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培育的经验及其借鉴价值

2018-03-19 13:29刘佩雯陈春燕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德国

刘佩雯,刘 策,陈春燕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我国在培育工匠精神的道路上曲折地前进着,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育新时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我们要弘扬伟大精神,塑造伟大工匠,用精神激励从业者树立正确三观,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一、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培育经验

不同的国家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诠释,德国、日本、美国、瑞士这些发达国家对于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都有着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发现和学习。

(一)德国专注执着的精神

德国的工匠精神在于“专”。正是由于信奉着“人世间,只婵娟一箭,磨尽天下英雄”的坚持不懈、专注执着的高贵理念,才使得德国从“山寨货”的“德国制造”走向金子牌坊的“德国制造”,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彰显。德国从业者共有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是他们认定的事,就注定会付出一生的精力、一家几代人的光阴为热爱的事业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像“愚公移山”般执着。在德国,家族企业占据总企业数量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而且很多企业年龄最小的在几十岁左右,最大的高达二百岁以上。最为突出的“螺丝大王”伍尔特在1954年公司成立时员工屈指可数,时至今日员工已发展到五万多人次。其历经几十年的磨砺仍然屹立于世界市场的关键在于始终如一地专注于生产螺丝这一种产品。

德国工匠们遵循“慢”的原则,摒弃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坚持慢工出细活的真理,使得德国的这些企业中没有哪家是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他们不追求短期和眼前的利益。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但是德国企业仍是一股超凡脱尘的清流,以一种慢性的思维方式在世界市场的海洋中静静地流淌。德国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业者不把工作视为维持生活的手段,而是把工作看成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中坚守住心底的一方净土,专注于一项技能而倾尽毕生心血。

(二)美国开拓创新的精神

美式工匠精神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创新”。美国人的创新精神是在美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初的美国人大部分是从欧洲移民过来的,他们来到新的大陆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冒险,他们敢于闯荡、开拓进取,于是占领了东边的一块土地随之向西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冒险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他们获得了成功,渐渐地创新精神萌芽直接引导他们的行为。从此,美国人认为要想拥有辉煌的未来就要打破习惯性思维,穿越先例和传统的藩篱,勇于挑战权威,才会异于普通人。美国杰出的工匠们在全国起着里程碑般的作用。美国总统华盛顿出生在种植园主的家庭,在农场长大的他既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也是出色的创造型工匠。本杰明·富兰克林是最具代表性的匠人之一,他发明了类似避雷针、远近视两用眼镜等。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他,用一种发散型思维和乐观的心态,创造了最大的社会价值。在创新精神的传承下,美国把从业人员是否具有创造力作为评价员工的标准。一般大中型企业每周会提供4-6小时来创新培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以下简称3M),此公司因为员工提供创新环境而闻名,把革新看成是公司成长的动力,每年3M公司几乎要研发二百多种新产品,在高度重视创新精神的环境下,十年荣登《财富》杂志中美企排行榜前十名。

冒险精神是美国成为强国的资本,创新精神是其成为强国的坚强后盾。在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美国有能力资助最疯狂的研究。”在美国,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

(三)日本精益求精的精神

日本人把工匠称为“职人”,日式的工匠精神在日本就一个字——“精”。日本人把个人荣辱与产品品质相挂钩。在市场流通的产品如果质量不好,对于工匠们来说是一种耻辱,会自卑到极点,他们对于自己的产品有些让人歇斯底里般严苛的要求;如果产品拥有良好的口碑,自己颇为满意,他们又会陷入极度自负的状态。无论情绪怎样波动,出色的匠人对于自己选择的工作从来不会厌烦,极力追求尽善尽美,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态度。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展现的日本的工艺复杂度在世界上来说是佼佼者,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精益求精的程度之深。在日本,一些小工厂的技工都可以把铜箔的厚度降到人类头发丝的十分之一。温度和时间是铸造工艺的两大命门,计算机再精确也无法熟练地把握住这两点,工匠们的绝佳技能是无法代替的。金属遇热会收缩,刀两面的厚度不同收缩度也会不同,专业术语叫做“反”,而日本刀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反”,反得成功刀价会高。其次,工匠们淬火的顺序、时间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金属的色泽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技工通过观看颜色决定加热到结晶排列时马上制冷,来提高刀的硬度,这个环节掌握不当,刀就犹如玻璃般脆弱。工匠高超的技艺是人工智能永远达不到的。

世人对日本的产品有着“产品可以精确到不需检验”的称赞。“制造”不是简单地按照标准机械生产,在工匠们眼中每件产品都是艺术品,他们带着饱满的热情,登峰造极的技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去完成每一个作品。

(四)瑞士勇于实践的精神

瑞士的工匠精神体现在重视“实践”。在瑞士人的眼中,佳作源于车间,不是教室,他们坚信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只有亲自调查研究,才能避免教条主义,可以说“瑞士制造”是从职业教育中产生的。瑞士实行“双轨制”的校企联合教育模式,学生每周3-4天在企业实习,可以拿到700-1300瑞郎的月薪,政府也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提供资金补助。州政府根据社会职位的空缺决定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培训计划,企业也会参与学生考试评估,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亲身经历从业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和工作时严谨、专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在高效率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同时,也把伟大的精神成功灌输给了学生。正是这样勇于实践的工匠精神,造就了高精尖的瑞士名表闻名于世经久不衰,瑞士银行信誉满天下,瑞士军刀锋利无比,瑞士朱古力让人垂涎三尺。

在“工匠精神”最为典型的瑞士,职业教育双轨制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瑞士制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培育的借鉴价值

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与日俱增,我们要谨记清朝闭关锁国之痛,走出国界,用批判性的思维学习借鉴他国的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

(一)实行严格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

质量出现问题是技术水平造成的,但还有重要一点是管理不严和行业标准出现漏洞。产品的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的利益,还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综合实力。可是近些年我国产品质量频频出现问题,质量问题在挑战着消费者的极限,不断地减少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任度。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国产产品不满意自然会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渐渐地开始抵制国货。当我们把视野都看向从业者时,其实忽略了质量标准出现偏颇。如国内要求液晶屏幕三个点以内的坏点是可以销售的,而美国严格规定有坏点就不进口,这样很多国家对进口产品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而国内质量标准偏低。匠人对于产品的精雕细琢、专注执着的理念还需要强有力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作保障,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监管和惩处。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管理模式,德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标准化体系,德国标准化协会、机械制造标准委员会等多达三万余项国家级标准,还有低级的企业公司标准,这些标准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无形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德国对于技师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两次以上的失误,就会带来失业的危险,失业后也很难在相关领域重新找到工作。

我国急需拉起超强电流的监管和行业标准电网,才能规范从业者的行为,进而约束他们的意识,为各行各业健康成长建起坚强壁垒。工匠们在工作中还要像日本匠人般在技艺上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保障产品质量。

(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要想有坚实的综合国力,急需唤醒“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就是科学和技术,科学本身就是从技术提升而来的,归根结底技术是根本。如今一些国家都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多投资、技术、贸易顺差,我国也在这条轨道上摸索,不断地绘制着“中国制造2025”的蓝图,大力发展科技是当务之急。根据我国的现状,发扬工匠精神首先要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像日本的“匠”就是荣誉的象征,他们甚至把个人荣辱与产品品质相挂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给予工匠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崇敬之心。而我国工匠的社会地位很低,古代工匠的任务主要是生产武器,秦始皇为了防止农民起义,没收所有武器并不断打压工匠、贬低工匠的社会地位。在清朝时《天工开物》都被列为禁书,统治者也是用此书来发展农业,严格控制火器。工匠在中国古代长期得不到发展,一直是被压制的对象。在21世纪中国人的意识里,工匠仍是被社会冷落的小群体,技术工人收入水平低,各项待遇和保障比较弱,无法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高校的大学生在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下,大部分奔赴仕途的道路,不会选择工匠的职位。

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创造出与日本刀、瑞士表、德国宝马相抗衡的如高铁般的高端产品,就要壮大工匠群体,摘掉对工匠的有色眼镜,尊重工匠、弘扬工匠精神。虽然在2017年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取得了创造历史的佳绩,展现了中国技工的风采,令人备受鼓舞,但是我们绝对不能骄傲,还要继续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三)完善我国用人制度,树立科学人才观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用人上我国一定要改变以往以“学历、职称”为核心的评定标准,转向重“能力、业绩”的选贤任能的评定标准。旧的用人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急需以创新精神来完善用人制度,树立科学人才观。截止到目前,我国技工人数达到1.65亿,高级技工4700多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在人才市场求人倍率上,技术工人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在2以上,供需矛盾突出。而企业和公司中也出现技术型工人短缺的问题,像焊接、车床等制造业的高级工匠就出现了500万到600万人的缺口,然而美、德、日、瑞等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人数的比例高达40%。同时,我国岗位的用人制度要求严格,尤其是“高门槛”的政府相关岗位,不仅要求高学历,还有严格的专业限制,这就把很多的求职者拒之门外,加大了社会就业压力。近几年对于这一问题也有所缓和,在高学历要求的情况下,扩大接受求职者的专业领域。而西方国家早已走出了“唯学历”的阶段,如果我国还没有真正走出这个误区,高级人才的供给矛盾会更加突出,难以培养、选拔和激励越来越多的人才,阻碍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只有完善用人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发挥出从业者的真正能力,真正做到惟才是用,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这样才能发掘和培育出大量的能工巧匠,实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价值。只有始终保持着一种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瑞士所具有的实践精神,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用人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四)树立爱岗敬业的榜样典型

爱岗敬业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经常被谈论说明它还有着很大的价值。爱岗敬业是健康的职场状态和专注的心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倡导爱岗敬业,它是工作人员对于一份职业一个岗位的奉献。新时代需要树立爱岗敬业的榜样作为旗帜,来激励从业者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以榜样的力量来教化人们,学习榜样的好思想、好作风、好行为。

从业者要始终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岗敬业视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和生活态度,担起岗位的责任。只要在工作中集中精力、专注于一件事,像德国高度专注执着的精神一样,自然就会做到爱岗敬业。

通过对发达国家成功培育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借鉴,我们定要扬长避短,真正领悟到工匠精神的精髓,才能传承发扬下去。培育工匠精神不只是针对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人们的思想觉醒,而是对三百六十行从业者们的精神启迪。越是权威和精英群体,越是需要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德国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工匠神形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