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立体化资助体系的构建

2018-03-20 05:04杨灵珍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立体化院系奖学金

杨灵珍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1 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立体化资助体系的内涵

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是指作为高校二级单位的学院、系及研究所,自主发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中主导作用的工作模式[1]。实施这一模式,是盘活学生工作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政府主导、重在经济资助,到后来的助困助智、以点带面,高校资助工作的内涵、定位在发生变化,高校资助工作的方法、途径也在不断创新。学生资助工作做得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甚至影响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在院系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的工作模式下,基层院系如何有效执行国家政策、实现精准资助,提高资助效果,构建立体化、规范化的资助体系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立体化资助体系有其特有的内涵与要求。

1.1 物质资助:新模式下立体化资助体系的基本点

物质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中明确提出:“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2]从给予贫困生的经济物质帮扶入手,以制度方式固化物质帮扶的范围、形式等,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无疑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现实基础。经过几年发展,我国高校建立并完善了包括各类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客观地说,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基本实现了“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物质资助依然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点,如果没有物质资助,那么精神层面的自立脱贫就无从谈起。同时,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学生集中归口于一个学院,院系主导模式下的立体化资助体系可实行面上资助与点上资助相结合的方式,力争扫除资助盲点,实现精准资助、物质资助将会更加全面到位。

1.2 精神资助:新模式下立体化资助体系的延长线

在资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对受助对象的精神关怀,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张皮”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资助项目公平,也影响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脱贫”。所以,在物质资助全面到位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精神“资助”要同步进行。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学院可以根据本学院学生实际情况,自主设立奖(助)学金种类、金额,并制定适合本学院的评审方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话、小型团体辅导、表彰大会、事迹分享会等活动。从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后期跟踪,学院可以尽可能地关怀到每一位学子。如H大学某学院设立的院系奖学金——韩晓利奖学金,由校友捐赠,它的表彰对象或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或是创新创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学子,或是胸怀梦想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或是为学院、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学院以这些同学为代表,为全院学生树立典型、指明努力方向,为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精神品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3 思想教育:新模式下立体化资助体系的落脚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针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避免空洞的灌输与说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在规范和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每一项具体政策措施上。早在2009年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便指出:“各高等学校应以学生资助工作为抓手,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感恩风险意识等六个基本意识。”[3]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物质资助,资助育人无法有效地渗透。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而建立的立体化资助体系,最重要的落脚点是资助过程中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各个学院可以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色,准确把握学生特点,在做好前期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的前提下,分阶段、分层面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将爱心、关怀传递给社会,通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知礼感恩、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立志成才、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情怀。

2 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

在传统的“大一统”学生工作模式下,经过不断探索,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操作中,基本构建了符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的工作系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工作经验。较之传统的“大一统”学生工作模式,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定位、工作机制、实现路径均有所改变,这种新的工作机制也促使学生资助工作相应改变,呈现出新的特点。

2.1 院系资助工作的主导权增加

在传统的“大一统”学生工作模式下,学生资助工作以学校资助中心为主导,尤其是学校奖学金的设置基本全部由学校资助中心管理。但在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资助主导权很大程度地向院系转移,院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展评审工作,拥有更大自由度。以H大学为例,博雅奖学金、树人奖学金均为学校层面奖学金,在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下,不论是评选指标还是评选方式都由学校确定,院系只负责执行评选。新工作机制下,学校只明确博雅、树人奖学金的评选对象、奖学金等级等宏观的方针政策,其他诸如奖学金等级评选人数、评选方式、评选细则等全部由院系确定,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院系资助工作的主导权,学院可以根据本院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实际情况设置评选方案。

2.2 资助工作特色更加鲜明

在传统的“大一统”工作模式下,学生资助工作强调标准统一的刚性,缺乏工作的弹性,即使学校有一些特色项目,但由于整个学校学生人数规模大、院系类别多,只能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独具特色的资助项目,资助形式可以更多样、资助类别可以更丰富,涉及到的学生人数当然也会更多,让高校资助工作呈现百花齐放、应助皆助的状态。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大小院系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但这样具有特色的资助是学院、学生所需要的,而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个院系会找到自身的增长点。

2.3 资助工作效果更加明显

在集中统一的工作模式下,学生资助工作的资金及管理人员的精力大多集中在物质资助层面,同样重要的精神资助、资助育人等隐形层面工作往往受到限制。但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各学院可以将物质资助做得更全面,如H大学某学院出台了学院层面的《临时困难补助管理办法》,让更多有突发性经济困难的学生生活有保障。同时,更有精力做好精神资助,并充分展现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如H大学某学院每年均会开展奖学金颁奖典礼,每年均会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并通过各年级集中教育大会及学院网站展示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同时,学院还会依托院内的志愿者开展丰富多样的爱心活动,这些形式、活动比学校层面开展的同类型项目更能凸显学院特色,表彰内容更具体,受众学生更能感受到先进典型具体事迹的正面影响,避免了内容宽泛、事迹宏观、榜样遥不可及等各种弊端。

3 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立体化资助体系的构建途径

实行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院系资助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大,如何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学生工作者主动从机制、平台、路径等方面入手,积极加强校内外联系,进而建立学院主导模式下的立体化资助体系。

3.1 树立科学理念,理顺学院主导模式下资助工作的脉络

完善的工作制度,是规范管理并进一步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重要基础。要把资助育人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按照“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的工作思路,通过制度设计凸显功能定位强化育人和实践探索推动育人,积极探索学院主导模式下资助体系的有效途径。在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下,资助制度设计不仅仅是发挥对具体资助工作的规范作用,更是需要通过设计本身凸显出资助育人的导向功能。例如,新的模式下,院系要主动建立健全如下资助制度:一是协调制度,确立学院层面资助工作联系人,牵头协调全院各项资助工作;二是财务管理制度,院内奖学金资助账本由专人负责,校内外其他资助分别设有专人负责管理;三是联系制度,有计划地与校友和用人单位联系,广泛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四是评价反馈制度,及时跟踪学院受资助学生的发展及去向,向捐资人反馈资金使用动向,面向广大同学听取对资助工作的评价与反馈;五是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发挥勤工助学的助学功能;六是志愿服务考核制度,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一定量的时长作为获奖受助的重要考察指标,引导获奖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平台。

3.2 搭建资助平台,强化学院主导模式下资助工作的力度

多类型、多渠道的资助平台建设,是推进资助工作深入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努力建立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经费筹措渠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社会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H大学某学院在资助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拓展经费筹措渠道。(1)韩晓利奖学金。“韩晓利奖学金”是该院校友韩晓利先生为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子而设立的,已连续颁发11届,涉及13个年级,171位优秀学生先后获得奖励,奖励金额已达171400元。(2)弘毅奖学金。“弘毅奖学金”是社会爱心人士为表彰学院学习刻苦、表现突出及家境贫困的大学生而设立的,旨在鼓励该院学子彰显自身特长、提升综合素质。(3)临时困难补助。扩大临时困难补助储备资金,明确临时困难补助条件,厘清临时困难补助申请发放流程,确保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不受突发事件的影响。(4)导游、礼仪等专业服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加强与校内外的联系,为全院同学提供多种勤工助学机会与岗位。例如,为学校做交流的外校领导和老师做导游服务、为校内外大型活动提供礼仪服务,等等。(5)专业应用性课题。政工干部主动联系学院专业教师,为学生争取参与教师课题的机会,在稳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资助机会。

其次,建立临时调度基金,补全资助盲点。在学校资助体系、学院奖(助)学金体系、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外,设立临时调度资金。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作为资助机动款项,建立“爱心银行”,填补在现有政策下的工作盲点。例如,个别学生在参加校外辅修时,不能一次性缴纳辅修费,“爱心银行”便可起到临时调度作用;在国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有创业意向和行动的同学越来越多,但启动资金缺乏的情况十分普遍,临时调度资金能够发挥极大作用。这些举措既缓解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也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再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表彰大会、经验分享会、小型团体辅导等,端正受奖、受助学生的心态,既使他们更自信,也使他们更珍惜所获得的奖(助)学金。同时,为院内广大同学设立学习榜样,让精神资助的影响范围更广泛。

3.3 构建校内外结合模式,拓宽学院主导模式下资助工作的辐射面

校内外结合模式的构建是巩固学校教育效果的实践途径。H大学某学院面向学院学子建立并完善资助体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感恩社会的品质,号召更多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让学生既受资助,又资助他人,实现资助工作的外部拓展。一是帮扶贫困中学生。依靠院团委、研究生会、学生会干部的骨干力量,带动全院学生开展“爱心”活动,资助贫困中学生。学院研究生会连续多年捐助湖北枣阳二中高中生,除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外,还注重与受资助学生的书信来往、交心谈心。二是设立“阳光基金”。以阳光服务队为志愿服务的领头队伍,通过队员们做家教、卖报、卖废品及其他兼职等方式,扩充“阳光基金”,该基金用于帮助贫困学生交纳学杂费、为志愿服务基地——新光小学建立图书室、开设素质课程等。三是建立“特殊党费”接力棒。“特殊党费”爱心接力棒由学院党支部负责,用于资助一些高中贫困生完成学业,曾经资助两名高中学生完成学业。四是班集体与困难小学生“结对子”。通过学校爱心社,不少班集体主动“结对子”帮扶部分小学生,通过书信往来支持鼓励受助小学生,通过定期的资金提供维持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3.4 融思想教育于资助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提升学院主导模式下立体化资助体系的活力

从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的特点可以发现,在新的模式下,资助工作的方式将更加细致,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将更容易实现,但这些成效的取得需要从资助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从工作机制上看,建立各项务实有效的工作制度、章程,确保资助工作有章可依、规范有序,这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为后续精神资助及思想教育奠定基础;从工作平台上看,努力搭建多类别资助平台,除常规的奖学金外,其他平台只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则不论平台大小,都将有利于学生发展;从工作队伍上看,要积极整合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志愿服务队、学生骨干、党支部等各方面力量,将资助工作由被动受助转化为主动资助他人;从工作内容上看,除常规的经济资助外,要更加注重“精神扶贫”,通过宣传、教育、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从思想根源上找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隐忧,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树立自立自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此外,在上述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一定要重视思想教育的融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助育人效果。处于学生工作一线队伍的辅导员、班主任,要善于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诚信”“感恩”等优良品质;及时宣传先进事迹,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及时表扬并肯定那些自发捐献个人奖学金的学生典型,宣扬身边的正能量;宣传并主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中,将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发行为。

院系主导学生工作模式的推行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它已经大幅度提升了基层学院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建立立体化资助体系是应对这一新模式的有效方式,也是改革趋势。虽然短期内部分院系可能仍受制于资助资金少、工作队伍体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立体化资助体系会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立体化院系奖学金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立体化监控在广东省路网监控中的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