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孩子剧团”大事记

2018-03-20 07:37付冬生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郭沫若剧团重庆

付冬生

(1.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 401331;2.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孩子剧团自1937年9月3日成立到1942年9月被迫解散转移,先后转战苏、皖、豫、鄂、湘、桂、黔、川、渝等九省(市)57个县市。孩子剧团沿途进行爱国思想宣传,联络组织其他儿童团体共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行程约二万余里。“五年间,孩子剧团共演出30部戏剧,演唱80多首抗战歌曲,演出500余场次,约有45万余名观众观看过其演出。”[1]孩子剧团在广场、乡村、街头和学校等地,以适合大众的演出形式——戏剧、歌咏、舞蹈和绘画等为武器,动员和鼓舞了广大少年儿童和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为抗战宣传作出积极的贡献。因孩子剧团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卓越,引起了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茅盾、冯玉祥、田汉、冯乃超等革命家和文学家的高度关注。周恩来用“救国、革命、创造”[2]勉励之;郭沫若评价其是周总理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尽可以成为一部抗战的侧面史”[3]40;茅盾称赞其是“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4]。抗战期间,孩子剧团发挥自身特长,采用独特的宣传形式,其宣传效果甚至反超许多成人抗日救亡剧团,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据统计,五年间先后参加“孩子剧团”工作的孩子共有110多位。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厚生说:“孩子剧团在短短的5年里,所创造的抗日、反顽业绩,是令人永远不忘的;也为中国戏剧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5]39整理孩子剧团大事记,对于研究孩子剧团发展轨迹,分析其对战时重庆戏剧演出的空前繁荣和全国儿童戏剧创作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探讨其在抗战大后方戏剧史上的地位有重要的意义。

1937年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上海沪东临青学校部分学生逃到上海沪西恩派亚戏院难民收容所,与沪西绍芳小学、余日章第三小学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关心。

8月下旬,上海国难社地下党组织书记王若洞派党员吴新稼(原临青学校教师)到恩派亚难民收容所工作,帮助临青学校的学生和其他的小朋友。

9月3日,在上海地下党组织成员王若洞和吴新稼的领导下,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22名孩子在恩派亚难民收容所成立孩子剧团。吴新稼、许立明、傅承谟、张宗元、张莺、罗真理等组成干事会,吴新稼任干事长(后改称团长)。上海第一个抗日少年儿童戏剧团体和“中国儿童界三大明星”(新安旅行团、政治部孩子剧团、私立育才学校)[6]61之一的孩子剧团正式诞生。孩子剧团成立之初隶属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9月11日,上海《救亡日报》刊载《孩子剧团宣言》。

9月中旬,孩子剧团在上海愚园路华华中学慰问苏州反省院及其他“政治犯”。

9月29日,上海《救亡日报》刊载《孩子剧团的公开信》。孩子剧团还制定了《孩子剧团公约》,谱写了《孩子剧团团歌》。

10月,孩子剧团迁入上海马斯南路第一国际难民收容所。在孩子剧团干事长傅承谟(陈模)的建议下,“上海市抗日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成立。

11月7日,傅承谟(陈模)给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写致敬信,请求其支援中国抗战,11月8日上海《救亡日报》刊载此信。

11月12日,上海沦陷。王洞若决定将孩子剧团带去武汉。11月18—24日,在吴新稼等的带领下,孩子剧团22人分五批离开上海。其间,孩子剧团沿途开展抗日宣传演出。

1938年

1月10日,孩子剧团经南通、高邮、洄水、淮阴、淮安、邳县、徐州、郑州等地,历经两个多月时间抵达汉口,驻扎在汉口培心小学。

1月17日,冼星海组织的“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汉口成立,吸纳孩子剧团入会。

1月17日下午,“中华全国歌咏大会”在汉口举行,孩子剧团演唱《孩子剧团团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歌曲,这是孩子剧团成立以来首次参加大型演出。

1月24日,《新华日报》刊登记者杨慧琳采访孩子剧团文章《大时代的孩子们 在苦难中成长起来》。

1月24—26日,《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长篇通讯在《新华日报》的《团结》副刊发表,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

1月26日,《新华日报》刊登适夷的文章《孩子剧团印象记——后一代的人比我们强多了》。

1月29日,郭沫若为孩子剧团题词:宗教家说“儿童是天国中之最伟大者”,“我敢于说‘儿童是中国之最伟大者’,因为他们的爱国是全出于热诚,行动是毫无打算”[7]146。

1月30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举办孩子剧团欢迎会,周恩来、王明、叶剑英、博古、叶挺、潘汉年、邓颖超、孟庆树出席。郭沫若、陈绍禹、叶挺等先后发言。周恩来用“救国、革命、创造”三种精神鼓励孩子剧团。[1]

2月,《少年先锋》创刊号刊登文范文章《孩子剧团访问记》。

2月,国民党武汉特别市党部强迫收编孩子剧团,经周恩来、邓颖超等领导指示:坚决抵制收编,孩子剧团去石灰窑(黄石)躲避。

2月10日,《新华日报》刊登记者慧琳文章《孩子剧团欢迎会上》。

2月12日,孩子剧团在汉口青年会举行首次歌咏、戏剧公演,为期三天,受到各界好评。

2月15,郭沫若在长沙文化节抗敌协会演讲中详细介绍孩子剧团。

2月26日,《抗战日报》刊登郭沫若文章《学学孩子吧》。

3月6日,《少年先锋》一卷二期刊登茅盾文章《记孩子剧团》。

3月,武汉媒体广泛报道孩子剧团事迹,国外的报刊也发表了许多评论报道。苏联、英国、美国、加拿大、波兰、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的儿童团体和小朋友给孩子剧团总共寄来200余封书信。郭沫若组织积极回信。

4月初,孩子剧团由石灰窑返回武汉。

4月,在周恩来、郭沫若的共同努力下,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陈诚部长同意,辛汉文带着陈诚签名的“由沪来汉之孩子剧团着由本部收编”的批条,将孩子剧团带到武汉昙华林三厅的驻地,此举标志着剧团被三厅正式收编,孩子剧团具体由三厅第六处处长田汉和第一科戏剧科科长洪深直接领导。周恩来、郭沫若第一时间前来看望团员。

1938年春,在孩子剧团牵头下,武汉市“抗日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成立。

4月,周恩来指示长江局:“孩子剧团也可以发展党员。”[8]42

5月,经长江局批准,许立明、傅承谟、张宗元、徐详仙、张浣清、张莺、罗真理等七位团员入党,加上原有两名党员,孩子剧团共有九名党员。孩子剧团建立了党支部,吴新稼为党支部书记,吴新稼、许翰如、许立明、张莺、张宗元为支委。

5月,孩子剧团编辑的《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一书由汉口大路书店出版,郭沫若应邀题写书名。

6月11日,“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大会”在武汉召开,800余名儿童参会。孩子剧团干事傅成谟(陈模)担任主席。

7月,孩子剧团参加三厅组织的“抗战一周年纪念宣传周”活动。

7月28日下午,孩子剧团组织武汉各儿童团体联合举办露天歌咏大会,数十儿童团体参加演出,属武汉之空前创举。

8月中旬,日寇进攻武汉,孩子剧团转移湖南衡山,接受杜国庠领导。

8月起,孩子剧团在《通俗日报》编辑《衡山儿童副刊》,每周出版一次,共编辑六期。

9月25—27日,孩子剧团与演剧八队在衡山公演,演出吴新稼编剧、石凌鹤导演的三幕话剧《双十节》(又名《孩子血》)。

10月,孩子剧团转移长沙。后与长沙儿童剧团合并。新成立的孩子剧团有编制60人,每人每月生活费15元。郭沫若派陈乃昌同志担任孩子剧团指导员并领导团员开展文化课程学习。聘请常任侠、曹荻荻教语文和英语,田汉、石凌鹤等讲授戏剧理论、戏剧常识,徐特立讲授学习方法。邀请周恩来作形势与任务报告,郭沫若也多次给团员上课。

11月,孩子剧团奉命转移到桂林;15日,抵达桂林。

11月中旬,孩子剧团筹建的“抗日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在桂林成立。

12月,郭沫若派蔡家桂任孩子剧团政治指导员,郑君里任艺术指导员。改组党支部,蔡家桂任支部书记,吴新稼、林犁田等任支委。

12月7日,周恩来、陈诚在桂林中学接见三厅到桂林的各路演剧队、抗宣队和孩子剧团。

12月12日,孩子剧团和新安旅行团、广西实验小学等在桂林公共体育场检阅台举行“桂林儿童反轰炸歌咏大会”。

12月15日,陶行知创办生活教育社在桂林广西省政府礼堂召开成立大会。孩子剧团团长吴新稼当选常务理事,林犁田、许立明、张莺等11人加入生活教育社。

12月27日,孩子剧团参加广西各界庆祝1939年元旦筹备会慰劳部主持的话剧演出。

12月28日,孩子剧团离开桂林。

12月31日,孩子剧团抵达贵阳。

1939年

1月8日下午,孩子剧团经由桂林、贵阳抵达重庆,住石板坡75号,后迁至十八梯回水沟3号驻扎。

1月13日,儿童演剧队、儿童宣传队在重庆泰邑小学举行“孩子剧团莅渝大会”。郭沫若、新安旅行团、七七少年剧团等各界来宾60余人参会。欢迎会上郭沫若勉励“孩子剧团”等团体“随时随地都要学习”[9]。

1月14日,《新民报》以《随时随地都要学习——欢迎孩子剧团席上郭沫若致词勖勉》为题报道孩子剧团莅渝大会活动。

1月15日,孩子剧团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

1月25—27日,孩子剧团在重庆大梁子一园举行“纪念‘一·二八’公演”。

1月25日,《新华日报》刊载孩子剧团《为纪念“一·二八”给全国小朋友的一封信》和《“一·二八”纪念给前线将士的信》。

2月5日,孩子剧团与中电合唱团在中央公园联合举办露天音乐会。

2月11日,孩子剧团邀请重庆的儿童抗日团体组建“重庆市儿童团体星期座谈会”,定期举办星期讲座。

2月19日下午,“儿童歌咏大会”在重庆中央公园举行,孩子剧团演出《八百壮士》,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3月15日,孩子剧团参加生活教育社12周年纪念活动,并表演节目。

3月20日,《新华日报》本市简讯:“政治部孩子剧团主办的儿童星期讲习班,昨日请郭沫若先生讲‘二期抗战中小朋友怎样做工作’。并请赵启海先生教歌。”[10]

3月29日,孩子剧团分两队赴川东南各县工作。第一队奔赴川东长寿、云阳、丰都、万县等地。第二队去川南江津、泸州、合江等地。许立明任一队队长,张莺任二队队长。

8月,孩子剧团一、二队完成宣传任务,返渝休整。

9月3日,孩子剧团成立两周年纪念会在驻地举行,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出席。除组织纪念活动外,陈模编辑《孩子剧团两周年纪念特刊》。

9月中旬,吴新稼团长因工作离团。林犁田任团长,许立明任一队队长,张莺仍任二队队长。

11月7日,纪念苏联十月革命22周年晚会在重庆国民党国防委员会大厅举行,孩子剧团参加并演唱抗日歌曲。

1940年

1月9日,孩子剧团从重庆出发分两队开展抗日宣传。第一队去合川、武胜、南充、蓬安、南部、阆中、苍溪等地;第二队去成都、新津、彭山、眉山、峨眉、乐山、犍为、宜宾等地。

4月4日,孩子剧团创办《抗战儿童》(月刊)。陈模、吴克强先后担任主编,郭沫若应邀题写刊名。因送审稿及财力困难等原因,《抗战儿童》面临停刊危险,后与《儿童月刊》杂志合并出版,刊名仍用《儿童月刊》,合并后的《儿童月刊》出版了两期,勉强支撑到1943年冬,前后共出版七期。1943年8月《儿童月刊》更名为《儿童世界》,《儿童世界》共出版12期后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停刊。

4月,《抗战儿童》创刊号刊登孩子剧团撰写的《为纪念儿童节写给全国小朋友的一封信》。

8月底,孩子剧团一、二两队圆满完成宣传任务返渝,并迁往歌乐山下全家院子驻扎。周恩来、邓颖超前来看望孩子剧团。

9月,国民党政府假借改组撤销三厅,调郭沫若为政治部部务委员,引起三厅全体工作人员强烈不满,集体提出辞职。孩子剧团处境日益艰难。

9月3日,孩子剧团与郭沫若一起庆祝剧团成立三周年。

9月15日,孩子剧团举行成立三周年纪念并聚餐志庆。

10月,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隶属于政治部,由郭沫若任主任。

11月,孩子剧团派傅成谟(陈模)等八人参加流动文化服务车沿成渝路进行歌咏演剧活动。

1941年

1月,“皖南事变”爆发,孩子剧团工作由三厅党支部书记冯乃超领导。

1月,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词和写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新华日报》广泛发行,孩子剧团团员李少清刻蜡报以扩大发行,并寄发许多材料和报纸,被国民党特务通缉。

1月,政治部将孩子剧团调归重庆卫戍司令部政治部管辖,孩子剧团遵照周恩来指示开展合法斗争。

1月25日,应中苏文化协会的邀请,孩子剧团与育才学校音乐组联合对苏广播在抗建堂举行。

1月26日,孩子剧团与育才学校音乐组在国际广播台联合对苏演出。

3月27—29日,孩子剧团在重庆国泰大剧院、抗建堂演出石凌鹤导演的六幕儿童话剧《乐园进行曲》,此剧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大型儿童话剧。

3月27日,《新蜀报》刊载郭沫若《向着乐园前进》一文,郭沫若希望“永远的孩子,把我们中国造成地上乐园”[11]。

4月4日,孩子剧团在重庆组织“四四”儿童节庆祝大会,冯玉祥、郭沫若和陶行知等应邀参加大会。

7月9日下午,“七七纪念话剧歌咏演唱大会”在重庆中一路实验剧院举行,孩子剧团参加演出。

7月27日,孩子剧团代表林犁田、吴克强、蔡倜、周令年参加郭沫若同志回国四周年纪念会。

9月2—5日,孩子剧团在重庆沙坪坝土主团部举行纪念会及各种游艺活动庆祝孩子剧团成立四周年。

1941年秋,孩子剧团部分团员在重庆演出郭沫若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

11月10日,重庆市二十余小学、儿童团体召开座谈会讨论“中国儿童号”献机事宜,成立“中国儿童号”重庆市儿童献机筹备会并通过宣言,孩子剧团参会。

11月13日,应“文化工作委”邀请,孩子剧团参加第二次民歌研究演唱会并演唱民歌。孩子剧团团员奚立德、许立明任导演,严良堃任音乐指挥的三幕歌剧《农村曲》,首次把延安创作的歌剧介绍给重庆观众。

11月16日,中苏文化协会为庆祝郭沫若50寿辰和创作25周年举办纪念活动,孩子剧团参加庆祝会并演出。

12月20日,为募集“儿童月刊社”基金,孩子剧团在重庆抗建堂上演延安鲁艺编写三幕新歌舞剧《农村曲》。

12月28日,孩子剧团在重庆抗建堂演出《法西斯的丧钟》,演唱《黄河大合唱》。

1942年

2月18日,孩子剧团原定在重庆抗建堂公演石凌鹤根据张天翼童话改编的六幕童话剧《秃秃大王》,后因重庆戏剧审查委员会认为剧本多有不妥之处,致函政治部勒令停止演出。

3月21日,经多方奔走、数次交涉和几经修改,儿童话剧《秃秃大王》更名为《猴儿大王》后首演,标志着孩子剧团的戏剧艺术活动开始迈向大型舞台剧演出的新阶段。

4月3日,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大剧院首次公演,孩子剧团部分团员参加演出。

6月,政治部强制命令孩子剧团集体加入国民党。在三厅党支部书记冯乃超的指示下,孩子剧团进行各种斗争,坚决抵制,终于避免这一灾难。

夏季起,孩子剧团处境日益恶化,大批团员分散转移。不少团员求学、参加工作及奔赴延安等地。

9月,周恩来退出政治部,郭沫若退出三厅。政治部下令改组孩子剧团,任命李清灿为团长。此时绝大部分团员已撤离完毕,成立5年的孩子剧团的使命宣告完成。

猜你喜欢
郭沫若剧团重庆
重庆客APP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郭沫若佚诗一首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视觉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