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18-03-19 15:22龚兴英钟境徽
江西教育C 2018年1期
关键词:渗透教育语文课堂

龚兴英 钟境徽

摘 要:学科渗透法治教育是法治知识教育中,一种可操作而有实效的课堂教育教学途径。本文以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特点,从文本趣事、社会热点、文化主题及文本写作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渗透法治知识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法治知识 渗透教育 语文课堂

现行语文教材中涉及法治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渗透法治教育的最佳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法治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语文学科具有感染力、涉及面广、分析深刻透彻等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能让法治知识的教育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对文本趣事的渗透法

现在的语文课本中,选取较多的是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合的经典童年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是一个个渗透法治知识教育的良好载体。因此教师在語文文本各种趣事的品悟中,可以因势利导,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法治知识教育。

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讲述了客人与元方父亲陈太丘相约,过期不至。太丘离去后,客人反而当着元方面骂其父“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则以理相辩,让客人羞愧难当。孩子们首先领略到了元方的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接着发现故事中的“客”以为当着孩子的面不必顾忌,可以口无遮拦,可以不尊重孩子,不必平等以待。然而,当今社会中,成年人与孩子是平等的。故事中元方机智反击了这位不懂尊重他人的客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懂得如何运用巧妙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宪法》第38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开展法治知识的教育。

在《孤独之旅》一文中,杜小康因家境突变,而辍学与父亲远离家园放鸭。他历经了孤独和恐惧,最终战胜自我,变得坚强勇敢。现在,我国为贫困学生免去学杂费、生活费、提供资助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义务教育。把这个故事结合法治知识,可以明确告诉每个孩子,他们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语文课本中的《心声》写京京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这个故事揭示了每个孩子在教育中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上述两个案例均可以重点结合《义务教育法》的第4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进行法治知识教育。而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再塑生命》,则揭示了残疾孩子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文中展示了海伦·凯勒的父母和老师,让她跟其他同学一样,平等地在大学接受学习、考试。这是对她受教育权的尊重。这个案例可以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章的内容进行法治知识教育。

在《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杨志押送生辰纲去东京,途中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设计、下药、欺骗、抢劫,好汉们在乱世中的这些行为大快人心,但放到太平盛世却是违法乱纪。如果不言明其中触及法律的敏感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受误导。这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进行讲解,并劝解学生千万不可随意模仿故事中的行为。

二、对社会热点的渗透法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均是影响范围大,长期被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流变性等特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法治知识教育。

比如,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讲述了人类改变河道,让曾经生机勃勃、热闹繁华的绿色长廊成为如今荒凉恐怖的一片荒漠。当今,同样的悲剧在其他地方上演,青海湖、月牙泉……因法治意识的淡漠,给自然生态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结局。而法治能让我们更理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任何对环境的破坏行为都会遭到环境的报复。课文《喂——出来》则采用夸张的手法,叙述人们不计后果将所有垃圾处理在深洞中,最后遭到报复的故事。揭示了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最终就会像故事中预言的那样——人类给大自然的一切伤害,大自然终会加倍还给人类。同时告诉学生,我国现今对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有严格的立法,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在上述案例教学中,可以重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9、33条进行法治知识的教育教学。

在《斑羚飞渡》一文中,描写了斑羚群在被偷猎者围堵于悬崖之时,老年斑羚群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小斑羚群搭桥逃生的故事。“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从斑羚群的视角,用拟人的手法,把一只只斑羚活化为一个个人,让人万分悲悯。这些无知的偷猎者将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在教学中,可重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1和24条开展法治知识的教育。

在《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克隆技术甚是奇妙,但这一技术如果被居心叵测的人用来干坏事,将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所以,在法治方面,我国对这类先进的生物技术有严格的管理和限制。课堂中可以结合科技、法治、伦理与道德等关键词,开展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增强对科技的研究与运用不能超越法治、伦理与道德界线的法治意识与法治行为。

三、对文化主题的渗透法

在中学语文六年的学习中,学生将会涉及许多主题,这些主题虽不是社会热点问题,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作为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核心素养。如我国的民族文化,文物保护等,这些内容也应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个细节:“乃记之而去。” 古代文人到一地游玩尽兴后,必定会即兴写诗或作文,完成后又喜欢将之刻于所游之地。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也喜欢在旅游景点刻上“某某到此一游” !在课堂上,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终于明白:古人题字是艺术,今人在历史文化圣地乱刻乱画则是破坏、是违法。再列举今人在长城、故宫等历史文化遗址上,乱刻乱画所导致的后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种行为的违法。本节内容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2、3、5、64、65、66条的法治知识进行教育。

在课本中,有篇沈从文写的《云南的歌会》,将云南富有民族特色的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写得自然生动,质朴感人,气势壮观。在这节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1、12条的法治知识进行讲解,以促进学生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及宗教信仰的理解,减少不必要的民族矛盾。

在《散步》一文中,写一家出去踏青,孩子要走小路——小路有趣,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一番权衡之后决定背着母亲走小路。莫怀戚先生是我们的好榜样,不仅关爱孩子,还尊敬老人。思考如此周全,难能可贵。尊老爱幼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章进行法治知识的教育。

四、对文本写作的渗透法

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法治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形式新颖,贴近百姓生活,更在于这些节目可以普及法治知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更重要的是能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中学语文习作中,很多内容都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的标准来明辨是非。在学习写作时,还可以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學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真实的抒写,接受深刻的自我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治教育。因此,在写作课堂中,老师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中相关学术不端行为开展法治知识的教育,以规范学生的法治素养。

总之,在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将法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要注重一定的方法,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治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万礼修.法治教育(七年级——九年级)[M].重庆出版社,2016.

[3]法治(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织编写)[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渗透教育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探究
以人为本 高效管理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