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当重视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数量、方式方法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要求。在开放的大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尽如人意。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了加大课外阅读的推进力度,也是为了检测课外阅读成效,从高考到中考到小考,语文命题中都增加了课外阅读知识。积极意义是对课外阅读有一定促进作用,消极意义是课外阅读被变相成了作文阅读,成了快餐阅读。很多孩子连课标里推荐的必读书目都没有好好读过,或者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真正的阅读”,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如何促进真正的阅读?
1.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真正的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年前的孔子是深谙现代心理学的理念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
巧妙设计悬念,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故事人人爱听,故事最容易营造一种专注投入的情境,尤其是当老师精心选择内容,挑选那些惊险有趣错综复杂的情节,并娓娓动听地讲述时,学生一定会津津有味、情感跌宕。这时,老师的故事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学生一定会主动找来那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精讲故事梗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阅读得面广量大,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对于像《三国演义》《城南旧事》等小说,可以向学生介绍故事梗概,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2.创设阅读条件,促成真正的阅读
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关注学生生活,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一旦将课文作为生长点,教材的内容又是无限的。比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推介《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三顾茅庐》,可以推介《三国演义》;学习了《祖父的园子》,可以推介《呼兰河传》……总之,每一篇课文的背后都有相当的故事,教师要善于发掘,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搭建桥梁。
组建班级图书角,增加学生的图书可读量。学校里固然有图书馆图书室,但是,图书角可以灵活运用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与提升阅读质量。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书籍带到学校,陈列到班级图书角,并对附有书籍推介文字或读后感的同学予以嘉奖,鼓励孩子们要分享书籍的同时,也能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样,班级图书角的意义就比图书馆更大,效果更好。
保证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老师根据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书籍,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要尽量减少作业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时间与空间。每天中午安排午读,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课外书20到30分钟。每周划出一课时,专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共同阅读。学校和班级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阅读活动,比如故事会、好书推介会、古诗擂台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通过活动检阅学生的阅读,并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更深入的阅读。
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阅读。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不可能每个人都长得一模一样,个性不同,阅读兴趣点便有差异,有些学生好读文学书籍,有些好读传记,有些好读历史书籍,有些好读科普类书籍等。我们在要求学生完成必读书目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阅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这样,阅读才真正的丰富多彩。
3.授以阅读之“渔”,指导真正的阅读
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所以,还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者读书的指导者,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一些读书的方法技巧。
选择是一种能力,学会选择事半功倍。书籍那么多,单是科普类就多得读不完,怎么办?在学习了课文《蟋蟀的住宅》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选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了《蝙蝠和雷达》,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关于仿生学方面的书籍文章。甚至写写科学小论文,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熟读精思,学会精读全情投入。有些书籍或文章值得一读再读,值得反复涵咏,积累精彩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体味精致的情感。教师要依托这些作品,指导学生全情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边记录,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提高速度,速读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课标里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略读与速读的能力,要每分钟达到多少字,这在信息日新月异,生活节奏飞快今天,速读是一项必备技能。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字斟句酌的精读能力,还得培养速读的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批注法是读书利器。读思结合,显性和有效的办法是做摘抄,做批注。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观照审视书中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思考、心得与想法,读别人的书,长自己的智;把书读旧,把人读新。
综上,我认为,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必須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提供条件,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个大海中畅游,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加敞亮。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