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永君
“习仲勋旧居”位于绥德县郝家桥的半山腰上。这是两孔窑洞的小院,院子里有习仲勋当年栽的一棵枣树。窑洞的炕上有习仲勋用过的被褥、炕桌、灯树;有锻炼身体时用过的一把十多公斤重的石锁;有陈旧泛黄的《解放日报》;墙上挂着一张习仲勋身着八路军服装的黑白照片。
那时,习仲勋将调查组的同志按自然村进行分工,确立各自调查的内容和重点。民主评选全村各行业中的好受苦人,产生了村、乡级劳动英雄……并且形成了一系列调查报告:《谈夏收》《记两个变工队》《移民问题》等。
这时候,一个普通农民引起了习仲勋注意——
他叫刘玉厚,40来岁,是这次评选出来的乡级劳动英雄。他既是新政权的村主任,又是乡参议员。刘玉厚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减租政策,带领村民精耕细作,使郝家桥粮食產量和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减租保佃、征收救国公粮等各项任务。
习仲勋邀请刘玉厚和该村村支书到自己住处叙谈。他听了刘玉厚的事迹后,拍着他的肩膀,紧握他带着泥巴的粗手兴奋地夸奖:“好党员、好同志,党就需要像你这样的党员,咱们共产党就更有办法。”后来,经习仲勋提议,地委研究决定,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习仲勋和专员袁任远等领导还共同署名,将刻有“农村楷模”的牌匾奖给郝家桥村。在郝家桥“习仲勋纪念室”院子里,一眼就能看到窑洞墙上挂着的这块牌匾。当年那块珍贵的牌匾在“文革”中被毁坏了,现在这块是复制的。这块牌匾永远记载着郝家桥一段光荣历史。
1943年5月18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劳动人民的旗帜——记警区模范党员、劳动英雄刘玉厚》和《刘玉厚的光辉》(1943年11月27日《解放日报》)后,刘玉厚的名字很快在绥德县、全专区以至整个陕甘宁边区传开了。“人人学习刘玉厚,村村学习郝家桥”的热潮席卷绥德大地。这些报道,对推动当时大生产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习仲勋纪念室”至今陈列着调查组总结的郝家桥经验,即: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减租减息,移民工作等,有力地促进大生产运动在绥德分区全面展开。
同时,习仲勋提出“为(绥德)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并保证自己和地委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习仲勋还发表了《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讲话,特别强调: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二、不当“官”和“老爷”;三、走出“衙门”,深入乡村。在习仲勋的领导下,绥德地委全体干部自觉深入基层,转变作风,真正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为了解决全区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根据冬季农闲特点,习仲勋主张办冬学。仅1943年,全区办起冬学905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达70715人,显著地提升了绥德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郝家桥调查在历史上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却开启了习仲勋与绥德群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好交往——
1950年国庆节前夕,郝家桥全体村民写信给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汇报生产情况。很快就收到习仲勋的回信,他在信中鼓励说:“搞好生产,过好光景。”(当年11月4日《大众报》上刊登了习仲勋的回信)
1984年2月11日,习仲勋在北京亲切会见刘玉厚,一位国家领导人与一个农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习仲勋鼓励他跟紧形势,学习政策,继续发挥劳模表率作用。
1990年冬,刘玉厚赴北京看望习仲勋和齐心。在他眼里,习仲勋夫妇永远是他的好领导、好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去北京像走亲戚一样随意自然。临别时与齐心合影留念。
1995年,88岁的刘玉厚去世。闻讯后习仲勋在北京为他题词“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
这是一种朴素而平凡的交往,体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挚感情,反映了郝家桥村民对长期以来关心他们生活疾苦的习仲勋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习仲勋对郝家桥经常牵挂,齐心对此地亦情有独钟。
1944年夏,刚从绥德师范毕业的齐心,被组织分配到郝家桥乡任文书一年多,同时兼任郝家桥村扫盲文化教员,与村里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绥德,习仲勋与齐心相识、相知、相爱,1944年4月28日,他俩在地委驻地九贞观后排窑洞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何长工和抗大总校政委李井泉,绥德警备区司令兼独一旅旅长王尚荣、政治部主任杨琪良,分区专员袁任远、副专员杨和亭,地委副书记白治民等同志出席祝贺。从此,这对革命伴侣相伴58年。1948年春,齐心再次被派往郝家桥,负责村里党团组织整顿工作。两次在郝家桥工作经历,使齐心与郝家桥乡亲们结下了深情厚谊。
“齐心旧居”在郝家桥村西面半山腰一户农家院内。窑洞墙上挂着习仲勋和齐心1943年拍摄的黑白合影相片,炕上有小书桌和针线盒,有齐心学习与工作的资料,有齐心亲笔书写的习仲勋的名言:“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
亲百姓,爱故土,重情有义。习仲勋夫妇对他们年轻时工作和生活过的郝家桥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饱含无限深情,时常牵挂。这种感情随着岁月的流失不但没有淡化,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
2000年6月,年近九旬的习仲勋委托夫人齐心同志进行了历时40天、行程4500多公里的西北老区考察之行。在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栗战书、中共榆林地委书记马铁山、延安市政协主席忽培元的陪同下,6月10日,74岁的齐心同志回到了绥德,先后寻访了绥德地委旧址九真观,当年西北局召开贯彻土地法大纲的著名的义合会议的义合镇薛家渠村和张家砭乡郝家桥村,拜谒了绥德革命烈士陵园——子洲陵,回访了绥德师范学校。
听说齐心要回到阔别50多年的郝家桥看望乡亲们,郝家桥村民早早就在村口等候。一下车,齐心就认出劳模刘玉厚的儿子刘宏恩,当年的房东、纺织英雄刘应贞的女儿郝桂芳,他们那时还是娃娃,现在都已年过花甲。齐心和郝桂芳紧紧拥抱一起,郝桂芳激动地说,可把你老人家盼回来了。齐心说,我做梦常常梦见郝家桥,今天终于回到家了。郝桂芳代表全村人问候习老,齐心说,习老派我回来看望大家,他向大家问好。
旧地重游,齐心感慨万千。在“农村楷模”牌匾下,老人激动地对随行人员说起这块牌匾的来历,说起她和习老在郝家桥工作和生活的情景,说起对刘玉厚的怀念……分别时,乡亲们纷纷拿出小米、红枣和粉条让齐心带上,表达他们的心意。齐心和大家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特别是看到人们生活还不富裕,小学教室还那么简陋,通往县城还是一条简易公路时,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在齐心极力帮助下,郝家桥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通往县城的公路也得到了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