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民主思想述评

2018-03-19 15:13孙志娟
关键词:专政罗莎卢森堡

孙志娟

20世纪是革命圣火熊熊燃烧的世纪,回望历史,罗莎·卢森堡无疑是众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中熠熠生辉的一位。罗莎·卢森堡出生于波兰,她16岁就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一直到最后牺牲,被誉为“革命的鹰”。基于革命实践,在不同的革命时期,罗莎·卢森堡提出了关于革命与暴力、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与集中、资本积累与崩溃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革命思想。其中,她的民主思想丰富而深刻,独具特色,令后人深思。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罗莎·卢森堡的民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本文从4个方面对罗莎·卢森堡的民主思想进行简要述评。

一、民主与社会主义

纵观罗莎·卢森堡的著作,不难发现,她对“社会主义”虽然没有进行详细阐述,但在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自己的革命信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天然内核。

罗莎·卢森堡认为,民主其实是渗透在历史发展的各个社会形态之中的,就资本主义社会而言,民主曾经是资产阶级扛起的一面大旗,资产阶级挥舞这面大旗,带领劳动群众与封建主展开激烈斗争,从而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但是,民主制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核,特别是当历史演进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愈发凸显,所谓资本主义的民主和自由,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海市蜃楼。这时,民主对于资产阶级来说,其实已经变成了“绊脚石”。资产阶级一直鼓吹的民主,在历史的演进中开始衰落。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也在波涛汹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原形毕露。而无产阶级作为更为“合法”的孩子扛起了民主的大旗,民主的命运开始与无产阶级的命运紧密相联。罗莎·卢森堡坚信,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天然的、内在的、绝对的联系。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于大多数劳动群众不再是被统治的群众,而是自己的全部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人,并且在有意识的、自由的自决中领导着这全部生活。 ”[1]113一方面,罗莎·卢森堡认为,民主的生命力会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罗莎·卢森堡又指出,民主对于无产阶级的成长而言是必需的、无法替代的。在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要亲手为资产阶级挖掘坟墓,并要最终取代资产阶级,成为历史的舵手。无产阶级只有亲身在民主的洪流里摸爬滚打,才能真正知晓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除此之外,罗莎·卢森堡还认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至关重要,绝不能沦为空谈,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有灵魂、最有光芒、最有价值的思想基础。那么,社会主义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罗莎·卢森堡一语道破天机,她认为民主其实就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就是无产阶级为了摆脱奴役、剥削和压迫,从而为获取更强大的民主而展开的斗争。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无产阶级翻身做了全部生活的主人,在民主的春光里,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自由自觉的和充分的驾驭。

二、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

从俄国“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焰燃烧到哪里,罗莎·卢森堡的心就追随到哪里,民主的旗帜就飘扬到哪里。获悉“十月革命”的胜利,罗莎·卢森堡在德意志帝国布勒斯劳监狱里欢呼雀跃。她认为,“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标志性的伟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她为“十月革命”热情讴歌:“他们始终有着这样的不朽的历史功绩:他们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前面,夺取了政权并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实践问题,他们在全世界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向前推进了。”[2]但同时,她又对“十月革命”提出了严肃的批评。面对立宪会议的解散,她颇为忧虑地指出,社会主义绝不是革命领袖在办公室里拍桌子突然“钦定”下来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不断觉醒、不断发现自己的阶级利益,不断意识到自己的阶级使命,不断行使民主权利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在“活”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它的产生与民主的发展始终相伴。罗莎·卢森堡这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其卓越独到的民主思想,洞察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的种种隐患。她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时就是社会主义民主肇始之时。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创造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具有强大魅力的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用暴力夺取政权?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用自由和平等的甜蜜外壳包裹了剥削和压迫的酸楚内核,当无产阶级奋起反抗和接管政权时,绝不意味着要摒弃这个甜蜜外壳,而是要用更自由和更平等的社会内容去填充它、丰盈它。社会主义的自由和平等应该是深深植根于持有不同思想者之中的,不同思想者在民主的氛围里燃烧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火热激情创造了敏感的政治空气,恰恰是在这稀薄而奇特的敏感空气中,广大无产阶级的脉搏与政党领袖的脉搏巧妙地搭在了一起。基于这种认识,罗莎·卢森堡对苏维埃政权大声疾呼:“没有普选,没有不受限制的出版和集会自由,没有自由的意见交锋,任何公共机构的生命就要逐渐灭绝,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生活。”[1]144这当然是一种专政,但在罗莎·卢森堡看来,这绝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无产阶级专政。她从民主的角度抓住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灵魂,强调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紧密相连,唇齿相依。同时,基于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敏锐把握,罗莎·卢森堡还对历史作出了惊人的预见:“这固然是一种专政,但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小撮政治家的专政,就是说,纯粹资产阶级意义上的专政,雅各宾派统治意义上的专政。不仅如此,这种情况一定会引起公共生活的野蛮化:暗杀、枪决人质等等。这是一条极其强大的客观的规律,任何政党都摆脱不了它。”[1]144回望历史,在列宁最后的生命岁月里,列宁无疑是焦虑遗憾的,虽然与党内腐败与特权展开了激烈斗争,但还是无法扭转大局。恰如罗莎·卢森堡对历史的预言,在列宁带着深深遗憾与世长辞后的第10年,苏联就出现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的局面。

三、民主与集中

众所周知,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罗莎·卢森堡和列宁意见相左,曾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思想由此展开。鉴于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列宁提出必须成立组织纪律严明的党,党的组织原则是“集中制”。但这一思想刚一提出便遭到了罗莎·卢森堡的强烈反对,她先后发文,不断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首先,罗莎·卢森堡认为,基于俄国的革命背景,实行“集中制”是必要的,俄国必须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但是,如何确定集中程度的大小呢?又如何确定集中化的更准确的性质?这是争论的关键。罗莎·卢森堡认为,列宁的“集中制”带有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浓重的极端主义色彩,在这浓重的色彩里充斥着颓败的看守精神,中央机关统一计划、统一号令、统一行动,广大党员群众无需思考、无力表达、无法反驳,对党只有绝对服从。这样的组织原则对广大党员而言,是管理、是束缚、是捆绑,而不是让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开花结果。罗莎·卢森堡尖锐地指出:“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把布朗基密谋集团的运动的组织原则机械地搬到社会民主党的工人群众运动中来。”[3]452这样的组织原则带来的结果无疑是中央机关成为了一个发号命令的王者,普通党员丧失主体性、创造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沦为执行领袖意志的工具。

民主与集中是一对矛盾,罗莎·卢森堡对这一对矛盾的认识是辩证的。在批评列宁的“集中制”基础上,罗莎·卢森堡阐发了自己对这一对矛盾的独特见解,提出了“自我集中制”。罗莎·卢森堡说:“社会民主党的集中制无非是工人阶级中有觉悟的和正在进行斗争的先锋队(与它的各个集团和各个成员相对而言)的意志的强制性综合,这也可以说是无产阶级领导阶层的‘自我集中制’,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党组织内部的大多数人的统治。”[4]从这里不难看出,罗莎·卢森堡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是不能被牺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军队和资本主义工厂应该有着本质的区别,本质的区别在哪里?那就是它代表的是广大党员群众的利益,它表达的是广大党员群众的意志。“自我集中制”也是一种强制,但这种强制却必须建立在遵从大多数党员内心的真实意愿的基础上。如果说革命领袖认为普通党员的政治觉悟比较低,思考能力比较差,就取消其独立思考、意愿表达的民主权利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罗莎·卢森堡坚信,无产阶级的成长是要经受风雨的,正是在革命的浪潮里,无产阶级只有一次又一次地经历风雨,一次又一次地直面错误,才能真正成长为未来历史的真正主人。在此,罗莎·卢森堡坚决捍卫了马克思的思想。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工会或者马克思主义政党内部实行“集中制”。马克思说:“集中制的组织不管对秘密团体和宗派运动多么有用,但是同工会的本质相矛盾。”[5]

四、群众与领袖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到底如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罗莎·卢森堡承袭了这一伟大思想,她说:“群众是决定性的,群众是磐石,革命将依靠这块磐石取得最后胜利”[6]246。 对于人民群众,罗莎·卢森堡始终坚信其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在她看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带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怒,人民群众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角。这一变更是历史的必然,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人民群众被历史赋予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是社会历史演进中“合法”的孩子。这个“合法”的孩子只有在波涛汹涌的革命洪流中顽强斗争、不断塑造,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驾驭历史的真正主人。罗莎·卢森堡指出:“工人阶级在解放斗争中每前进一步必须同时意味着它的群众在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独立活动、自决和首创精神的增长。”[3]452在水深火热的战斗中,“即使有社会民主党的出场,人民群众依然是世界的历史的活的因素。只有当组织核心与人民群众之间不断地进行血液循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脉搏跳动,社会民主党才能表现出采取历史性行动的能力”[6]247。罗莎·卢森堡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以往的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成熟和强大的标志不是别的,而是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脉搏跳动中彰显革命的能力。关于某些革命领袖,罗莎·卢森堡批判道:“这些社会党人每逢需要时,在每一关键时刻便会号召群众起来,就像在剧院里常常让无台词的配角登场一样,因为需要他们为演员表演当陪衬。”[7]她强调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路途中,群众不是道具、不是摆设、不是陪衬,而是历史的活的因素,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须要具备的政治素养。在群众与领袖之间,一定要保持沟通,一定要情感融合,不能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心墙。否则,将会导致革命斗争的失败。

1919年1月15日,罗莎·卢森堡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在她牺牲的前一天,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在她人生最后一篇革命作品里慷慨激昂地写道:“明天,革命又会穿着闪亮的盔甲站起来,吹起那惊人的号角:我过去、现在、将来都要存在! ”[6]155今天,重温罗莎·卢森堡的民主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充分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如何深入探究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路径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卢森堡专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25.

[3]卢森堡文选:下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卢森堡文选: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3.

[6]程人乾.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罗·叶夫泽罗夫.罗莎·卢森堡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14.

猜你喜欢
专政罗莎卢森堡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在拒绝让出座位前,罗莎·帕克斯就已是一名长期争取选举权的活动人士 精读
Luxembourg卢森堡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卢森堡的骄傲 查理·高卢Charly Gaul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温柔策略
两英亩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