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彦彬,孟鹏涛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国务院于2014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全面启动。同年底,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将改革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2017年,上海、浙江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点平稳落地。今年还有17个省市将启动高考改革。本轮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对高中阶段的教育和高校的招生培养工作具有深远影响。
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实施意见》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或实施意见,并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索。本轮高考改革内容主要涉及考试方式和招生录取方式两个方面。
本轮高考改革打破了以往录取分数取决于高考分数的模式,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成绩组成。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不分文理,并且仍然采取统一高考的模式进行,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上海和浙江方案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细化,并要求招生高校分专业提出选考科目要求,提前2年向社会公布。考试方式的变化,让考生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进一步扩大。
《实施意见》提出:“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在投档方式上,由以往的按学校投档改为按专业或专业组进行投档,更加突出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国家还鼓励高校探索多元化的录取模式,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高校可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对考生的选考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提出具体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自主性。
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本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地方本科高校的录取工作、生源质量、学科专业发展、教学管理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在本轮高考改革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传统模式下,考生依据文理不同科目在高考中的不同考核要求,参加统一的考试,高校最终依据高考分数来录取符合要求的学生。本轮高考改革后,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为各专业确定1-3门选考科目,更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对考生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的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办学特色的发展。此外,在本轮高考改革中,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选择按学科门类还是按专业招生,使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本轮高考改革后,高校招生录取不再局限于高考成绩这个唯一指标,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为高校录取到更加符合学校特点的生源提供了机会。
传统本科招生录取工作中,高等院校按教育部直属或省属重点、一般公办和民办等将本科院校划分为“一批次”“二批次”“三批次”等录取批次,不同批次设定不同的控制分数线,高校依据所在批次调档录取。传统的招生录取办法有利于考生的分流,但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高校身份,使一些人才培养特色明显、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但社会影响力不大的院校无法录取到适合的生源。如今,越来越多的省份将二、三批次合并,也有部分省份将一、二批次合并,而上海市更是率先将所有本科批次合并成一个本科批次。批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以集中分数段为限制录取学生的局面,考生填报志愿时不再首先评判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而更加关注专业的特色和影响力。高考综合改革后,高校将以专业为单位接收考生投档,学校将按照专业接受不同分数段的考生。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存在部分专业优势特色突出,其他专业水平较为普通的情况。新高考改革更加凸显专业之间的优胜劣汰,容易造成专业之间生源质量差异较大,热门专业录取分数较高,冷门专业极易出现录取分数低甚至无人问津的局面,从而导致高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危机。
一方面,取消文理分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以往的高考模式中,高中阶段按照文科与理科区分的模式培养学生。高校各专业招生基本分为文科、理科和文理兼招三种类型。本轮高考改革后,以上海、浙江改革模式为例,考生不分文理。高校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确定选考科目要求,满足选考科目要求的考生可以报考相关专业。由于选考科目的不同,高校将招收到文理交融、多种知识背景的考生。考生知识背景多元化对高校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带来挑战,“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招生培养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取消文理分科对高校教学管理带来新挑战。在传统的高考录取模式下,高校以院校为平台、按照批次录取学生,基本能录到分数大致相当的学生,由此反映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大致相近,便于高校各专业依据培养计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新一轮高考改革以专业为单位进行录取,不仅加剧专业之间生源质量的差距增大,同时文理分科取消后,同一专业内的学生入学成绩差异较大,高校生源的知识背景将呈现多元化现象。学生入学差异大导致高校实施统一的教学计划时存在困难,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可能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异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变化很可能会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带来挑战。
传统录取模式下,高校依据高考分数进行调档。录取首先考虑的是考生的分数,其次是体检要求,缺乏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考评。高考综合改革后,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打破了分数至上的传统模式,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高校势必要依据这一变化,探索并制定新的录取规则,在保障录取程序规范和公正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国家探索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制度的必然趋势,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在改革中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改革带来的新挑战,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推进大类招生与培养,加强招生宣传,改善招生管理模式,探索更加符合学校发展的人才选拔模式,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新一轮高考改革更加强调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为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本科高校往往存在单一学科专业特色明显而整体优势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需要进一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配置资源、管理运行。地方本科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行业背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德育优先、德才兼备的育人思想,形成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根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共生关系,通过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科研的进一步融合,实现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此外,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本校优势特色学科、优势特色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地方本科高校应适时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等,进一步强化已有基础优势,同时扶持薄弱学科,形成校内学科、专业之间的辐射带动机制,逐步构建布局合理、优势特色明显、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学校专业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推进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工作,促进专业的进一步重组和优化。在大类培养的专业之间设置互通的通识课和大类学科基础课,并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灵活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面向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淡化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来破解高考改革造成的专业之间、考生生源质量的差异性。大类招生后,在新生入学1-2年内按大类培养,强化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科的基础知识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和自身兴趣等因素进行分流。在执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和成长的培养模式,并依此模式设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同时,依据专业计划数、师资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等制定公平合理的分流方案,通过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规范化管理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间生源数量和质量间的竞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地方本科高校高度重视此问题,部属高校也同样高度重视生源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招生宣传。首先,高校应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全员参与招生宣传的观念。要广泛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在校生甚至毕业生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尤其要鼓励一线教师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招生宣传,强化考生、家长、社会对专业的印象。其次,加强与中学的对接,增进中学师生对高校专业的了解。高校可通过与中学建立生源基地、组织校内专家定期到中学作报告等形式走进中学,向中学师生普及和宣传专业、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将学校的特色优势展现给中学,从而吸引更多符合学校培养要求、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生源报考学校。最后,还要积极拓宽招生宣传媒介。高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和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媒介开展招生宣传。既要发挥传统的招生咨询热线、参与现场咨询会、举办校园开放日、发放纸质招生宣传手册等招生宣传渠道,也要发挥招生办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介的效应,形成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各种媒体宣传效果的合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在各专业选拔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师在招生宣传过程中重点介绍本专业的特色和内涵,强化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科学的政策制定、计划编制、选拔模式和测评体系,是优秀生源质量的制度保障。传统的高考录取模式下,地方本科高校主要依据高考录取分数线录取选拔本校分数段内的考生,高校自主性不是很强。新一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后,实行“3+3”模式,考生可以根据报考院校专业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考3门。此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考生发挥优势,一方面也对各高校为各专业提出科学的选考科目提出了新的问题。新一轮高考改革后,招生更大程度上变成了整个学校的事情。全校上下需要深刻认识这次高考改革的内涵,积极主动参与招生,尤其是院系应积极主动思考自身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特殊要求、发展规模等等,并确定每个专业的选考科目和选拔标准,以确保本专业能够吸引到适合专业培养需要的优质生源。同时,院系、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师资队伍、办学规模、教学资源等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和良性循环,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地方本科高校应抓住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提前做好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布局,抓住机遇,直面改革带来的挑战,在愈来愈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