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脾胃学说在外科疾病中的意义*

2018-03-19 11:32于博文樊英怡裴晓华
陕西中医 2018年5期
关键词:运化学说脾胃

于博文,樊英怡,裴晓华△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 100029)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学说在外科病治疗中的意义,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脾胃的各项生理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试探讨脾胃学说与外科疾病的关系,以期为从脾胃论治外科病提供一定的思路。

1脾胃学说—追本溯源《黄帝内经》从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理法方药三方面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在生理功能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体现了脾胃具有收纳腐熟和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特点。《素问·经脉别论》中对“食气入胃”与“饮入于胃”的阐述反映了饮食物进入胃腑后水谷化生、精微出入输布全身的过程。《灵枢·营卫生会》论述了脾胃纳运水谷精微的功能与气血化生关系密切,述及“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反映了人体气血由饮食水谷化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思想。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脾生肉”与《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四肢皆禀气于胃”皆体现了脾胃与四肢、肌肉的密切关系,四肢、肌肉健运与否反映了脾胃功能的强弱。

在病因方面,《内经》指出饮食、情志、劳倦、寒温不适等皆可损伤脾胃,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劳倦伤脾”、“思伤脾”以及“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并论述脾胃寒热虚实的病机变化,如“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以及“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中寒则腹胀”。

进一步,《内经》还涉及到了脾胃相关的理、法、方、药。《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以及“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的原则。用药提到“脾瘅者,口中甘,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用方提到“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秫米汤主之”。不仅如此,《内经》还提出从脾胃论治其他疾病的治疗思想,如“治痿独取阳明”一说。

《伤寒论》从三方面奠定了脾胃学说的证治基础。首先,其六经辨证思想开脾胃分治之先河。分设阳明病与太阴病,并分别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与“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提纲总括之。阳明病热盛津伤、化燥成实的特点与太阴病脾阳虚弱、寒湿阻滞的特点相对,一为里、热、实证,一为里、虚、寒证,治法方药也因此不同,一者采用清、下二法,一者采用健脾温中之法。太阴与阳明,一寒一热,一虚一实,一阴一阳。

其次,无论是在潜方用药还是药后调摄方面均体现了其对脾胃的顾护。在攻邪为主的方药中,多配伍甘草、生姜、大枣等调护胃气,如攻下逐水之十枣汤中以大枣十枚护养脾胃,防甘遂、大戟、芫花之峻烈。在药后调摄方面,桂枝汤及乌梅丸方后均禁生冷、粘滑;三物白散方后“以白饮和服”。此外,大、小承气汤煎服法中还强调“得下,余勿服”、“若更衣者,勿服之”,以中病即止,避免药过伤及脾胃。最后,仲景关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及“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论述强调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体现了其对避免脾胃受损的重视。

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标志着脾胃学说的形成,其理论体现在三方面:一个概念;两个重要观点;两大治法与方剂。李皋首次提出“阴火”概念,阐述了“阴火”的形成过程,指出“阴火”根源于“阴不降、阳不升”,并暗示“升降浮沉”与“阴火”的对应关系,升降失常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本病机。他认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可见元气之盛衰全在脾胃,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因此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的观点。并指出“损伤脾,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即脾胃受损将出现两种升降失常之变。李皋还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观点,并创立“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及“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两大方剂,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名方。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又得到了进一步补充,叶天士重视顾护胃阴,形成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之说的不足,指出“降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学中的脾胃既不同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统,也不等同于胃、脾及胰腺等器官,而是一功能系统。很多学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从整体水平[1-4]、组织器官水平[2,5]、细胞分子水平[3,7-8]探讨了脾胃学说的本质,丰富了脾胃学说的现代科学内涵。在整体水平层面,脾胃学说涉及中枢神经系统[1]、肠神经系统[2-3]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4];在组织器官水平层面,涉及生物力学[5]、胃肠运动[2]及心血管疾病[6];近年来,在细胞分子水平层面的研究成为热点,脾胃学说与生物膜/线粒体[7]、信号转导[3]、物质转运及能量代谢[8-9]密切相关。

2脾胃学说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1 脾失健运所致外科病 脾胃学说与多种外科疾病有关,这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密不可分,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主四肢、为之卫、为气血生化之源、为生痰之源;胃主受纳腐熟、主通降、为水谷之海。其中脾主运化为脾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运化水谷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并进行输布的功能,从而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以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若脾主运化食物的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经络失养。运化水液指脾气有助于将人体所摄入的水液吸收,并把吸收的水液输布至全身,以发挥滋润、濡养作用;并可将体内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等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即调节水液代谢。因此,如果脾主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从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外科疾病多因先天脾胃虚弱,或久嗜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物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诸病变生,种类之广涉及疮疡、乳房疾病、瘿(甲状腺疾病)、瘤岩、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病以及肠痈等其他外科疾病。

若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可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若痰浊凝聚则可发为流痰(骨与关节结核),结于颈项则成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

在乳房疾病方面,素有“乳房属胃”之称,且足阳明胃经“从缺盆下乳内廉”,足太阴经筋“结于胁,散于胸中”。具体而言,若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火毒炽盛者可进展为乳发,肝胃两经湿热蕴结乳房亦可致乳发形成;若肝气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火凝结,阻滞乳络可形成乳痨(乳房结核);思虑伤脾,痰湿内生,气滞痰凝瘀血结聚形成乳癖、乳核;饮食失节,湿热蕴结脾胃,化生痰浊,随气流窜,结于乳中,阻塞经络,气血不行,日久成乳岩。

在甲状腺疾病方面,常由忧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运化,津液积聚为痰,结于结喉可形成肉瘿(甲状腺腺瘤或囊肿);若兼气滞血瘀,日久可发展为石瘿(甲状腺癌)。脾胃受损致其他体表部位产生瘤、岩的过程与上述乳岩、石瘿的形成过程相似,均为湿蕴日久而成湿毒,或兼受邪火熬灼,凝结成痰,痰浊积聚而为瘤、岩。

脾失健运还可导致多种皮肤病,如湿热内生,灼津成痰,凝滞肌肤,可发粉刺;兼外受风邪,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导致湿疹;化热生风,郁于皮肤腠理,则易发风瘙痒(皮肤瘙痒症);蕴于血分,血热生风,则可发为白疕(银屑病);若湿热熏蒸头面,蕴阻肌肤,则易形成黄褐斑、面游风(脂溢性皮炎)。

脾胃学说与肛门直肠疾病可谓直接相关,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可导致痔疮、肛隐窝炎(肛窦炎)及肛痈等多种肛门疾病。多种泌尿男性疾病也与脾胃功能相关,若脾虚不能将水谷精微输布于泌尿生殖系统,致使其功能失调,则表现为遗尿、遗精、阳痿、不育等;运化水液失司,则水液积聚形成水疝(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湿聚成痰,滞于阴茎,则发为阴茎痰核;蓄于膀胱,则为癃闭。

在周围血管疾病方面,脾胃功能受损可致水湿失运,火毒能生,湿热积毒下注脉中而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此外,肠痈之急性阑尾炎与脾胃受损密切相关,多因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2 脾不统血所致外科病 《血证论》中指出:“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主统血指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作用。《医学入门》中有:“盖诸气血皆生于谷气,胃气一复,血自循轨”,因此脾主统血与脾主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作用健全,不会出现离经之血。若脾气不足,则统摄无权,血即妄行,离经外溢,留经内溢,变生诸患。在外科疾病方面表现为便血、尿血、乳衄、血瘤以及皮下出血如紫癜、瘀斑。其中血瘤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血瘤的形成与脾主统血、脾主运化均相关,脾失统摄,血液离经;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离经止血与痰相搏,瘀积而成血瘤。

2.3 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外科病 脾胃同居中州,五行属土,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类经》云:“枢则司升降而主乎中者也”。脾主升清,脾气上升不仅能将其运化所得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还能维持人体内脏处于相对恒定的位置,防止其下垂。胃主降浊,降则饮食物得以受纳腐熟,传导排泄。脾气升,胃气降,升降相因,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正常,诚如叶天士之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脾气无力升举,反而下陷,提摄失司,则可出现脱肛、内痔脱出等外科疾病。若长期劳倦,站立负重,伤及脾气,则血壅于下,易结成筋瘤,即下肢静脉曲张。胃主降浊功能失常在外科疾病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通常因暴饮暴食,或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4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与外科病 《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中指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肌肉”,《素问·痿论》也指出:“脾主身之肌肉”。因此,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肌肉、四肢得到水谷精微充养,则肌肉丰满发达,四肢活动轻劲有力,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实四肢”。若脾失健运,必致肌肉瘦削,四肢萎软,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在外科病中主要表现为周围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难愈性创面。慢性难愈性创面属中医学“溃疡”范畴,《外科理例》说:“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肉自生”,可见脾胃健运对创面愈合的重要性。脾胃健旺则肌肉得以濡养,肉芽生长鲜活,易于生肌敛创收口;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肌肉失养,新肌不生或难生,创面难敛,常见于糖尿病足溃疡、创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陈逊文[10]等研究表明,健脾干预可使严重创伤大鼠模型创面鲜活,渗液减少,周围红肿消退加快,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此外,脱疽也与脾在体合肉、主四肢相关,若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气阴两伤,则内不能容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加之脾肾阳气不足,复受寒湿之邪,郁久化热,红肿溃脓,坏疽脱落,所谓“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2.5 脾为之卫”与外科病 卫气是由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的部分所化生,运行迅速,活力较强,外行于皮肤腠理,内行于脏腑,布散全身。其生理功能可概括为护卫肌表、温煦机体、调节腠理开阖,因此卫气与皮肤腠理密切相关。而卫气又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滋养,因此有“脾为之卫”的概念,即脾对卫气的充盛及功能的维持有重要意义。“脾为之卫”功能失常在外科病中主要表现为皮肤疾病,如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可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化热生风;或因脾胃虚损,表卫失固,外邪乘虚而袭。致风湿热邪阻于肤腠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而发病。

3脾胃学说在外科病中的应用脾胃学说与多种外科疾病相关,并且在疮疡等外科病中又贯穿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脾胃学说在外科病中可谓横向纵向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横向应用方面,多种外科疾病的病机常相同而发病表现不同,如脾胃虚弱所致中气下陷证,采取异病同治的原则;在纵向应用方面,应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所处阶段不同,辨证施治,采取同病异治的原则。

3.1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在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陈氏辨治疮疡以“外病内治,治内尤重于脾胃”为原则,全书多处体现其对脾胃的重视,如“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得土者昌,失土者亡”、“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同病异治具体体现在对疮疡的分期论治中兼顾脾胃及调摄防护方面。在疮疡初起(初期)时,虽用消法,但强调清热解毒不可苦寒太过,以免中伤脾胃,同时苦寒太过又有冰伏邪热之嫌;脓已成(中期)则以托法为主,宜理脾和胃,补气养血,透邪外达,投“托里温中健脾之药,务要催托毒气在外”,以免邪毒内陷;溃后(后期)采取补法,“俱不可损伤元气,脾胃为要”,以补益脾胃、益气养血为主,助养新生,促进创口愈合。在调摄防护方面,陈氏指出:“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此则不损脾胃也”,体现了其重视调养脾胃以预防疮疡的思想。不仅如此,陈氏还强调疮疡溃后胃气的恢复,如:“人之病中肿痛时,自然痛伤胃气,诸味不喜,直待溃后,脓毒一出,胃气便回,方欲思食,彼时但所喜者,便可与之以接补脾胃”,不仅列举具体方剂用于疮疡后期调理,还特别注意食疗护脾健胃,创制八仙糕、参术糕、白术糕、人参糕等食疗方。

3.2 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以防己黄芪汤、补中益气汤及参苓白术散的适应症为典型代表。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名方,以此为基本方加减可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如脱肛、内痔脱出、子宫脱垂、疝气、筋瘤、尿失禁、癃闭以及围手术期相关症状。其中脱肛、内痔脱出、子宫脱垂、疝气皆因中气下陷,升举无力,予补中益气汤可升阳举陷;筋瘤证属劳倦伤气者,因久站久行或劳累伤及脾气,血壅于下,治宜补中益气,活血舒筋;尿失禁、癃闭者皆因中气陷而不能收摄,故《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证治汇补·癃闭》也谓:“有脾胃气弱,通调失宜者”,治宜升清降浊,化气行水;围手术期出现胃肠功能障碍、乏力、虚热等症状可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升清降浊,尽快恢复胃肠动力,改善气虚发热的症状。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外科病中可用于皮肤病、息肉病、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以及消耗性疾病、烧伤后期治疗。多种皮肤病,证属脾虚湿蕴者,如疖、脓疱疮、带状疱疹、黄褐斑、脂溢性皮炎及湿疹等,予参苓白术散可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以达解毒、止痛、止痒之效;息肉病证属脾胃虚弱者,常表现为腹痛绵绵,大便稀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息肉脱出不易还纳,治宜补益脾胃;深静脉血栓证属气虚湿阻者,表现为下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减轻,青筋迂曲,倦怠乏力,治宜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也可用于烧伤后期,此时火毒已退,脾胃虚弱,阴津耗损,证属脾虚阴伤。治宜补气健脾,益胃养阴,可与益胃汤合方治疗;消耗性疾病,如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吐,亦或是艾滋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久治不愈,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均属于脾胃虚弱的表现,予参苓白术散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使诸证缓解。

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以“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白术三分,甘草半两、炙,上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其中黄芪、白术健脾燥湿,防己利湿消肿。近年来,防己黄芪汤被应用于多种外科疾病中,疗效确切,导师裴晓华教授擅长应用防己黄芪汤治疗肿瘤相关性疾病,在肿瘤能量代谢方面,痰湿为主要病理产物,因此防己、黄芪、白术合用,健脾燥湿,共奏消已生之痰湿,止生痰之源之效。

4小结脾胃学说经《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三部经典著作的奠基与形成,并经后世医家的补充与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的各项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与多种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横向、纵向贯穿于外科病的治疗中。外科病临证时,应谨记先贤从脾胃论治及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并探索、拓展脾胃学说在现代疾病谱中的应用范围,以求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1] 卓缘圆.电针对脾虚证幼鼠中枢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 钮 月.中药治疗肝郁脾虚IBS-D的临床观察及疗效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3] 刘 芸.舒胃汤对FD(肝郁脾虚型)大鼠小肠神经-ICC-平滑肌网络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

[4] 涂 星.疏肝健脾止泻复方中药对IBS-D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5] 冯 斑,王慧平,党 凯,等.脾虚对小鼠比目鱼肌形态和功能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4):645-649.

[6] 张 巍,成泽东.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相关性探讨针灸防治心血管疾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4):168-170.

[7] 马铁明.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老龄大鼠模型心、脑组织中mtDNA缺失、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的变化以及补益脾胃方药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学院,2004.

[8] 侯丽颖,刘友章,贺松其,等.中医脾与线粒体功能的相关性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7):3-4.

[9] 徐文娟,孙学刚.论脾虚是结直肠癌能量代谢障碍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5):500-502.

[10] 陈逊文,朱永展,陈志维,等.健脾益气法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伤,2008,21(9):664-666.

猜你喜欢
运化学说脾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