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艳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随着智能手机及各种应用软件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正所谓“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7.72亿,互联网普及率55.8%,网民中手机网民规模7.53亿,由2016年的95.1%上升至97.5%。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互联网,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速度最快、能力最强的群体,无疑深受互联网影响。本文基于课题组2018年的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及背后隐藏的心理动因进行归因分析,以期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
信度分析即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信度系数越高,则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此次调查问卷中每个层次的调查项目都由多个测量项目组成,因此可以计算其内在信度,使用克隆巴赫系数计算调查项目内部的一致性,求解得到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03,说明问卷数据信度很好。
课题组在安徽省内高校投放了问卷,实际回收1046份问卷。因为主要以财经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为主,所以样本中女生相对较多,占据了样本总量的60.89%左右;专业以管理类,经济类,理工类为主,占据样本总量的85.94%;而年级以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主,累计占样本总量的90.06%;成绩水平以前三分之一和中间三分之一的人为主,但是位于后三分之一的人仍然占据相当的比例,具体调查数据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问卷中992份由学生通过手机终端提交,占比样本总量的94.83%,可见智能手机正以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和社交功能获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可。智能手机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上网,各种功能强大、花样繁多的APP让学生时刻感受互联网的精彩,碎片化阅读迎合了学生的“快餐文化”心理,海量信息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可以说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使得这一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以往又发生了显著的不同,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也是本文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所在。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校园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大学生是中国互联网应用最普及的用户群体,互联网正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他们上网时间普遍较长,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能正确处理上网、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也日趋理性和成熟,但在上网目的上仍然带有明显的娱乐性。
样本中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网龄在2年以上,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中学已经接触了互联网;样本中有超过99%的受访者“每天上网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超过85%的受访者“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说明大学生每天在上网花费的时间较多;样本中有34.5%的受访者选择“对网络依赖很轻或没有依赖”,有超过64%的受访者选择“对网络有一定依赖或很依赖”,说明大学生对网络有较明显的依赖,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分析
在被问道“您对于已经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和精力的态度是什么样”时,有73.42%的受访者选择“有一点后悔”,有7.93%的受访者选择“后悔”,仅有17.59%的受访者选择“不后悔”。在被问道“以后会如何安排上网时间”时,有57.55%的受访者选择“会减少”,有39.58%的受访者选择“会维持不变”,仅有1.91%的受访者选择“会增加”。
可见,大学生每天在网络行为上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对于这些时间和精力,很多大学生是持一种后悔态度,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安排中减少上网时间,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手机上网的超便捷性,大学生们经常是不知不觉就拿出手机玩很长时间,在时间把控上经常陷入无力的状态,这就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的引导,并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有事可干,减少因无聊原因上网的比例。
样本中对于“你上网主要做什么”,受访者中选项最高的依次为社交网站、购物、学习、浏览资讯及游戏。“学习”作为上网目的虽挤入前三,但娱乐化的上网目的仍然非常明显,这无疑会降低网络利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具体调查数据见图1。
在浏览的网页中,娱乐新闻占比最高,其次是论坛贴吧、时政新闻、小说和其他。可见,大学生上网中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娱乐性的,这也和手机的碎片化阅读特点有关,具体调查数据见图2。
图1 大学生上网动机分析
图2 大学生浏览网页内容情况分析
现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对待网络事件和自身行为上,基本是保持理性、成熟的态度。在被问及“如何看待网络热点新闻事件”时,88.21%的受访者选择“会客观、理性看待或不做评论、等待后续报道”,有8.7%的受访者选择“会主动求证其真实性”,仅有2.18%的受访者选择“会完全相信网络报道并迅速做出评价”。
在网络不良行为上,86.4%的受访者选择自己没有过,约有11%的同学选择自己曾有过泄露他人隐私、侮辱诽谤行为或暴力攻击行为。在网络不良行为的规范上,92.29%的受访者选择“相关机构有必要整治”,4.08%的受访者选择纯属个人网络自由,2.9%的受访者选择“事不关己,无所谓”。
在对网络行为与学习的关系认知上,76.55%的受访者选择“上网可以促进学习”、“增长见识、增强综合素质”,仅有14.51%的同学认为“上网会耽误学习”。可见同学们上网的初衷是好的,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与学习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很多课程的学习和作业的完成都离不开网络的参与。
在对网络总体认知上,77.61%的同学认为网络“利大于弊”,认为网络“弊大于利”的同学仅占21.49%,大部分同学对网络持肯定态度。
对比数据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同学在网络信息甄别、网络负面效应辨别和网络行为自律方面,都可以做到客观理性,但仍有少量同学在网络中出现暴露他人隐私或暴力攻击行为,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
当代大学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被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他们的社交生活中,82.9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网络行为中包含社交行为。“一般上网的时候,你首先打开什么”,81.93%的受访者选择“首先会打开QQ、微信等社交软件,看看朋友的生活动态”。
对待虚拟社交平台,76.95%的受访者选择“要像现实中一样自律”,20.55%的受访者选择“会偶尔虚构或夸大”,仅有1.54%的受访者选择“反正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欺骗很正常”。
在网络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方面,71.61%的受访者认为“有一些影响”,19.50%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大影响”,仅有7.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任何影响”。
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新生尚未入校就可以建立班级QQ群进行沟通交流,但也压缩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时间,抑制了大学生的交往需求,相应地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大学生的交往技能,影响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就性别的影响而言,通过SPASS进行卡方检验,性别与在网上进行游戏、购物、社交、浏览时政新闻、娱乐新闻、暴力网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结果见表3、表4。
可以发现男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上更倾向于进行游戏,浏览时政新闻,而女生更倾向于购物、社交、浏览娱乐新闻,但是男生有过浏览暴力网页的比例要高于女生,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
表3 关于性别与上网行为的分析
表4 性别与上网行为检验表
针对年级字段进行交叉列联表与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级对网络是否有利于学习、以及网络是否利大于弊的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看法,具体结果见表5、表6。
可以发现高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认为上网利大于弊,可能与高年级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对电脑、网络等方面依赖较大存在一定的关系。
表5 年级与上网学习的分析
表6 年级与上网行为检验表
针对成绩字段进行交叉列联表与卡方检验,发现在成绩与学习、游戏、社交、浏览暴力网页,以及沉迷网络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具体结果见表7与表8。
可以发现成绩较好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进行社交与学习,而成绩较差的大学生倾向于游戏,并且成绩较差的大学生浏览暴力网页的经历更多。
表7 成绩与上网情况的分析
表8 成绩与上网情况的检验表
调查显示,现在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变得更加理性客观和积极向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更加理性、成熟,能够正确处理好网络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大部分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加高效、科学,但少部分同学仍然有网络不良行为发生,在网络自律方面有待加强;同时,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成绩段的学生在网络行为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互联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阵地,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出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展开,依托校园网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交往服务,以增加大学生浏览校园网时间,从而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校园网思政专题内容应该由更为专业的思政工作队伍负责,包括专职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互动特点,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手机媒介,构建师生间新型的交往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成绩段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侧重点均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依据此特点,针对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类别的教育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提供人生启航教育与学业指导活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高年级学生推送职业生涯辅导与社会适应性训练,引导其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针对男生,加强时政新闻推送,引导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针对考研、就业等不同人生方向的同学提供针对性服务。
现阶段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对网络有明显的依赖行为,但这些网络行为中主要以娱乐为主,浏览资讯、网络交流和打游戏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而在将网络用于学习方面时,仍然有部分同学表示利用率不高,不知道怎么去寻找有效资源。网络学习虽然是个体行为,但绝不意味着独立学习,它需要大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实现思想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因此,我们可以开辟网络学习讨论专区,形成网上学习的习惯和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学习能力,从学习资源的获取、合作能力的培养、知识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网络学习技能。比如,如何在学习平台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如何利用各种功能软件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管理,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浏览政经资讯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网站或软件弹出了页面,很自然就打开关注了。这种现象也很符合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简单地说,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因此,高校应当借鉴社会网站的运营经验,做好高校网站的内容设计,制作属于高校的网络虚拟家园,并建立推送、推荐阅读功能,把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到网络虚拟家园中,将大学生关注的内容真正“推”到学生面前,对学生的网络阅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利用校园社区,定期开展社会热点讨论、理想信念讨论等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把握校园舆情,另一方面也契合了议程设置理论,引导同学们去想什么、讨论什么,并将相关信息全面呈现给同学,避免学生在网络中偏听偏信,出现偏激想法。
调查数据表明,有83.8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想受到了网络的影响,而就信息传播而言,“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普通传播者,他们在网络社区、论坛、公众号扮演着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角色,而大学生则往往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因此,高校可以适当打造网络意见领袖,传播正能量。日常工作中也可以多与其他网络意见领袖进行线上线下沟通,注意运用合理的策略和技巧,加深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以宣传表彰,鼓励更多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同时,高校也应当适当打造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为意见领袖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话语体系中发声提供适宜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