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民医院(450000)司新艳 郭倩
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排尿异常是现今脊髓损伤护理中面对的难题之一,本研究对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相关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60例)和康复组(60例)。康复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9.9±2.5)岁,受伤位置包括胸段23例、胸腰段30例、腰段7例;常规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9.6±2.9)岁,受伤位置包括胸段20例、胸腰段32例、腰段8例。康复组和常规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如放置导尿管膀胱引流,引流管定时开放和关闭,用药护理、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康复组在常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①腹肌康复练习:护理人员在患者卧床时开始指导患者腹肌康复练习,如伸膝髋练习,提高腹部压力,进而降低残余尿量。②坐站练习:护理人员在患者脊髓损伤28d或术后14d进行坐位或半坐位平衡练习,协助患者改变体位,提高腹压和膀胱顺应性。③膀胱排尿练习:a.盆底肌训练:患者在腹部、下肢和臀部肌肉不收缩状态下自主收缩尾骨和耻骨邻近肌肉,肌肉每次收缩保持10s,每天3次;b.尿意习惯训练:尿意练习需在特定时间内训练,如起床、睡前或餐前30min,并鼓励患者如厕排尿,白天每隔3个小时排尿一次,晚间者排尿2次,并根据患者病情予以调整;c.屏气法:患者选取坐位,腹部放松,身体前倾,练习腹肌收缩,以便提高盆底和膀胱压力,加速尿液排出;d.指压法:患者双手拇指放置在髂嵴处,剩余手指则放置在下腹部膀胱区,并用力压迫盆腔,促进排尿,或者当拳替代手指加压排尿。
1.3 观察指标 (1)评价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①膀胱功能平衡指膀胱容量>250ml且残余尿量<100ml。②不需放置导尿管但可规律性排尿。③症状性泌尿感染率<30%。临床疗效包括:①显效指治疗8周内达到上述标准。②有效指治疗8~12周内达到上述标准。③无效指治疗12周后未达到上述标准。(2)记录并比较不同组患者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表示,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通过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常规组78.3%的总有效率比较,康复组患者91.7%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康复组患者残余尿量[(42.5±9.0)ml vs.(66.3±8.5)ml]和膀胱容量[(464.7±12.2)ml vs.(400.7±20.5)ml]均明显优于常规组(t残余尿量=-14.892,P=0.000;t膀胱容量=20.781,P=0.000)。
脊髓损伤后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协同作用丧失,进而引起尿潴留或尿失禁。因此对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护理十分重要。本研究采取的康复护理包括腹肌练习、坐站位练习和膀胱训练等;其中腹肌练习是长期卧床患者重要康复练习项目,该方式能有效改善肺部功能,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而坐站位练习能提高膈肌和腹肌等排尿协同肌肌力,改善膀胱排尿;此外,膀胱康复训练是解决脊髓损伤后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异常最简便且有效的护理方式,其不仅能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同时还能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1]。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组比较,康复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康复组患者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王丽娟[2]等研究报道相类似。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不仅有助于提高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改善其排尿功能,其值得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