在活动中感受教育科研,从而引起教育科研兴趣,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中。
课堂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基本环节。为搞好课堂教学,高师院校首先要注意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可开设与教育科研相关的课程,使师范生掌握基础的教育理论、懂得基本的教育规律、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熟悉整个教育过程,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探究、创新过程中提高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其次要注意深化教育教学内容。可增设相关教育实践类课程,开展地方院校教师、师范生、中学教师三者联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师范生在教学一线中得到真知。另外要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熟悉当前教学、科研的热点,了解地方基础教育的现状。再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减少“注入式”,注重“问题发现式”、“探究式”等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当然,反对“注入式”并不等于废除课堂讲授法,运用讲授法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利于学生理解。教学的目标是将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习惯,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驾驭科研的思维发展,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
社会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能够使师范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得以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是模式对师范生的要求,更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有效措施。社会实践的形式较多,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才能使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锻炼,才会使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得到提高。首先,要重视教育实习和见习。师范院校应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让师范生有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间,从而使师范生在掌握教学方法的同时,配合实习指导教师,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并及时写好教育实习小结。另外在教育见习上,应加强与附属实验中学的联系,使师范生得到较多的教育见习机会。其次,对实习班级进行教育实验研究时,师范生要事先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实习前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实验内容。可选择实验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管理问题的实验研究、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教材的实验研究等。通过对实验班级进行较长时间的教学,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实验结果可作为案例写成教学论文,这是师范生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好尝试[6]。
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这三部分教育教学基本环节构成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校园文化是保障,既能够增强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又能保障师范生的教育科研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是基础,能够丰富和发展师范生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理论知识。社会实践则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重点,既能唤起师范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教育科研兴趣,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与升华,更重要的是能使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