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平(安徽新华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8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理论来源和重要价值准则。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当前面临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严峻环境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维方法为指导,在不断总结国内外生态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创新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是人们获得资源能源的唯一来源,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马克思将自然区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既包括史前社会以一种盲目无序状态存在的先在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产生后存在于人类认识与实践领域之外的原生自然;人化自然是纳入人类实践领域、打上人类实践痕迹的对象性存在。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基础地位,认为人化自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世世代代人类活动的结果,人类要想生存,离不开诸如食物、房屋、燃料、衣着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基本的自然产品,作为群体性存在的人把自然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对象并在对象化的过程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161。人化自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构成社会存续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形态由低向高不断发展。马克思在强调人化自然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并通过人类实践实现着向人化自然的过渡与转化。由此观之,马克思自然观具有鲜明的反生态中心主义特质,人类要正视和保护的自然是人化自然,处于人类认识与实践之外的自在自然是人们暂时还无法触及的领域,谈不上是否保护及如何保护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的不断拓展,表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人化自然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脱离了以劳动为中介的实践关系,也就失去其满足人类需要的存在价值。马克思指出,作为价值主体的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虽然作为实践主体相对于实践客体的自然界而存在,但人类既不能作为奴隶完全臣服于自然也不能作为霸主对自然界进行无尽的掠夺与开发,而是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如果人类能够知晓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而这种关系会随着人类工业实践的发展或迟或早也会发生关系的改变,正如人与自然的“斗争”也促进了生产力的相应发展一样,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失衡问题自然也就会消失了。[1]528-529后来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理解为物质变换关系,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变换的物质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克服了人类早期对自然的盲目崇拜,恢复了人对自然的主体地位及自然对人的价值存在,另一方面人类实践也造成了人对自然的严重破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指出资本主义的技术革新不仅强化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同时也持续降低了土地的肥力,破坏了土地肥力持久的源泉,资本主义农业进步的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剥夺技巧的进步,这一进步反而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了破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人类不能完全站在自然之外把自然界像对待敌人那样当作被征服的对象去控制与支配自然,“我们连同我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作为人类生存的无机身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
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马克思创造性运用“新陈代谢”这个生物学概念科学分析了生态危机的生成机制,阐释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致的新陈代谢断裂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
首先,马克思运用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农业对土地的破坏。《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地租时指出,大土地所有制在使得农业人口不断减少的同时也造成大城市工业人口的持续增长。由此在社会生活与土地资源物质变换过程中产生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造成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对地力的浪费,前者体现为对人类自然力的滥用,后者体现为对土地自然力的破坏。资本主义农业在提高土地肥力的同时也破坏了农业持续进步的源泉,新陈代谢断裂是造成农业生态破坏的根源。
其次,马克思还将新陈代谢理论运用于社会领域,结合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分析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以劳动为中介的新陈代谢关系,通过劳动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变换,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人类社会,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界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分化与统一的前提与基础,“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使得这种关系产生断裂。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的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新陈代谢断裂的原因:资本的财富量随着其规模的扩大与速度的递增而日益增加,财富的增加与科技的进步致使无产阶级作为产业后备军的数量随之增大,所表现出的生产能力也就增强,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一般的规律,资本积累的绝对规律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这两大阶级因为资本循环受阻而产生新陈代谢断裂。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新陈代谢断裂的根本原因,这一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和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最终促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商品交换、资本循环与周转等资本主义生产的新陈代谢关系停滞或断裂,产生商品拜物教、人口相对过剩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危机全面爆发。
最后,马克思通过新陈代谢断裂科学阐释了资本主义土地养分流失、生产过程中断、经济社会危机等社会关系的断裂,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机制。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掠夺。在资本逐利的内在驱动下,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与对自然资源财富的掠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同步进行,由此产生了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双重并存。
新陈代谢断裂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从生态学视域提出了可行的社会解决方案。
消灭私有制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得以和解的根本途径。社会史同时也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自然史,劳动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前提与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关系的能量交换。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不大;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对此恩格斯曾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自身的和解问题。马克思指出“瓦解一切私人利益”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解决是人与自然矛盾得以解决的首要前提,而这又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为前提,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新陈代谢关系断裂的根本原因,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公有制来取代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85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带来工业废弃物增多的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扩大,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也在扩大,并以伦敦为例认为资本主义在利用排泄物方面的经济浪费是很大的,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如果没有什么较好的处理方法,必然会给泰晤士河带来严重污染,而对于这一污染的治理费用会更加的惊人,对于废料的使用马克思认为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重要的意义,才可以继续作为交换价值的承担者。生产废料如果不是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起作用,而是作为可以重新出售的原料来利用的话必然可以降低原料的费用,如此一来“在可变资本的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已定的情况下,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减少,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4],这就从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角度阐述了对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问题,已经暗含当代环境经济学和循环经济中“废物资源化”“减物质化”等重要思想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理论来源和重要价值准则,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生态思维方法为指导,在不断总结国内外生态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创新运用和发展。
首先,创新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自然界视作与人类进行交互作用的有机身体,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对象性关系。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把这种关系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变换的物质性关系。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观的基础上指出,必须认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在云南大理视察时指出,要运用整体、长远的眼光综合衡量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问题,绝不能急功近利、顾此失彼。习近平还把生态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还把保护环境提高到民生的高度,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环境保护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在江西、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这就是习近平一切为了人民生态诉求的生态文明观。
其次,创新发展了新陈代谢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对象,创造性地运用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回答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与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系列克服新陈代谢断裂的具体途径,发展了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首先,习近平把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到发展生产力的高度。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学习讲话中指出必须协调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树立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促进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的理念,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统筹山水林天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6]的目标。十八大以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致84个,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8.8%,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上升了3.2个百分点,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多个矿区十多年来由于无序开采,导致生态严重破坏,后期由于生态治理昔日的黑矿山如今已是一片郁郁葱葱,通过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经济收入,也改善了华坪县境内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把昔日的黑矿山变成今日的绿水青山,也就是人们生活的金山银山。最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制保障。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为了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设置了18亿亩耕地、37.4 亿亩森林和8亿亩湿地这三个不可逾越的红线。十九大报告中还进一步提出了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生态环保政策先后出台。2017年2至3月,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查组就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开展专项督查,通过调查核实该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7月20日晚《新闻联播》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报道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的通报,和对有关责任人进行的处理。
最后,创新发展了共产主义是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案的发展思路,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呵护地球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早在2011 年习近平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大会的开幕词中就呼吁保护地球家园、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不断告诫当代人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决不能用破坏性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时刻谨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后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再次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7],中国人民会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为推动建设美丽世界共同努力。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并得到广大会员国的普遍认同。习近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创新性运用与发展,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在后工业文明全球化的今天,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维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导向[8],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增强生态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建设生态强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3.
[6]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19.
[7]人民网.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720/c1024-22263844.html.
[8]杨雨婷.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