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哲学意蕴

2018-03-19 15:13李学林张亭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李学林,张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给人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创新,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其绿色发展观不仅遵循了自然规律,而且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造性发展。探讨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哲学意蕴,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美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普遍联系观,倡导用绿色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因素。基于普遍联系观,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普遍联系与整体性。

(一)“绿色旅游”揭示了生态与经济的普遍联系

习近平指出:“不少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搞绿色种养,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1]30这里的“思路一变天地宽”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文明,使两者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绿色旅游”,它是生态文明与发展经济之间的联系与纽带。

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欲望,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是过度开发资源更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相处当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拥有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文明”。绿色旅游是将绿色与旅游有效融合,既要考虑到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又要将保护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具体讲,绿色旅游就是指旅游业在系统内部运行过程中坚持对资源与环境采用再循环的方式,做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低消耗,并且将对资源的伤害降到最低的一种发展方式。

不少地方采用绿色旅游这种扶贫方式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绿色旅游扶贫产生于绿色发展理念,它要求:第一,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就要加快发展旅游产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扩大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消除客观存在的普遍贫穷现象。第二,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提供均等机会。第三,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绿色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绿色旅游扶贫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它使旅游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快速的提高,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会效应,直接或间接地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福利。绿色旅游扶贫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三赢”。

习近平指出:“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1]23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也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行为,大力开发新的绿色旅游产品与旅游路线,不仅能够保护资源,还能够保护旅游环境,最重要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例如,打造绿色饭店、绿色餐厅、生态旅游产品和开展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都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拥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利用大自然的特殊功能来调节身心、调节心理,达到心理平衡。森林旅游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欢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应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森林旅游产品,并与乡村旅游一起成为我国绿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如今,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例如,旅游景区在选择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时,应该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避开易受到破坏的生态地域,避免一些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步行是旅游交通的主要形式,其接待设施应遵循小巧原则,尽最大努力将旅游对大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还要制定专门的环保采购标准,要求供应商提供符合环保理念与要求的产品。同时,还要引导游客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与游客进行环保知识交流与学习。在旅游景点设置一些提示游客保护大自然的标识牌,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二)“两山论”中体现的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1]21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由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整体性[2]23。系统的整体性说明系统与要素、环境之间存在有机联系,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从而推进整体发展。

习近平认为:“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政绩。”[3]我们只有加强对生态环境要素的重视,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好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才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要素一般包含自然资源,但是,并未把生态环境纳入其中。习近平把生态环境看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把它提高到与自然资源一样的重要地位,从而树立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理念,这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强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他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4]“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这些重要论断说明“两座山”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密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充分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并不是只有对立的一面,还有统一的一面,是可以并行发展的;并不是零和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共赢发展的。从辩证法观点看,坚持“两山论”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无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都要按照系统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二、坚持唯物主义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通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显现出来。由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自然规律也是客观的。习近平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6]因此,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护自然。

(一)尊重和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自然界相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先天性和客观性。在人类出现和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生产实践、改造世界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并且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不仅表现在自然界的先在性,还表现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甚至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自然,依赖自然。自然界是养育人类的母亲,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独立于自然而生存和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个性质,决定了人无论怎么宣扬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都不能改变自然界对人类的根源性、独立性与制约性,人总是会受到自然界制约的。马克思认为,人分为无机身体和有机身体两个部分,无机身体指的是自然界,有机身体指的是人的肉身。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就是对自己无机身体的破坏,对自然界过度的掠夺,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遭到损坏。自然资源的稀缺、全球气候的恶化、环境污染的加剧都已经对人类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向自然界索取满足人类所需要的生存资料时,也要注重对自然界的保护,采取“建设一个美丽和谐家园”的行动,以此来创造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标志是生态文明。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有适宜的自然环境。习近平指出:“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7]12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学会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与独立性,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创造一个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明白,美丽的自然环境不仅能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优化社会的人文环境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容易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从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保护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遵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时期。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珍惜和保护先人留下的自然财富,也要珍惜和保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特点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新常态理念,重点是遵循自然规律,立足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扩散效应,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再修复,而且修复的周期较长。一桶化学物可以污染一江春水,一家工厂的浓烟可以污染一片天空。一块植被遭到破坏其修复时间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习近平指出:“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7]12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一方面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与限制;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由主观能动性所决定:人不是为了其他自然物而存在,而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存在;人类不能背离自然规律恣意妄为,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客观性。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调整好对自然界的开发强度,规划好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习近平在谈到如何保护长江流域时指出,长江流域拥有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现在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都要把发挥长江流域的修复功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着重保护生态,不对其进行大开发。要把长江的生态修复工程作为驱动器,建设好长江的防护林体系,防止水土流失,治理好岩溶地区的石漠化,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来保持水土,对湿地与河湖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加强对水源的储蓄、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功能。习近平在谈到如何保护青海三江源时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34。

三、坚持永恒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承认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就必然要承认新陈代谢是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以上升性运动为总体特征的[2]25。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1]26

(一)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不断创新

习近平在云南省考察工作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1]26的确,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不断在技术、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首先,规划与部署好生态文明战略。一要做好空间结构的生态规划,构建好主体功能区。构建主体功能区需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平衡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规划开发国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布局要具有科学性,使自然具有进行自我修复的功能。二要调整好产业结构的生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生态,是指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追求生态化,做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协调统一。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核心,要高度重视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三要注重生产方式的生态转型,从粗放型转向节约集约型。在经济发展中,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导致生态环境与能源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这种传统的发展思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践行节约集约型理念。四要大力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习近平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1]19当前人们的消费方式存在着异化消费倾向,异化消费脱离了消费的本质,容易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推动生活方式向生态化转化,采取绿色消费方式。

其次,创新体制机制。一要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从国家角度讲,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大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的力度,认真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地方角度讲,各级地方政府要注重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把保护环境作为第一要务,提升对环境保护的统筹与协调水平。二要进行环保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职能并做到有机统一。借鉴国外在环保方面的经验,完善对核安全的监管,建立符合我国核电发展实际的核安全监管体系。三要创新区域环境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地方和单位的环境监管体制,构建区域环境的综合管理模式,加强对区域环境的协调与监督。建立责任制,实行对环境保护的考核评价以及责任追究制度。

再次,创新消费模式。要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消费模式。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帮助人们形成低碳、环保、节约、生态的绿色消费方式。在穿衣方面,人们在追求生理保护功能和美化功能时,要更加注重服饰原材料的环保性能,开展“旧衣回收”活动,提高旧衣利用率,坚决抵制穿戴用动物皮毛制作的衣物。在饮食方面,提倡使用无污染、纯天然、无添加、安全的绿色食品,坚决抵制食用野生保护动物,倡导“光盘行动”,减少浪费,节约粮食。在住房方面,为了缓解城市的住房与交通压力,引导人们远离嘈杂的市中心,在房屋修建与装修上,要采用环保材料。在交通方面,要使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的汽车,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要协同推进,保持动态平衡

习近平指出,要“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1]27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对促进我国及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在探寻科学发展道路时发现,协同推进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绿色发展观,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妥善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科学制定规划,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把规划落实到行动上,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哲学意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唯物观和发展观等几个方面。面对如今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把握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整体性;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尊重自然的客观性与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护自然;还要保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3.

[4]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98.

[5]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浙江日报,2015-04-17(3).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7]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