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凤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相关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语言实际上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针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思维意识,这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留下阅读空间,引导独立思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基于自主探究展开有效的独立思辨,勇于表达个人见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辨意识并形成良好的思辨习惯。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路人的提问,小孩没有回答,是不是没有礼貌呢?”笔者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向其他同学提问:“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呢?”有的学生认为:“针对路人的提问,我们应该热情地站起身来回答,不理人就是不礼貌。”而有的学生却反驳:“他并不是没有礼貌,而是怕自己的回答惊扰到鱼。”接着笔者追问:“那么他招手是什么原因呢?你觉得他在想什么呢?”很多学生纷纷表达:“他肯定是在想,请不要那么大声的说话,不然我的鱼都会被吓跑的!”“我一定要做个手势阻止他,千万不可以把我的鱼吓跑呀!”笔者又问:“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怎样打手势呢?”学生回答:“我想一定要让他慢慢靠近之后再轻声告诉他,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也不会影响钓鱼,一举两得的事情。”
以上案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发了学生一次次的自主思辨,不断展示并完善个人见解,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能够对文本中的角色以及内容产生个性化解读,同时保障正确情感价值观的树立。在教学实践中,应为所有学生创设民主且平等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鼓励,使他们可以勇于表达个性化见解,引导其掌握批判思维的方法,能够基于此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
二、关注学生思维,引导文本质疑
针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要注重质疑精神,由此便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逻辑的种子。当学生产生质疑,就不会迷信书本,更不会盲从于权威,会经过思辨的过程完善合理论证。所以,针对质疑精神的培养,既不唯书,也不唯师,而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话、自主展开分析、自主寻求改进。
例如,《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议论文关键在于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才能够具备说服力,才能够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论证的过程中,所引用的相关事例必须是确凿且典型的事实,因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学生在读了这一篇课文以后,会产生以下质疑:“相比较其他国家的小学生,中国小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更高?这是哪位外国专家提出的?他是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对这些中国小学生做了这个实验?这位专家是否也在其他的国家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基于事例展开甄别时,会尝试使用核查的方式提出质疑,由此而评估其是否具备可靠性和真实性,一旦学生触及到逻辑合理性的问题,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深入到质疑精神的核心,那就是求真公正,有理有据。
三、基于文本特征,引导迁移运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立足于文本,使学生能够练就触类旁通的本领,这样才能够实现语文能力的迁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发掘并提炼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基于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展开自主探究、辨析以及感悟,了解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规律,使学生可以基于批判思维全面提升其语文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推敲》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引发学生的思考:“文中的‘绿字我们可以用哪个字进行替换?”为了能够对学生形成引导,笔者补充了相关背景资料,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他们可以基于个人理解充分表达自我观点。“我想可以使用‘过这个字,也就是说春风吹过了江南的两岸。”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使用“到”这个字,可以理解为春天又来到了江南的岸边。笔者对此进行追问:“那么谁能够了解为什么作者最后选择‘绿这个字呢?”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因为绿这个字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春天到来之际,江南两岸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草青树绿,展现着美丽的春景。”学生们的回答仍在继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批判思维已得到充分激活,针对“绿”字的还原以及由表及里的深入解答,既形象,又充满创造性,有效促进了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多元迁移的运用,有助于激活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具體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针对文本展开深层面的发掘,提炼有效素材,立足于学情展开拓展训练,既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拓展。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批判思维的培养必不可缺。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并发展其思维意识,为其搭设有效平台,保障学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