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建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人事处,重庆 4000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老年教育同样面临着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重庆市关于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老年大学转型发展,从固定校址向“季候校”转变,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季候式老年教育,是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创新型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以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暑期“季候式”老年教育体验活动为例,探讨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
1. 实践背景
石柱县是重庆市市级深度贫困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7.4%,林木覆盖率达到71.3%,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散布在3014平方公里的森林氧吧内,是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的理想之地。近几年来,该县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以康养旅游为突破,以产业融合为动力,以乡村振兴为载体,实施“康养+”战略行动,着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生态工业、康养休闲生态旅游业,推进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该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故乡,是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成长地,是穿越三千年历史的巴盐古道的重要舞台。该县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保护单位8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玩牛、土家啰儿调、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该县黄连传统种植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石柱县黄水镇地处海拔1400米的武陵山地区,是重庆市、石柱县两级重点打造的避暑康养特色乡村小镇。每年盛夏,从重庆市主城区和周边区县到黄水镇避暑休养人数达20万人以上,其中80%在此购房,成为每年固定来此避暑休养的黄水镇“准居民”。在避暑康养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完善物质基础设施,还需要同步着力改善软环境,不断充实避暑康养特色小镇的内涵品质。开展暑期季候式老年教育体验活动便是当地推出的重要举措之一。
2. 实践概况
从2017年开始,石柱县每年暑期会在黄水镇专门组织老年教育学习培训班,作为避暑季候式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以此为黄水镇避暑康养特色小镇项目注入文化内涵,升级完善乡村特色小镇的服务功能。
(1)运行机制
石柱县依托县电大建立社区教育学院,在各乡镇的14所中学设立社区教育学校,在部分小学设立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学校。黄水镇避暑候鸟式老年教育是依托社区教育机制,由县政府出资,县教育部门管理指导,县其他职能部门和镇、社区密切配合,由县社区教育学院评估,最后由镇社区教育学校实施。
(2)组织方式
一是每年6月,由县社区教育学院开展需求调研、制定实施方案,报县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审批。二是7月初报名。在镇上设点宣传,公布学习课程和办班安排,免费报名。三是视参加学习人员情况,落实师资和场地,按计划实施。四是与企业合作,打造学习品牌。寻求与当地房地产企业合作,由其冠名开展才艺展演评选活动,以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从而打造项目品牌,引领活跃自发性学习活动。
(3)课程内容
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确定:一是调查避暑人群和当地市民需求;二是注重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三是结合师资和经费实际状况。其中2018年课程内容有:太极拳、土家摆手舞、土家茶艺、土家花棍。
(4)师资来源
一是由县社区教育学院的培训团队和镇社区教育学校有相关特长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二是面向各行业聘请培训教师。三是外聘避暑市民中的志愿者担任教师。其中,2018年的外聘主讲老师中,主讲茶艺的老师是重庆市土家族米米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授土家族摆手舞的分别是县文化馆业务部主任和县老年大学的教师,讲授太极拳的是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裁判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当地小有名气。
(5)服务保障
县政府每年在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中单列10万—20万用于培训班直接费用支出。镇社区教育学校(即镇初中学校和镇小学)开放校园和部分设施。配置学习必需的教育教学设备,借给学员循环使用。镇政府和社区整治培训场地周边的交通和安全环境。
(6)培训规模
2017年统一组织的专项培训班直接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带动培训规模达到17000人次;2018年专门培训班直接培训人员4000人次,带动培训规模达到40000人次以上。
1. 主要特点
(1)季候式短训
黄水镇暑期老年教育体验活动时段为夏天,学员以避暑人群为主,培训的时间一般定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时长2~3周。这种老年教育是非常态化的短训,与其他地区的避寒、避霾、疗病、休闲等主题一样,有鲜明的季候特点,在教育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上有特殊性。当前,健康产业逐步成为新常态,各类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点,黄水镇暑期举办的候鸟式、季候式短期老年教育具有代表性,对地方政府有借鉴意义。
(2)城乡融合
在黄水镇季候式老年教育主要培训对象中,城市下乡的避暑人群占80%以上,目前当地老年农民相对较少。因此,这不是真正的农村老年教育,是基于城乡互动环境下,在乡村举办服务于城乡老年人口的乡村老年教育,是城乡一体发展的老年教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人口对流增大,各种“季候式”老年教育形态会逐渐常见,改变我们对农村老年教育的习惯印象,逐步显现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城乡融合的趋势。
(3)本土本味浓
黄水暑期老年教育体验项目连续两年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点,将土家族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开设了土家族茶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花棍等别具一格的本土化课程。这既丰富了课程的民族文化元素,增强了对外来人群的吸引力,又通过实施老年教育,有效地传播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了本土文化的影响力。比如,不少外地避暑市民学会土家族摆手舞,将其带回并融入城市的坝坝舞之中,让更多的市民喜欢上摆手舞。
(4)整合资源
场地上,根据培训项目特点,尽量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教育设施和条件,如茶艺和太极拳全部借用假期中中小学的教室和校园;摆手舞教学则利用镇上的公共广场。师资上,发动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暑假中担任志愿者或者兼职老师、兼职组织管理人员,并注意从文化馆等其他部门聘请专业老师。在农村老年教育起步晚、条件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这些措施管用、实用。
(5)政府统筹
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镇暑期老年教育活动,成立了县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 ,得到了县文化、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的支持,明确了社区教育学院为专业实施单位,发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黄水镇镇政府统筹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整治外部治安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在当前农村老年教育整体认识程度不高、各种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县、镇两级政府的有力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让该镇的暑期老年教育活动运行顺畅,及时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协调有力的全战线运行机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需要深化
开展黄水暑期老年教育体验活动,地方政府的初衷主要为吸引更多市民来此消费,增加当地“人气”,振兴地方经济,服务于石柱县政府提出来的“康养经济”政策。但其背后的价值逻辑还停留在经济效益层面,因此,需要对乡村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进一步提升认识。在新时代农村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力推的特色小镇建设中,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特色小镇建设注入文化内涵,改善特色小镇的软环境,提升项目建设软实力。同时,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政府需要重视解决人数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要和诉求,老年教育逐步成为老年化社会新的教育民生。该县农村老年教育整体上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中的困难多,是终身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经费投入渠道单一
经费投入是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条件。黄水老年教育体验活动经费主要由县财政以“一年一议、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渠道单一,投入额度不稳定,如2017年县财政投入20万元,2018年只有10万元。每年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只好“看菜吃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根据经费支撑能力选择那些受众较多、代价较低、组织方便的项目实施。如此,既造成老年教育受益人群同质化现象,也导致一些虽然很有学习需求的项目,因耗资较多而无法开设。一方面,政府的老年教育财政投入需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老年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3)“农”字特色不突出
黄水暑期老年教育体验活动项目主要服务于外来避暑人群,主要是让城市市民直接受益,服务当地农民较少。其内容也主要为受城市市民欢迎的“阳春白雪”式、娱乐性、休闲性强的项目,那些对当地农村老年人实用的学习活动却没有开展。比如,随着当地兴起避暑热潮,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当地农民特别需要学习如何经商、如何做餐饮、如何经营管理旅馆,等等。目前,黄水的暑期老年教育体验活动更像在农村为城市人开展的乡土老年教育,乡土味浓厚,而“农”字特色不突出。
(4)本土资源整合不够
鉴于职业教育学校专业门类多,师资和设施设备齐全,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当地暑期及常态化的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机构在师资保障和课程组织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有条件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黄水暑期老年教育培训活动中,一方面,县职教中心深度参与不够,优势发挥不充分。另一方面,黄水避暑市民中有不少文化素养比较高的人群,如重庆大学教职工群体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应在这批人群中动员更多人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管理服务工作和教学工作。这既拓宽了暑期老年教育的师资来源,又展示了老年人的专业特长,让老年人发挥了余热。
(5)培训规模有限
近两年,政府举办的培训项目每年直接参与人数在4000人左右,从当地政府的承受力看,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是,在每年20多万人的避暑人群中,有强烈学习愿望的人数,若按20%的比例保守测算,应在5万人左右,与可直接参与人数差距较大,缺口明显。面对每年集中涌来的20多万避暑人群,全靠政府包揽是不现实的。自我组织、自主服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政府举办的教育项目发挥示范性作用,带动引领更多的市民组织成自我学习共同体,开展互学互教。目前已经有老年市民按照兴趣,自主成立松散型的活动小组,吸纳了一大批避暑老年人的参与,但面还不广泛,政府引导力度还要加大,措施还需要创新。
黄水暑期季候式老年教育培训活动是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的新探索。这种老年教育新模式之所以能够出现,能够得到市民的欢迎,蕴藏着两个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出现新追求;二是国家制定实施首个老年教育五年发展规划,深化落实终身教育发展理念,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地位得到提升。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黄水暑期“季候式”老年教育实践探索,能够对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作用。
1. 乡村振兴,农村老年教育不可“缺席”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虽然中央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和“五年规划”,均没有直接涉及农村老年教育“振兴”,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老年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会日益凸显。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将大有可为。
(1)农村老年教育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其全面振兴既包含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硬件任务”,也包括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和公共服务等“软件指标”。农村老年教育作为乡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农村教育民生改善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当前,我国城乡差距出现新特点,城乡硬件条件差距在逐步缩小,而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软实力差距在扩大。这种差距在教育服务上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孩子“进城上学”现象没能得到根本扭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生活质量。重视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完善乡村终身教育体系,切实改善教育民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2) 农村老年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我国目前的老年教育普遍还停留在组织老年人开展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上,忽视了老年人发展自我、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把老年教育纳入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1]。因此,应该按照积极老龄化理念,重视老年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事实上,不少老年人也有继续服务社会的意愿,如上海市人事局20世纪末组织的调研中,50%的受访者认为继续工作能够发挥专长、保持身心平衡和培训收入[2]。随着老年化趋势加剧,2020年之后我国原有的“人口红利”将逐步变为“人口负债”,在此背景下,老年人成为新时代我国极为重要的潜在人力资源。当前我国老龄人口中,低龄老年人为主体,2015年60~69岁老年人占比有56.5%,超过了中、高龄老年人的总和。乡村要振兴,农村经济社会要发展,农村老年人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我国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国情是,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整体较低。2015年,60~65岁间没上过学的老人比例高达27.7%,只上过小学者占48.6%,而且随着年龄增大教育水平呈递减趋势[3]61。因此,要将农村这笔隐形的人口红利“变现”,必须通过老年教育加强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深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选项。
(3)农村老年教育是建设乡风文明的有效举措
乡风文明,具体而言,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乡村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法制意识明显提高。老年教育是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提高其生命质量,并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活动,其特别强调,要结合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和民俗民风等特点办出特色,努力培养生活现代老年人、文化传承人和事业传班人。在农村,老年学校既可以是培训农村老年人生活技能的学校,又可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阵地。老年教育其办学宗旨和办学特点,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任务和要求高度契合。办好农村老年教育,能够在农村移风易俗、传承农耕文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2. 落实“老年教育规划”,农村老年教育任重道远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总体上,我国老年教育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老年人教育需求,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老年教育发展任务相对繁重。在农村,老年教育更是薄弱环节。要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必须加大力度弥补农村老年教育这块“短板”。
(1)农村老年教育基础差
目前,我国城乡老年教育失衡,农村老年教育总量严重不足。据全国老年大学协会2013年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中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有2803所,全国省、市、县行政单位共有3219个,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的学校数占比为87%;但全国乡镇老年学校数占比仅为6.5%,村级学校数占比仅为7.8%。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部分贫困地区,到目前为止老年大学还很少,甚至有的地区还没有一所老年大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我国老龄化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老年教育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4]。为此,国务院印发的《老年教育规划(2016—2020年)》明确,老年教育增量的重点应放在基层和农村。可以预见,农村老年教育必将成为我国乡村教育新的增长点。
(2)农村老年教育需求旺
上海市、南京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年大学已经出现“一座难求”局面,甚至有学校出现一二十年不愿意离校的“恋校生”。现阶段,我国总体上正在逐步走出“物质幸福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老年群体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和充实感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老年人实现物质生活富裕之后,必然更加看重精神生活富裕。这种趋势正在变得“触手可及”,有中央权威媒体近期调查发现,少数农村地区存在着老人因抑郁自杀的现象,其中有不少属于“不缺吃穿”的自杀,究其原因主要是“活着没意思”,即精神生活严重缺乏[5]。可见,未来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不高,将主要取决于精神生活质量。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正是农村老年教育的重要功能,老年教育需求将日趋强烈。
(3)农村老年教育缺口大
从21本世纪初开始,我国老年教育对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青壮年人口大量向外流动,老年人成为农村实际常住人口的主体。有专业机构研究指出,2000年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65.8%,经过15年的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农村老年人数仍占48.0%,接近农村常住人口的一半[3]22。基数依然很大的农村老年人群体,正是农村老年教育的服务对象。这么庞大的潜在“生源”,预示了农村老年教育可能出现巨大缺口。
3. 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能够有所作为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特征日益明显,老年教育受到进一步重视。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完成修订,2016年首部老年教育“五年规划”出台,加快了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从长远计,各地要以贯彻落实《老年教育规划(2016—2020年)》为契机,对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增强保障;另一方面,要立足现实,努力抓好思路创新和制度创新,迅速打开农村老年教育新局面,适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趋势。
(1)重视老年教育文化功能,挖掘乡村独特价值
我国现代教育家黄炎培、晏阳初都认为:农村建设和改进的目标不是农村城市化。国家以往的农村政策,更多是围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的需求来制定的,难以体现乡村自身的价值。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城乡融合发展新态势之下,首先强调的是城乡之间的平等,城市的资金、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进入农村,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注入城市,城市和乡村成为共生共荣的两个板块。今天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说硬件一定要像“城市”那样先进、便捷,而是指要重视保留乡村文明,重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传统,以及我国乡村一些独特、有效的治理秩序,用乡村文化的魅力去影响和丰富城市文化。农村也要积极吸纳城市文明,让城乡文化积极互动,变得更加充实、完善和时尚。因此,乡村文化保护不可忽视农村老年人群体作用,要赋予乡村老年教育更多的文化传承功能。
(2)充分依托乡村现有教育条件,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不可能像农村基础教育那样,投入经费另外新建校舍,新增装备设施,也无法像城市那样,有比较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和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公共设施可以利用。在农村,应制定措施促进农村中小学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开放校园,用于老年人开展文化知识学习和休闲健身。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机构应将设施对外开放,开展老年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互联网时代生活技能培训。利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闲置的乡村校舍,转型兴办农村老年教育校(点)。探索农村养老院“养教结合”模式和乡镇文化站、农技站“科教结合”模式,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
(3)深入研究农村老年教育特点,解决课程内容缺乏问题
农村老年教育与城市老年教育明显不同。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状况、自然条件限制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决定了城乡老年教育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地区,城乡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内容和水平差异更为明显。据专业机构2015年调查发现,全国在业的老年人中有80%从事农业生产,即在业的这部人基本是农村老年人,他们可能更欢迎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3]191。当前,农村老年教育的内容可以重点围绕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突出农业生产中的新农技培训;针对互联网时代生活环境变化,突出信息技术运用中的新技能,如留守农民学习运用手机微信、视频与外出务工子女联系、沟通;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新困扰,掌握城镇化市民生活的基本常识,如对交通、消防、防骗常识的宣传普及。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也会得到不断提升,老年教育还要重视引导农民形成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的传统观念和健康娱乐习惯。因此,要深入研究这种差异,因地制宜设置农村老年教育课程项目,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的教育组织方式。绝不能照搬城市老年教育的内容到农村。
(4)充分挖掘乡村现有人才资源,解决好师资来源问题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应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教师、乡(镇)村干部以及返乡居住的退休人员参与老年教育。完善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的服务职能,充实基层老年教育管理力量,多管齐下、专兼结合,多渠道构建稳定的农村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要招募组建社会工作志愿者队伍,参与老年教育服务,并鼓励农村老年人群体自己办班、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据调查,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中,低龄(60—69岁)老年人口占56.1%,超过中高老年人口总和[3]21。因此,不能一概认为老年人都是“需要别人照顾、伺候和服务的对象”。比如,到黄水避暑的老年人主要是低龄老年人,其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不可低估,充分发挥其经验优势、技术优势为当地乡风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传承、脱贫致富以及公益活动提供智力支持是可行的。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生活富裕。当前,正值脱贫攻坚三年决战期,政府在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实现物质生活富裕方面投入了更大力气。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全过程,未来,政府必将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将农村老年教育作为乡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的大战略,统筹推进实施,努力增强农村软实力,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富裕,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