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高校农林类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举措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18-03-19 16:17:45刘志雄胡蝶周存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植物学学时教学效果

刘志雄,胡蝶,周存宇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植物学》是高等综合性院校和农林院校园艺、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园林、茶学和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质量[1~3]。因此,农林院校或以农林专业为优势特色学科的综合院校都非常重视《植物学》课程建设。长江大学于2006年将该课程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所有主讲教师均为博士。由于《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且细碎、实践性强[3~5],如何在教学课时缩减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是值得努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1 新时期地方高校农林类专业植物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长江大学农林类专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植物学》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3个部分,即植物学理论、植物学实验和植物学野外实习。不同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含实验)学时有所不同,如园艺和茶学专业《植物学》总学时为80,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36学时,植物学野外实习1周(1学分);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56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相关实习内容融入到《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等相关课程的综合实习中。《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从细胞结构特点到组成器官(根、茎、叶、花和果)的细胞结构和层次,再从植物个体中器官(叶、花和果)的结构特点到植物科和种的识别,需要学生识记大量形态学术语和理解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在有限时间内学习大量《植物学》课程内容往往难以适应,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新时期地方高校农林类专业植物学教学改革举措

2.1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学》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6~8]。例如,在园艺专业《植物学》课程建设中,针对植物细胞、组织等内容,要结合植物显微技术进行学习巩固,把抽象的微观结构直观化,同时结合蔬菜、果树和花卉的育种实践,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充分理解、直观感受植物细胞、组织的结构、位置和功能协调统一的辨证关系,在强化巩固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适量精减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教学内容,增加根和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植物器官形态结构与环境适应性的内容,如“植物营养器官形态结构与生境关系”的实验项目以及植物分类基础知识中对种子植物识别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对后续《园林树木学》、《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和《园林植物造景》等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知行合一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植物学》课程实践包括植物学实验和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9~11]。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但能验证理论课中复杂的植物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通过实践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植物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统植物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介绍实验方法和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机械重复操作以验证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10~12];植物学野外实习内容主要为植物的识别和标本的制作,教师介绍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识别要点后,学生进行记录、采集和标本制作[13]。整个实验过程和实习环节,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和技能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改变上述状况,可以从改善实验条件入手,引入实验显微互动系统,结合专业特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实验项目的比例,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实验及实习指导教材,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可以将野外实习与科研训练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引导探索相结合,创造移动式教学环境,由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

2.3 打造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智慧课堂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构建个性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以其灵活性、实用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学生更好地共享资源、互动交流和个性化学习[14]。研究表明,智慧课堂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15]。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如何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创新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面临的新挑战。为此,应充分利用校际之间的精品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植物学》是一门高度依赖直观教学法以提升教学效果的课程,特别是对植物细胞结构、形态解剖特征和植物生长过程的描述,千言万语可能都比不上一张图片、实物或视频展示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向学生展示一些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过程和稀有植物图片或视频,将书本上抽象难懂的内容可视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改善教学效果。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师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转移到移动终端用户的应用软件或工具,通过建立QQ群、微信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实现师生间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的交流和讨论。此外,在上述平台上,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这对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有帮助。

3 结语

课程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植物学》是农林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对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始终坚持基础性原则,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来优化教学内容,结合高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植物学学时教学效果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0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古今农业(2021年3期)2021-11-20 06:03:42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1:06
植物学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