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立新
正如在学院影视小组成立之初,我们组织的第一期影视批评与实践专栏开篇语所言:本小组学术探讨是建立于“影视自觉时代”的文化判断,以及“影视批评作为艺术实践一种”的文化立场基础上。研究团队开设的影视批评与实践学术专栏,则力图联合世界各大学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就当下世界影视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动态、门类知识跨界的可能展开研讨。本期专栏遴选的四篇论文,正是就这些领域拓展更为宏阔,亦或更为具象的探讨。
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唐希牧博士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研究发展历程回顾》一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传媒研究的历史进程加以全面总结,依据传媒学术研究推进的特点,从纵向时间上划分为起步、拓展、自觉、繁荣四个阶段,又在横切面上对每一阶段的研究面貌条分缕析,细致梳理,从而建立起对中国传媒研究历史脉络、发生发展规律、研究过程中得与失的总体把握,具有重要史学价值与时代意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欧阳宏生教授作为中国电视批评学科、媒介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其深厚的理论涵养,保证了研究的宏观视野与微观提炼的恰切结合,也为本期专栏文章奠定了基础性理论背景。
从这一宏观理论视野背景出发,另外三篇论文分别从“族群、话语、现代性体验”三个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文化视角切入影视具象研究,呈现出当代全球文化流变的某些特定样态。
美国的印度裔学者卜米尔·K.塔克《“必看节目”:美国流行媒体中的南亚族裔形象》一文,采用社会学种族和移民理论,结合媒体批评方法,探究美国流行媒体节目中的南亚族裔形象,对其背后“(种族)类型化”概念的存在与变异加以剖析;中国学者全彩宜的《台湾电影中多语现象的意义和价值》一文,则从语言学话语应用角度,分析台湾新电影与当代台湾电影中将语言形式作为电影创作元素的理解和实践,以期为目前大陆影视创作的方言运用提供一种经验和视角;杨有庆《时代转弯处的逃离与迷津——对电影〈塔洛〉的现代性阐释》,选择了当代中国藏语电影的杰作——万玛才旦的《塔洛》进行文本细读,细致剖析了这部影片对现代社会中藏地生活与现代性进程之复杂关系的表述,犀利指出其个人命运背后的民族寓言,充分反映出青年学者的敏锐。
“沉舟侧畔千帆过……”,应当说,当下的中国影视从创作实践、产业发展到理论研究仍纷议不断,难有定论。对此,学院影视小组将一如既往地保持观察与思考,为这一文化土壤的良性生态创造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