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友,黄扬琦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网络舆情异质种群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某一事件设置议题,并雇佣网络水军对议题进行大量回复和转发,将其推上热门评论或登上热搜,促成网络舆情爆发的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接触异质种群所制造和传播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判断和选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厘清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担负的角色,准确把握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判断与选择产生的负面影响,构建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有效机制,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影响力,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在网络中主要以网络水军、删帖公司、幕后推手的形式存在,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扮演“间谍”的角色,通过“隐藏身份”“获取情报”“实施影响”等环节,以错误的舆论导向误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选择、判断和形成。
作为传播不良价值观念和煽动大学生思想情绪的特殊群体,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常常让自己潜藏在大学生群体之中,低调地融入网络环境,以便更顺利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一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注册不同的邮箱账户,获得多个网络账号,取得多重网络身份,这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融入网络环境的第一步。在网络世界里,一个账号被认定为一个主体用户,网络账号是异质种群活跃在网络舆情中的面具,网络账号越多则面具越多,可用于制造舆情事件、扩散舆情影响的工具就越多,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真实身份就越不容易被发现,为后续利用、渲染网络舆情提供技术支持就越便利。二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为了降低自身在网络空间中的存在感,以便能够在大学生中潜伏,常常将多个账号区分为一个主账号和多个小号。主账号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小号则闭口不谈个人隐私信息,着力隐藏其真实意图,为自己打造一份“干净的履历”,以便在制造舆情、传播舆情和扩散舆情的影响时,利用多个小号形成“人数优势”,既减少大学生对其行动的怀疑,又在网络管理部门查封某一个账号后,还能使用其他账号进行舆情活动。三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为了融入网络环境,增强自身网络话语的生动性和煽动力,常常长时间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和网络流行段子,掌握并使用网络流行话语,让自己在网络上的话语表达更贴合当下流行趋势,更接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并尽力与官方媒体的话语表达相异,使自己更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容易混迹于网民中,变身为网络事件中的“普通网民”,为获取情报、进行网络舆情造势创造技术条件。变身“间谍”融入网络环境是异质种群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为了迷惑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伊始便受到异质种群的诱惑,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埋下导火索,是后续获取大学生思想动态情报并通过“间谍工作”误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变身融入网络环境只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作为“间谍”的第一步,他们还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和舆情监管部门的规则漏洞,以制造舆情事件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判断与形成。一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观察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熟悉大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以增强其网络话语的感染力,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为此,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不断在网络中寻找大学生最关注的话题和最关心的热点,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大学生的意见变化,获取大学生最新的思想情报。二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找出大学生比较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关系密切的社会热点事件,整理出适合作为网络舆情事件的素材,以制造网络舆情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判断与选择施加影响。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掌握得越具体,对大学生兴趣爱好分析得越到位,越能找准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痛点”,越能制造吸引大学生关注的舆情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判断与选择影响就越大。三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研究熟悉网络舆情监管部门、网络舆情传播媒介和网络舆情官方解释的管理运行机制,发现监管部门的规则漏洞,了解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规律,掌握媒介传播的有效方式,利用官方发声延迟的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制造、利用和串联煽动性的舆情事件,在网络传播中曲解舆情事件的真相,进一步夸大舆情事件的社会影响,使大学生形成对政府、教育和官媒的价值偏知,动摇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观察获取网络流行话语和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是异质种群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变数,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制造更多障碍,改变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既定路线,使其偏移至异质种群设计的轨道上,误导大学生,使其形成错误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在获取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做好筹划网络舆情事件的准备工作后,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还需要继续制造、利用网络舆情事件,控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全面完成其“间谍”任务,以达到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判断、选择和形成的目的。一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在网络上发布舆情事件,制造大学生感兴趣的舆论热点,形成适合舆情事件发酵的舆论氛围。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作为网络舆情的制造者,通过操控网络舆情事件的源头,时时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走向,不断营造适合舆情发酵的网络环境,利用多个账号的“人数”优势,采取一人评论、多人助推的方式,快速占领热门评论和热门转发,使该舆情事件快速登上热搜榜,并在热搜微博下不断评论留言,成为显示在首页的热门评论,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解释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控制舆情的传播走向。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已经形成的舆论热点和舆论氛围,吸引大学生加入网络舆情讨论,并在讨论中发布曲解该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而控制舆情传播过程的走势,以消解政府、官媒和学校教育的公信力,并着力在舆情事件发展的各个环节,施加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传递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价值观念,使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受到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影响。三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渲染扩大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引发社会的恐惧心理。当舆情事件进入平复消弭期,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下降,舆情事件的热度开始降温时,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便通过夸大舆情事件的社会影响,二次“翻红”舆情事件,使该舆情事件重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并发布歪曲舆情事件的处理结果来扩大舆情事件的不良社会影响,以便丑化政府形象、黑化教育主体、污化媒体团队,降低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为后续官方媒体澄清舆情真相设置障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在前两个阶段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异质种群通过制造舆情事件、控制舆情传播、扩大舆情影响开展“间谍”工作,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在形成途中挖下诸多陷阱,让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变得更加曲折,甚至使大学生对已经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分别在舆情信息传播的源头、过程和反馈三个阶段,针对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最大的政府、学校和官媒三维主体,制造舆情事件误导大学生价值认知、控制舆情传播误导大学生价值判断、扩大舆情影响误导大学生价值选择。
舆情事件的制造是问题的根源。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重复编排、刻意渲染和故意夸大舆情事件,误导大学生对政府、学校和官媒的认知,使大学生形成价值偏知。一是重复编排舆情事件以构陷政府,使大学生形成政府不作为的价值偏知。异质种群是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常常通过修改具体环境、具体时间,将异地发生或过去发生的舆情事件“编排”为当地发生或最近发生的舆情事件,刻意“延长”舆情事件的“保鲜期”,重复利用舆情事件来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舆情事件的爆发期虽短,但影响范围较大,二次利用已有舆情事件,会加深大学生对原有责任主体的不满。不明真相的大学生会迁怒于政府,“政府将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舆论危机挑战”[1],大学生将二次舆情事件与原有舆情事件独立看待,认为在前车之鉴中政府没有尽到职责。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人为增添政府形象的污点,让政府无端“背锅”。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会让大学生很难发现此次舆情事件与前次舆情事件的联系,让官媒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此次舆情事件进行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加大政府调查舆情真相的难度,同时抹煞政府功绩,构陷政府不作为、不公正,贬损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在大学生心中的权威度和可靠度,使大学生形成政府不作为的价值偏知。二是刻意渲染舆情事件以污蔑学校,使大学生形成教育不公平的价值偏知。异质种群是网络舆情的助推者,常常利用近年来人们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关注以及教育领域舆情事件多发频发的现象,助长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如2017年北京市高考状元接受采访时,称“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2]。虽然他的话在某个层面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状况,但由于该生身份的特殊性,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趁机利用此次事件进行舆论渲染,使大众的目光聚焦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上,将矛头引向教育改革,否定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成就,诱导舆情事件的大众关注方向,模糊产生教育问题的原因,降低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感和大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依赖与寄托,使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感到失望,形成教育不公平甚至教育无用的价值偏知。三是故意夸大舆情事件以丑化官媒,使大学生形成官媒不客观的价值偏知。异质种群是网络舆情的营销者,善于将各类事件进行后期加工和处理,改变原事件发生的主体和性质,以迎合某一时间段的舆论热点,扩大该事件的网络影响力。一件极具热度的舆情事件爆发后,一定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关联事件,借助主舆情事件的热度,获得比一般舆情事件更广更大的传播力度,使其作为主舆情事件的子事件得以快速传播。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利用子事件的传播力度,人为增添子事件与主事件的关联度,通过多账号报道、渲染、夸大子事件,在传播中将子事件的恶劣效应扩大化,“炒作话题制造虚假网络民意”[3],形成官媒报道失准失真的舆论氛围,利用大众谴责的声浪造势,变相指责官媒“不反映民生”“选择性报道”“报道不及时”“报道不客观”,削弱官媒传播的力度,为官媒后续的舆情事件发声以及做出客观解释制造障碍,抹黑官媒在大学生心中公正、客观、及时的形象,使大学生形成官媒不客观的价值偏知。
在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将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不断推向高潮,通过占领舆情评论阵地、扩大舆情辐射范围和传播虚假舆情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巨大冲击。一是占领舆情评论阵地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舆情事件产生并引发社会讨论后,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利用多个网络账号在短时间内通过不同设备登录迅速切换,快速形成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将少数异质种群转化为多数网络“用户”,利用人数优势助推网络舆情。在舆情事件传播伊始,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传播便向政府追责问责,催促政府尽快解释和处理舆情事件,不给政府任何反应和处理的时间;并通过反复追问占领评论阵地,在异质种群内部相互点赞和转发促其成为热门评论甚至网络评论的中心,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这很容易使得那些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最初浏览舆情事件时,便先入为主地接受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传播的观点,受到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评论的误导,误以为政府处理不及时、相关部门不作为,甚至认为政府与舆情事件责任人私下沟通协调,让大学生对政府失去信赖,无法全面正确地认识事件的真实面貌,进而对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产生质疑,降低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甚至向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寻求“网络审判”以对政府施压,形成政府管理差、治理能力低的错误价值判断。二是扩大舆情辐射范围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舆情事件产生后,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自媒体传播渠道,扩大舆情信息辐射范围和舆情事件的跟进渠道,削弱学校教育的说服力。如2017年10月8日,多个微博账号盛传“某大学一女学生因鹿晗公布恋情跳楼自杀”[4],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大众除了呼吁理智追星,也在大力声讨学校教育的失职与无效,几条关于此事件的微博迅速转发发酵,借鹿晗公开恋情的热度,某大学也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虽然某大学官方微博对此事件及时进行了辟谣和澄清,但大众对此事件的印象却难以改变,许多民众认为大学教育不到位,未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形成对大学教育的负面舆论声讨,以及学校教育不作为的责备声音,损害了学校教育的良好形象,降低了大学教育的社会评价,使部分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形成学校不育人、教育没有用的价值判断。三是传播虚假舆情信息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常常与官媒对立,擅长利用煽动性话语和易引起歧义的语句,利用符合时下流行趋势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语言,捏造刺激人们眼球的不实信息,讥讽政府、官媒对舆情信息的处理和报道,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还利用大学生不迷信权威的心理特点,以及容易产生对官媒的反感情绪这一特征,以公布所谓真实信息的方式,让大学生向其寻求事实真相并接受其价值观点。在舆情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调查事实真相需要一定的时间,官媒在公布真相之前需要进行反复确认,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便利用网络水军的煽动性话语,大肆渲染官媒对舆情事件反应速度慢、处理效率低,以掩盖事实真相、捏造事实依据。2017年上半年,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针对“雾霾”这一舆论热点,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石油焦是雾霾的罪魁祸首,中国进口高硫石油焦是贪图便宜,这些石油焦燃烧后产生的危害比煤炭要严重得多”[5]的虚假信息,将矛头指向官媒反应速度慢、政府隐瞒真相,以降低官方权威媒体的可信度,动摇大学生对官媒的信赖,转而向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寻求所谓的“事实真相”,使大学生片面地反对和抵触主流媒体信息,认为官媒是在为政府说话,传播虚假不实信息,掩盖舆情事件真相,进而使得大学生误会官媒客观公正的立场,相信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错误舆情信息,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
舆情事件评价反馈的时间较长,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常常利用网络管理部门的反馈时间差,转移舆情责任、曲解舆情原因和串联舆情事件,扩大舆情事件的不良社会影响,误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一是通过转移舆情责任误导大学生价值选择。在舆情真相被大学生彻底接受之前,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紧紧抓住管理部门对舆情真相的解释不清楚或存在解释空白的缺点,在网络评论和转发中支持各种错误和偏激观点,“故意传达虚假信息进行炒作”[6]28,贬低管理部门办事效率和舆情事件处理能力,造成管理部门后续解释被动的局面,增加后续解释的难度,让对管理部门的负面评论掩盖舆情真相,将舆情事件的过错强行引到政府身上,以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加剧大学生对政府管理部门的猜疑,降低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真相的关注度,将舆情责任转移到政府管理部门的解释是否清楚、处理方式是否得当、处理时间是否及时等问题上,误导大学生的正确价值选择。二是通过曲解舆情原因误导大学生价值选择。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在舆情事件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显性或隐性地将其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误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中除了网络水军外还有网络幕后推手,他们常常将符合其自身利益或者价值观念的网络用户推到舆情事件的前台,既能间接推卸自身责任,更好地隐身于网络世界,又能成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大学生强烈的话语表达欲望和提升网络存在感的虚荣心,使某些大学生以为发表某种煽动性言论,便可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如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利用“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考博”“公务员考试”等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异质种群通过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曲解,大肆传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宣扬所谓的社会经验才是大学生立足的关键,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等错误观点,不仅助长了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情绪,而且向大学生传播了“教育无用论”思想,影响和误导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正确选择。三是通过串联舆情事件误导大学生价值选择。当某一舆情事件的舆论热潮即将平息,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常常通过挖掘与此事件相似的舆情事件使其继续成为舆论焦点,既延长了前次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时间,又快速地将后续串联舆情事件推向高潮,强化负面信息的影响力度,扩散负面影响的传播范围。例如,2014年的女大学生失踪案[7],在官媒选择调查清楚、报道真实案件的同时,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却不断在网络上发布各种真假难辨的“失踪案”,造成社会舆论恐慌,使家长和大学生人心惶惶,产生了“主流媒体不报道”“包庇政府责任”“掩盖事实真相”的负面印象。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成熟的社会心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一些大学生成为网络舆情异质种群传播真假难辨“失踪案”的助推器,成为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制造串联舆情事件的传播者,在复杂的串联舆情事件面前做出不信政府解释、不信官媒报,却传播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虚假信息的错误价值选择。
“网络信息安全是网络舆情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8]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9],明确规定了网民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互联网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消解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还必须从舆情信息生产、传播和结果三个维度构建起源头管控机制、过程监督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用户注册管理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源头,也是减少网络舆情异质种群数量的前提,控制住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数量是减少舆情事件产生、控制舆情事件传播和降低舆情事件负面影响的基础。一是严格规范ID用户名的审查和认证。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常常利用大学生对偶像明星的追捧,将网络ID设置为某些网络大V或偶像明星的类似ID,一般情况下难以辨认,以此迷惑大学生[10]。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还常常注册带有“情感”“故事”“搞笑”字样的账号,借账号名变身为网络营销账号,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大学生对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防备心。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还常常在各大明星与舆情事件的下面进行评论,并通过网络推手使其评论成为热评,增加大学生对自身的关注度,吸引大学生成为其粉丝,从而使自己变身为网络评论圈的“名人”,成为评论网红。为此,网络管理部门需做好重点网络大V和各类明星、营销号的ID网络登记,当普通用户注册时可自动进行排查,使相似的网络ID无法注册成功,从源头上减少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发布虚假不实信息的可能,避免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产生影响,化解异质种群动摇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技术支持。二是增加注册填写内容的项目。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常常通过增加网络发言账号数量,形成网络水军,并通过网络水军对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发布的内容进行助推,扩大其网络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判断和选择施加消极影响。为此,网络管理部门应要求用户注册时增加填写内容的项目,除绑定手机号码和邮箱外,还可增加指纹识别或身份证号验证等一对一的填写项目,努力做到网络中的ID和现实中的网络用户一一对应。当有网络信息发布时,能实时了解用户的个人信息和IP地址,保证一人最多只能拥有3个账号,从源头上减少网络舆情异质种群数量,减少网络水军操控舆论的可能,且便于查证和追究网络谣言散布者的责任,对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网络行为进行警示,使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言时能够更加慎重。这样,虚假舆情事件在萌芽阶段便会被消除,异质种群就不能肆意发布不实舆情信息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扫清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源生性虚假舆情障碍。三是严格控制不同ID登录频次。网络舆情发生后,异质种群常常利用一人多个ID,在短时间内迅速切换,形成所谓的网络“民意”声浪,散布不良网络言论,迅速造成网络舆论攻势诱导大学生,并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让大学生形成政府不作为、官媒不报道的价值偏知,降低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意识,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为此,网络管理部门需严格控制同一用户不同ID的登录频次,让同一用户在短时间内无法使用不同登录设备随意切换网络账号并发表网络评论,提高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形成网络舆论攻势的时间成本,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官媒发声赢得应对和整理舆情真相的时间;并利用时间差,通过IP地址搜寻,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真实身份和所在地址,有效打击异质种群的网络舆情制造活动,降低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利用不同ID制造网络舆论混淆视听的可能,避免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击。这样,就为扫清网络恶意炒作与不良网络舆情提供了时间支持,尽可能地避免了大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异质种群的影响。
传播过程监督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点,也是减少网络舆情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控制舆情传播过程需要从信息发布、评论审查和引导公众媒体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信息发布核准制度。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网络管理部门应规范和减少网络舆情信息发布的平台和账号,对于重大社会事件的“幕后信息”“背景信息”“最新来源”尽可能屏蔽删除,从源头上掐断不实信息发布的可能,减少异质种群利用网络舆情散发不实信息的机会;对微信朋友圈、QQ空间、人人网等个人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严格的图片监督管理,减少通过P图传播不实舆情信息的机会。为此,需建立起公正科学的舆情事件真相公布账号和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在任何舆情事件发生后,只通过政府授权认可的权威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同时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发布、传播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方便大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减少负面消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避免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事实上,降低异质种群的发言机会和发言频率,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受到虚假网络信息的干扰,避免动摇其已经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二是建立网络舆情关键字评论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的产生无法避免,但是虚假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可以消解。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网络管理部门应严格控制网络舆情评论,所有带有该事件关键字的评论信息都应经过审核后发布,着力降低舆情事件的关注热度,保证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评论带给人们正面积极的引导。既要确保舆情事件的评论能够表达大众民意,“政府一方面应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尊重并畅通民意,不能轻易堵塞民意和遏制民意”[11];又要能够有效压缩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评论空间,大大缩减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网络活动范围,使大学生更多接触真实的舆情信息和有正能量价值的评论信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减少异质种群利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进行负面诱导并受其影响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这样,既降低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热度,又减少了异质种群利用网络舆情恶意抹黑政府、学校和官媒的机会,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提供一个干净的网络舆论环境。三是利用网络大V和公众媒体“控评走量”。“控评走量”原指针对自己喜欢的明星,无论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都在评论区表达自己对明星的喜爱、渲染该明星的优点或传播该明星的新作品。当舆情事件公布后,网络管理部门应采用“控评走量”,通过正向的网络大V和公众媒体转发舆情事件的事实真相并进行合理评论,在评论区设置博主精选评论,着力使积极、正向的评论成为热门评论,并在评论区对不实信息和质疑声音进行及时解释和正确引导,掌握评论区话语权的主导评论走向,压缩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发挥空间,建立良好的网络舆论评论环境,使大学生处在正向积极的舆论环境中,科学认识舆情真相,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样,网络大V和公众媒体的“控评走量”就给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确保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偏离航向。
舆情事件结果的反馈和评价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环节,舆情事件真相的披露并不意味着舆情应急工作的结束,结果的反馈和评价不仅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重要影响,而且会成为新舆情事件爆发的依据。一是及时发布事实真相并进行辟谣。当舆情事件有了准确的调查结果时,网络管理部门应及时发布事件真相并进行大力宣传,“政府应适时召开记者招待会,或发表事件评论等正确有效地引导网民言论”[11],打消大学生对舆情的疑虑和事件的猜测。舆情事件的网络热度一般呈下开口抛物线变化,应在热度下降前公布事件真相并进行辟谣,“尽早平息民众情绪,不仅能够避免网民和媒体‘再次爆料’引发的持续围观和舆情高涨,还可能使政府工作得到民众或网民的认可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12]。“新媒体环境下,公共事件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而庞杂的信息量,而一旦舆论引导速度稍慢,则效果大打折扣。”[6]29为此,要尽力在舆论热度下降前,在大学生猎奇心理还未消除、对舆情事件的热度还未褪去、对舆情事件的注意力还在时,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事实真相,以此压缩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网络活动空间,避免大学生形成价值偏知,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事实上,在大学生对舆情事件高度关注却又没有形成固定印象时澄清事实真相,相当于关上了异质种群进行间谍活动的大门,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设置了一道有效的保护屏障。二是跟进舆情发布结果做好后续疏导。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常常利用大学生不迷信官媒、质疑权威的心理,在有关部门对舆情事件做出解释后煽风点火,污蔑网络管理部门掩盖事实真相。因此,舆情事件真相的公布不是一步到位的,许多大学生会对解释模糊和未到位的地方进行追问,网络舆情异质种群还会继续颠倒黑白以混淆视听,让部分大学生质疑事件真相的真实性。网络管理部门应主动做出“二次解释”,以解大学生之疑惑,对舆情事件的调查结果做出进一步解释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帮助大学生认清舆情真相,消除大学生对事件真相的疑虑,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政府的舆情管理与社会治理能力,尽量客观评价官方媒体对舆情事件的报道,切实认清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真实面目,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三是追究网络舆情肇事者并进行反思。网络舆情事件平息后,网络管理部门应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反思,对在事件中煽风点火的网络舆情异质种群坚决予以封号处理,情节严重者应依法追究其责任,避免同类网络舆情事件再次爆发,降低异质种群利用网络舆情事件继续炒作的可能。“政府需要加强对舆论的监测,对舆论形势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判断,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6]30通过对网络舆情异质种群的处理,让大学生明辨是非,认清异质种群的虚伪面目,形成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产生免疫力,在网络舆情面前保持定力,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