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伟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重庆 合川 401520)
在重庆双槐镇的田边地头、农家院坝、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以及寺庙内外,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民间艺人在演唱,他们拿着连箫或快板,一边打、一边跳、一边唱,绘声绘色。没有华丽的舞台化妆效果,没有复杂多变的表达形式,但说唱时“舌生花、口生香、脸生彩、目生光”。围观的听众或蹲或站或坐,随着艺人动情地演唱,欢声笑语,为之倾倒。这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民间艺术,被称之为“双槐善书”。双槐善书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品种,简称“善书”,是说唱伦理道德和“劝人为善”为主题的曲艺形式,广泛流行于重庆合川、四川武胜和遂宁等地。它在合川最为兴盛,从事表演职业的艺人十有八九是民间神职人员,从事婚丧嫁娶、礼佛朝拜等祭祀礼仪活动,被称之为“香头”(歌师)、“道士”。双槐善书的表演程式相对简单,宣讲、诵唱和伴奏皆可由艺人单独完成,也有多人表演形式,以一二人敲锣、打鼓或敲木鱼等伴奏击节,或众人合唱最末一句以加强气氛。
“善书”的唱词语言以四川、重庆方言为主,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唱词句式根据字数分为三、四、五、六、七字句,风趣押韵,琅琅上口。在声腔、节奏、伴奏运用上,充分吸收了地方其他曲种长处,形成了“山歌腔”、“民歌腔”、“哀思腔”、“佛歌腔”、“车灯腔”等多种曲调唱腔,流畅动听,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双槐善书是流行于以重庆合川为中心,以“劝人为善”为主题的说唱表演艺术。除合川以外,接壤的北碚、大足、武胜、遂宁等个别地区亦见。据合川南津街南屏汉墓群出土的石质“说书俑”(国家级文物)所析,说唱远在汉代就有萌芽。而善书类作品起源甚早,与宗教密切相关。明万历《合州志》记载,西晋永嘉三年(309年)广汉人冯盖罗龙多山建祠修道。道教以劝教而进行的“说善书”,即“所谓的‘唱导’”,为人说法劝善,可谓早期善书。唐代出现了韵散结合、说唱并茂的“变文”和寺院的“俗讲”,以韵编排,便于口诵。出自于《佛说孟兰盆经》的《大幕乾连冥目间救母变文》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在中唐时广泛流行于社会①。而在民间艺人手中保留着的说唱曲目《目连救母》其形式内容能看到其相似之处。经宋至明代发展为“宝卷”的说唱艺术,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广泛流传于寺院和民间的说唱艺术。至清朝廷高度重视劝善,曾颁行劝善的“六谕文”、“上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各级官员大力宣讲劝善圣谕。据《合州志》(光绪四年)记载,“讲约,每月新日,有司公服诣城隍庙,行礼毕,择方正生员登台宣讲”②。“讲约”,即“讲圣谕”,清王朝派遣官员到城隍庙主持讲约,宣讲多援引善书中的因果报应事例,推行政令,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
随着善书说唱活动的传播发展,宗教背景的劝善宣讲活动盛行,说唱于庙会、朝山等活动中。据《合川县志》载③,至清末,境内寺庙计有400余处,仅合川县城一地,就素有“九宫十八庙”之说,为庙会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所。不同的寺庙按照供奉的不同神灵之生辰祭日举行祭祀活动。合川双槐地处华蓥山下的渠江边,该区分布有众多寺庙,如华蓥寺、二佛寺等。人们在赶赴庙会的过程中,孕育发展出了众多的唱本,如《佛说十二殿》、《十对燕子》等,其部分仍保留有“宣卷”的宣唱形式,先由宣卷艺人焚香请佛,然后宣唱正文。唱腔音乐性不强,有时只用一文简单的调子,伴奏用打击乐器,或用鼓、板,或用木鱼、钟磬④。同时,说善书活动逐步走向民间,善书艺人以大量的民间故事为题材,以忠孝节义、道德内省为主旨思想,加以创作并进行说唱表演,广泛流传于民间。
双槐善书最初是源自于宗教信徒以佛教、道教有关故事为题材,进行宣传教义的宣讲活动,作为对世人进行劝化的工具。之后经历唐代“变文”、“俗讲”,明代“宝卷”艺术的发展,以及宣讲“圣谕”的影响,并吸收融合地方曲种和地方戏曲的特点,逐步形成如今兼容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的民间说唱艺术。
双槐善书的曲目及内容繁杂,主要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也有受民间宗教思想的影响,保留有从唐代变文、俗讲演变而来,表演于民间信仰仪式场合的说唱曲目,如《观音条子》、《佛说十二殿》、《目连出家(目连行孝)》等;也有源于百姓婚嫁、寿诞习俗仪式的曲目,如《过河四言八》、《生日祝寿 四言八句》、《真笑人 四言八句》、《笑话 四言八句》等;也有源于百姓丧葬习俗仪式的曲目,如《唱孝歌》、《养亲歌》、《孝公婆歌》等;也有源于各行职业仪式的说唱曲目,如《石匠上过樑》、裁缝的《敬师谢师》、《木匠上大门》、《木匠踪樑》等。根据表演场合为分类标准,一般分为说唱赞颂佛的信仰仪式歌;用于婚丧嫁娶、寿诞等的人生礼俗歌;说唱各行各业的行业歌;以及以民间社会陋习为劝诫对象的劝世生活歌,其中包含取悦观众,具有一定戏谑成分的说唱曲目,即所谓的“荤的”、“扯的”。曲目篇幅长短不一,内容有的包含一个较完整的故事内容,有的仅是具有某一情节。大部分曲目短小精悍,直叙其义,具有相对独立性。说唱曲目中时常还融入一些消遣逗哏、资人一笑,趋附时尚的小段,活跃观众。此外,改革开放后,民间艺人的创新发展,出现一些宣传时政性的曲目,如说唱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戴红花》、《节制生育真是好》;说唱联产到户政策的《为什么一切变了样》;新世纪的《歌颂十八大》、《宣传社会治理网格化》等。
双槐善书唱词以七字句为多,也有三句、四句,五、六、七字句的,还有长短句相间的。五字句多为二一二结构,六字句多为二二二型结构,七字句多为二二三结构。双槐善书句子的字数要求相对严谨。如:
一杯酒,二杯酒,好比山伯去访友;
喜酒甜,喜酒香,祝你身体多健康。——《酒》
为三字句与五子句相间。
劝世人,你请听,听我说,三字经;
说父母,实在亲,当儿女,记在心。——《三字经》
为三字句结构。
文化文化,究竟是啥,有人喜欢,有人害怕;
可以缩小,可以放大,大事可硬,小事可化;——《四字经》
为四字句结构。
说话讲道理,出言顺人心;
为人善为本,平安要自诚。——《五字经》
为五字句结构的二一二型。
天下耕读为本,谷米胜过黄金;
一日三餐要求,穿衣吃饭命根。——《六字经》
为六字句结构的二二二型。
奉劝闺中女儿辈,听我从头说细微;
娘养女儿不辞瘁,深深把女藏绣闺。——《训女歌》
为七字句结构的二二三句型。
说唱时,部分句式有衬词、语气助词,用在每句之后。如以佛教经典为歌词借鉴对象以表达社会生活而创作的赞佛仪式歌,第一句后的“南也,无也”和最末一句“南无阿弥陀”。
善书唱调的句式、押韵、平仄安排严谨规则。通常一韵到底,即句句通押一韵,或下旬押韵,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其语言朴实本色,感情真实自然,以地道的方言俚语为主,如“硬是”、“活路”、“划得着”、“晓得”、“扯把子”等,通俗幽默,妙趣时现,蕴含有朴素的人生哲理。
“民俗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求,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⑤作为表演艺术的民俗活动,源于民间,并服务于民间。双槐善书的说唱表演活动也不例外,是地道的地方民间文化的产儿,是民间艺人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并活跃于乡村院坝、田间地头、城镇地摊茶社、寺庙内外等区域。它在长期发展中,深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的艺术特征。
1.唱腔与体裁
双槐善书作为优秀的民间曲艺品种之一,其音乐是说与唱的结合,或称说唱音乐,依唱词的不同特点划分为乐曲系与诗赞系⑥。前者旋律性强,富于歌唱性,多有衬词衬腔,曲调也比较新鲜活泼,常与民歌风格接近;后者指类似唐代变文中的偈赞词式的诗篇为歌唱部分韵文的曲种,大都是由上下句结构而成较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句式。这两种特点在双槐善书中并非绝对隔绝或排斥,而是相互贯通融汇,兼而有之。
双槐善书大多属于诗赞系,主要由唐代变文发展传承而来,因表达不同的情感基调,应用于不同的文化表达空间,形成多种唱腔曲调。比如倾述悲哀伤感情绪的“哀思腔”:
三月里来桃花开,我家我爹病哀哀;
想起我爹儿媳爱,孙儿孙女叫乖乖。——《媳妇哭爹》
又如表达虔诚信仰,加强演唱者以及听众抒情性的“佛歌腔”:
童子引路到二殿,一见妖镜高高悬;
男女老少千千万,人人悲哀泪涟涟。——《佛说十二殿》
还有一部分是吸收民歌小调为曲牌的乐曲系曲种,将一些富有歌唱性的民歌作为附加或陪衬性曲调,如“山歌腔”、“民歌腔”等曲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总是和当地其它民间艺术相互影响、吸收,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如与民间曲艺“车车灯”结合,形成“车灯腔”,以幽默逗乐为主。
扯扯灯,慢慢玩,幺姑妹崽跑河南;
我才把他找到起,花了不少盘缠钱;
扯扯灯,你莫慌,幺姑妹崽跑新疆;
我们去了多少人,弄起回来做榜样。——《拐骗人口要追回》
此外,还有部分借鉴了四川快板,沿用诗赞体的说唱风格较强的板腔体曲调,节奏上极有特色而且富于变化。
双槐善书说唱曲目繁杂,曲词变化多端,表达多种情感和格调。演唱者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速度变化、节奏疏密、音量控制特别是语言意味的传达以及诸多手法来丰富唱腔。在其表演中,不同的艺人依据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处理曲调时会出现多种差异,表现在唱腔上有很大灵活性。对于同一唱本曲目,民间艺人可以用多种唱腔进行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华清可用十几种变化不同的调子唱出,同时他也可用同一调子说唱不同的曲目。如借用《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曲调唱,七字句的《我们公社大地上》:
我们公社大地上,田野宽阔似海洋;渠道里,水流长,到处都是丰收场;
我们公社新气象,日夜电灯亮堂堂;机器声,轰隆响,大米加工操作忙。
双槐善书在声腔、节奏、伴奏的运用上,都有着与地方语言、地方音乐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也反映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和心理因素。多样化的唱腔所蕴含的情感曲调与不同的表演空间的叙事模式相结合,形神兼备地集中体现了善书说唱的感染力,与聆听善书的民众形成情感的共鸣。
2.伴奏人员与伴奏乐器
在双槐善书的说唱表演过程中,唱腔伴奏十分重要,伴奏人员不仅在弹奏乐器方面要有坚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场经验,而且必须熟悉演唱者艺术上的特点,还要熟悉唱段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伴奏时,运用乐器演奏技巧,给与力度的加强、空隙的填补和气氛上的烘托。
根据善书说唱表演形式,其伴奏者一般有自弹自唱、乐师伴奏及歌者击节、乐师伴奏三种。自弹自唱,即演唱者自行伴奏,善书艺人有的拿着木鱼、有的拿着引磬,也有的手持快板或金钱板等主要乐器进行自敲自打。非遗传承人黄华清会木鱼、引磬、锣鼓、钹、快板、连箫等多种乐器,既可以自打自唱,又可以与乐师合奏。歌者击节、乐师伴奏,是乐师们操作锣、鼓、钹等主要乐器,演唱者手持击节乐器,如引磬、木鱼等进行伴奏,歌师说唱的形式,有时众乐师会帮腔附和。此外,还有就是演唱者不持任何乐器,完全由乐师或乐队伴奏的表演,呈现出坐唱、走唱等多种表演形式。
双槐善书伴奏乐器种类很多,有木鱼、引磬等击节乐器,有马锣、大锣、小锣、包锣、小鼓等民间吹打乐器,以及地方其他曲艺的融合,如金钱板、莲萧、快板等表演器具,这些乐器带有鲜明的曲艺特点和地方色彩。
3.双槐善书表演特征
双槐善书是一门说唱表演艺术,是唱本(词本)、表演与音乐融汇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民间的口头说唱艺术,艺人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内容,通过说唱形式呈现给听众。他们的身份始终是作为演员,语言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以叙事的形式进行表述,充分体现了曲艺表演的叙述性特征,“一人一台戏”或“满台风雷戏,就凭几张嘴”。同时,双槐善书是作为地方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说唱内容很多源于民间艺人的个人创作,其素材、灵感都来源于乡土社会,作品好坏都会得到群众的反馈。民间艺人在实践中,他们每创作一部作品都是在听众影响下不断加工、反复修改而成,从而根据听众的反映,进行不断修改、丰富。艺人黄华清每创作出一部新作品,都会复印几份,分发给周边的庙宇以及其他艺人参阅、传唱,并进行信息反馈修改。在合川众多寺庙中,如涞滩二佛寺、鹰岩村红庙寺、河马村大庙的会首手中都能见到黄华清所创作的善书,以及最近刚刚新创的曲目《菩萨像 神气昂》、《我为牛儿说句话》、《世间的人听我劝》、《实话实说 勤俭节约》。同时,其民间艺人的创作也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依据听众的喜好而进行相关曲目的创作。民间艺人对说唱曲目唱本进行不断地加工,在说唱表演时,融入其他曲艺表演程式,如金钱板、车灯、连箫等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曲艺形式。因此,善书的创作既是艺人艺术创造,也是群众的集体创作。
民间神职人员是善书说唱的主要传承者,他们从事善书表演是半职业性质,一边务农、一边进行善书说唱表演活动。在那经济欠发达的时代,善书艺人更多的是自幼从师学艺,并将此作为补充家庭收入的来源之一。而在早期善书的说唱表演中,更多的是依靠艺人的即兴创作与口头传唱,很多关于民间故事的唱本都缺乏收集与整理。善书艺人通过师徒、父子的口传心授,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学习。双槐善书从孕育、发展到今天,已有数百年历史,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部分民间老艺人相继辞世,现如今从事相关表演活动的主要是以黄华清为代表的黄氏家族。
黄华清(1941-)是合川双槐人们所熟知的善书说唱艺人,据其描述,清末政局动乱,受生活压力所迫,其祖父黄志开(生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自幼便师从善书艺人唐新增,学习善书表演艺术,将其作为一项家庭经济来源,后传至其父亲黄亮成。黄华清自幼耳濡目染,同(堂)兄弟黄远秋(1949-)、黄远云(1949-)、黄远贵(1956-)跟随父亲黄亮成到周边村落进行善书表演学习,掌握善书的说唱表演创作技艺,并传至下一代黄会云(1965-)、黄会明(1966-)、黄会强(1969)等。在黄华清看来,善书传承在保持其传统调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延续其劝人向善的核心内容。以黄华清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在对传统善书唱词进行传唱整理的同时,并不断吸收新鲜的事物,与时代接轨,创作出许多现代的唱词本。如今,在黄华清家中既有古本《四言八句》,也有《戒赌歌》、《散花文》、《好与坏》等融入现代内容唱本。黄华清通过自己共编、刻、印善书小册子约40余万册,到周边集镇、庙子等地方进行售卖与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因受破四旧影响,善书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曲艺品种,因而被贴上封建迷信标签,被主流社会所摒弃。而对于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另寻其道逐渐与地方其他曲艺融合,经民间艺人的创编,形成更多类型的曲目唱本,如《四言八句》、《孝歌》等,同时,民间艺人充分顺应时事发展,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现状,将时事政策内容契合,编写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善书说唱文本,如关于自然灾害、大公社、计划生育、联产到户等内容,使得这一民间说唱艺术经历千年的丰厚积累得以传承与发展。
随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研究工作相继开展,合川区政府开始挖掘申报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双槐善书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黄华清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以黄华清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组建了“双槐德润善书团”,以集体的形式接受邀请,参与村落的红白喜事、神佛圣诞等民俗活动表演,多次与当地政府或企业合作,应邀参加省(市、区)等各级文艺汇演,被纳入到地方校园的基础教育和政府公文的宣传中,善书中孝敬父母、和睦乡里、勤劳俭朴等传统美德得到了传承发展。传承人黄华清以国家政策、领导人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以及地方建设相关材料为创作蓝本,创编了《十八大》、《群众路线教育》、《德润合川》、《社会治理网格化》等唱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说唱艺术简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22-25.
[2]程业修.续修合州志(清光绪四年)·卷八[M].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翻印(内部出版),2013.
[3]合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川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704.
[4]李世瑜.宝卷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2.
[6]薛宝琨,鲍震培.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 曲艺杂技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