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坚, 郎茹娟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莎士比亚的诗歌成就同他的戏剧一样影响深远,他的十四行诗可谓英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善于在诗歌中使用鲜明的意象,例如动植物意象、自然意象、时间意象、神话意象等,本文主要关注人体词“眼睛”,透过“眼睛”意象生动地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增添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文献检索显示,目前国内学者在莎剧修辞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大部分是针对特定莎剧中的特定修辞进行研究,谢春辉、谢世坚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及理论基础等对近20年来国内莎学界在莎剧修辞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1]。此外,十四行诗方面的修辞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黄耀华对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诸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2];崔传明论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修辞现象[3];陈观亚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矛盾修辞法在十四行诗中的特殊作用[4];马春丽从诗歌三复义的角度分析了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的修辞手法[5];卢秋平在硕士论文中对十四行诗所用到的修辞手法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6]。然而,目前对十四行诗“眼睛”意象的修辞研究尚无学者涉足。
本文以十四行诗“眼睛”意象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眼睛”意象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暗喻、借喻、移就、提喻、通感、夸张,重点论述修辞的使用特点与作用,并分析该修辞如何凸显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以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和修辞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系统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与“眼睛”有关的意象词语,意在从修辞角度挖掘意象背后的诗歌主题,表达诗人对爱友的美的歌颂。其中,直接描写眼睛的词语有eye、eyes、eyelids、eyed,出现97次,与眼睛相关的词语有sight、sightless和tears,共出现25次。这些词语的使用和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修辞作为语言的一种工具被那时(莎士比亚时代)所有文人采用。”[7]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美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的美离不开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活泼。在十四行诗中,诗歌的修辞手法多达20多种,其中“眼睛”意象共涉及到7种修辞手法,以下分别对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实例分析。
在十四行诗中,有关“眼睛”意象的修辞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拟人。拟人指的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让它们具有人的动作或声情笑貌”[8]。在十四行诗中,共有11处“眼睛”意象用到了拟人修辞,其拟人用法可以从人的行为、人的身份和人的性格来体现。
1.人的行为
在十四行诗中,共有7处直接将“眼睛”拟作施动者,通过动词体现出拟人修辞的用法。
(1)Thine eyes, that taught the dumb on high to sing,
And heavy ignorance aloft to fly,
Have added feathers to the learned’s wing,
And given grace a double majesty.(S78, L5-8)*本文所用语料均出自阿登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hakespeare’s Sonnets),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其中S代表十四行诗的序数,L代表行数。
在例(1)中,eye在句中做主语,谓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如taught、added和given,此处将眼睛拟作人,像人一样能够发出各种动作,获得了人所特有的属性。该修辞手法突出了爱友“眼睛”的作用,此处诗人意在赞扬爱友的智慧与博学,能够为其他人和事物增光添彩,表达了诗人对爱友的高度赞美,使诗歌语言更加具有生命力。
2.人的身份
在十四行诗中,共有3处将“眼睛”作为人的一种身份,如宾客、画师和哀悼者的身份,借助人的身份特点来体现拟人修辞。
(2) Another time mine eye is my heart’s guest,
And in his thought of love doth share a part.(S47, L7)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眼睛拟作心的宾客,赋予了眼睛以宾客的身份特点,并与心分享对爱友的情思,描绘了眼、心和解之后其乐融融的场面。该拟人修辞运用非常贴切,体现了诗人在遭到爱友背叛之后选择原谅一切的伟大精神以及追求真爱的坚定信念。
3.人的性格
在十四行诗中,有1处形容人性格的词语被用来修饰眼睛,体现了“眼睛”意象的拟人修辞,如:
(3) Then, churls, their thoughts,although their eyes were kind,
To thy fair flowers add rank smell of weeds.(S69, L11)
在该例中,形容词kind表示和善的、大方的、仁慈的,是用来修饰人的性格的词语,在这里用来修饰眼睛,使眼睛带有人的性格色彩。这样的拟人用法看似简单明了,却蕴含深意,同时揭示了爱友善良单纯的性格,点明了爱友被阿谀奉承所包围而不自知,诗人担心爱友的名誉受损,希望爱友能够珍视自己的名誉。
暗喻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9]。暗喻又叫隐喻,“隐喻有用喻词和不用喻词两种情况”[10]127。十四行诗中有5处“眼睛”意象使用了暗喻修辞。
1.有喻词的暗喻
暗喻的基本格式是“A is B”,A是本体,B是喻体。李亚丹、李定坤认为“喻词指的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在英语中主要有系动词和get、become、turn等词汇”[10]127。在“眼睛”意象的暗喻用法中,有2处是有喻词的暗喻,例如:
(4) Mine eyes have drawn thy shape, and thine for me,
Are windows to my breast.(S24, L10-11)
在上述例子中,前半句用到了拟人修辞,后半句用到了暗喻修辞。后半句中的喻词是are,本体是thine,指的是your eyes,喻体是windows。此处将眼睛比喻为窗户,二者是在一定相似性的基础上进行比喻的。该暗喻用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常见,读者很容易理解。此处描述了人们通过眼睛可以欣赏到爱友的美,诗人与爱友眼心相通,诗人难以掩饰对爱友的赞美与欣赏。
在描写与“眼睛”意象相关的表达时也使用了暗喻修辞,例如:
(5)Ah, but those tears are pearl which thy love shades.(S34, L13)
在上例中,喻词也是are,tears是本体,pearl是喻体,这里将眼泪比喻为珍珠,体现了眼泪的珍贵,也点明了诗人对真爱的追求。该暗喻修辞衬托了诗歌的主题,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虽然诗人抱怨爱友的背叛,但是字里行间仍饱含着对爱友的一片真情。
2.没有喻词的暗喻
除上述基本格式外,还有其他的格式,我们根据暗喻修辞的结构将其分为两类:同位式和并列式。
同位式指的是“本体和喻体在句中处于同一位置,或本体在前,喻体在后;或喻体在前,本体在后”[10]127。例如:
(6)Against that time when thou shalt strangely pass,
And scarcely greet me with that sun, thine eye.(S49, L6)
在例(6)中,喻体是sun,本体是thine eye,thine eye是sun的同位语,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这种暗喻修辞的结构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比喻关系。一方面文艺复兴时的传统认为眼睛能够像太阳一样发出光芒[11],此处将爱友的眼睛比作太阳,为诗人带来光明;另一方面描述了诗人唯恐爱友抛弃自己的情景,揭示了爱友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
并列式指的是“本体和喻体各自成句,并列参照,以显示比喻关系,阐明本体的要义”[10]132。例如:
(7) But from thine eyes my knowledge I derive,
And, constant stars, in them I read such art.(S14, L10)
此例本体和喻体在不同的诗行中,前一行中的eyes是本体,后一行中的constant stars是喻体,二者是前后对照的关系,在结构上相互参照,这种修辞手法加强了诗行之间的连贯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此处诗人将星象的征兆看作是对爱友的美的预示,爱友的青春与美貌短暂易逝,而生子可以将爱友的真和美永传。
“借喻不用本体,也不用喻词,只用喻体来作本体的代表。”[10]132这一修辞中包含着一个并未言明的本体。在十四行诗中,共有4处“眼睛”意象的表达使用了借喻修辞,例如:
(8)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S18, L5)
在例(8)中,eye指代的是sun,用喻体代替未出现的本体,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这一常见的用法可以省去本体,使语言更加简练,结构更加紧凑。此处借太阳的万丈光芒将爱友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爱友的美终会凋残,诗人会通过自己不朽的诗篇将爱友的美永存世间。
此外,还有1处与“眼睛”意象相关的表达也使用了借喻修辞,如:
(9) What potions have I drunk of Siren tears.(S119, L1)
此例运用了一个典故,Siren是希腊神话中诱惑人的女妖,人们一旦喝下其眼泪便会有灾祸。此行中的喻体tears代替本体potions,用Siren修饰tears,对诗人喝下的东西进行了说明,说明诗人受到了诱惑。该借代修辞使这一典故表达含蓄又简洁,表明了诗人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对自己背叛爱友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英汉中移就修辞的定义基本一致,卡登(Cuddon)认为:“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12]即移用修饰一事物的词语来修饰另一个本不是修饰该词的词语。十四行诗中,直接描写眼睛的表达有3处使用了移就修辞,例如:
(10) The hungry eyes even till they wink with fullness.(S56, L6)
在该例子中,hungry的意思是饥饿,原本用来修饰人的感觉,在这里移用来修饰眼睛,即移人于物。这一修辞一方面是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另一方面使“眼睛”意象更加生动形象,诗歌语言更加精练,引人入胜。此处诗人认为爱如同食欲一样需要不断满足才能维持下去,表达了诗人对爱友别离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11)For if it see the rud’st or gentlest sight,(S113, L9)
该例涉及到了与“眼睛”意象相关的词语sight、rud’st和gentlest本是用来修饰人的性格的,在这里移用来修饰sight,给予了眼睛以人的个性特征,看似形容不当,正是这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此处诗人沉浸在对爱友的思念中,将眼睛所看到的各种景色都幻化成爱友的形象,揭示了诗人对爱友的一往情深。
“提喻是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事物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现象来表现。提喻是借助于事物之间的部分相似。”[10]209提喻通常是以部分代整体或者以整体代部分的一种修辞手法。十四行诗中有2处“眼睛”意象使用了提喻修辞,如:
(12)Those parts of thee that the world’s eyes doth view.(S69, L1)
此例中,诗人把表示人体部位名称的词语用在提喻中,以局部借代整体,用眼睛来指代世界上的人们,这是一种常见的提喻用法,使语言富有新鲜感,更加生动活泼。此行描述了世人通过眼睛欣赏爱人的美,点明了爱友的美是有目共睹的,表达了诗人对爱友溢于言表的赞赏之情。
《牛津英语词典》中通感修辞的定义是“The use of metaphors in which terms relating to one kind of sense-impression are used to describe sense-impressions of other kinds”[13],即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项描述其它感官印象。在十四行诗中,只有1处“眼睛”意象使用了通感修辞。
(13) To hear with eyes belongs to love’s fine wit.(S23, L14)
在这个例子中,hear属于听觉范畴,eyes属于视觉范畴,此处赋予听觉以视觉冲击,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揭示了诗人的爱情观,即听到的甜言蜜语是转瞬即逝的,用眼睛去看爱的情书是明智的,诗人认为不朽的诗篇比听到的话语更加真诚与永恒。
夸张修辞比较容易理解,它主要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感情,表达深刻的感受,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10]625。十四行诗中只有1处“眼睛”意象使用了夸张修辞,例如:
(14) How have mine eyes out of their spheres been fitted.(S119, L7)
夸张修辞通常对单词或者短语进行强调,给读者创造一种语言效果[14]。此例中,诗人故意将眼睛突发的痉挛症状夸大,这种狂乱的疾病导致了诗人失去理智并出轨,以此来为自己辩解。该修辞手法将诗人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过错的深深自责,也突出了诗人对爱友的炽热的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莎士比亚十分擅长使用各种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本文对“眼睛”意象的修辞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直接描写“眼睛”意象和与“眼睛”意象相关的表达,运用了定量分析和实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眼睛”意象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辞格翻译方法的使用情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类总结,分析涉及到的7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如拟人、暗喻、借喻、移就、提喻、通感、夸张。莎士比亚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非常生动贴切、富有活力,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透过“眼睛”这一意象,读者们能够看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人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爱友的高度赞美和真挚情感,以及诗歌能将爱友的美永存的主题,揭示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化内涵。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与修辞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谢春辉,谢世坚.近二十年来国内莎剧修辞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8-81.
[2] 黄耀华.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修辞方法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6):35-36.
[3] 崔传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修辞现象[D].济南:山东大学,2007.
[4] 陈观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矛盾修辞法[J].外国文学研究,1993(3):107-109.
[5]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89.
[6] 卢秋平.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修辞[D].武汉:湖北大学,2000.
[7] Black N F.The language of Shakespeare[M].Basingstoke: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3:18.
[8] 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5.
[9]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2.
[10] 李亚丹,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 钱兆明.莎士比亚注释丛书:十四行诗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8.
[12] CUDDON J 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London:Andre Deutsch,979:135.
[13] JAMERS A H.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1653.
[14] 谢世坚,罗丽丽.莎剧中的通感修辞及其汉译研究:以《哈姆莱特》和《李尔王》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2.
[15] DUNCAN-JONES K.Shakespeare’s sonnets[M].Beijing: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10.
[16] 李泽民.英语暗喻的修辞作用与翻译方法[M].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83-88.
[17]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屠岸,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8]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梁宗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9]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集[M].曹明伦,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20]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诗集[M].辜正坤,曹明伦,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