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
摘 要:近两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将“叙事”手法(特色)作为考查内容,这一知识点对考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因此造成失分严重。这类试题的备考,可采用如下策略:纵向打通体裁壁垒,提升迁移能力;横向强化教材梳理,激活知识联系;提升临场应试素养,强化审题能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2016年、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均对诗歌“叙事”手法(特色)進行了考查。一般意义上说,诗歌鉴赏将“叙事”手法作为考查内容是比较少见的,考生普遍感到陌生茫然,因此诗歌鉴赏题成为丢分的重灾区,而备考过程中不少学生也感到焦虑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就近年的考查内容来看,诗歌鉴赏题多集中在内容理解与表达技巧。其实学生并不是没有掌握这些知识,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不知何时运用、如何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明确考查方向,破除恐慌心理。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有助于我们廓清认识迷雾,明晰复习方向,提升复习效果。
一、纵向打通体裁壁垒,提升迁移能力
“叙事”概念在传统诗歌中出现较少,但在其他体裁尤其在小说中出现较为频繁。体裁只是文学的外在载体,而内容、情感、手法才是文学的内核。虽然各种体裁在表现手法上略有侧重,例如诗歌注重想象联想,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戏剧多通过语言呈现矛盾冲突,小说多借助场景、细节刻画人物,等等。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泾渭分明的,如果能够打破惯性思维,打通文学体裁的壁垒,就有助于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有益于应对高考层面的考查。
以“对比”手法来看:散文《江南的冬景》以江南冬天与江南秋天对比,江南冬天与闽越冬天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小说《炮兽》中,炮队队长和众人的对比,将军和炮队队长的对比,将军对队长先赏后罚的对比,表现了将军的严厉、冷峻、果断;戏剧《雷雨》中周朴园得知鲁侍萍身份前后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由此可见,表现手法在各文学体裁中是普遍存在的,且常有交会,因此我们要善于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拓展鉴赏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从这个角度看,在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遇到瓶颈时,也可以比照在其他体裁出现的相似手法来开拓思路。2017年浙江卷以《采地黄者》一诗考查叙事特色。叙事特色指在叙事中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叙事顺序、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叙事腔调等方面综合考虑。叙述顺序分为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从诗歌内容看,这首诗是按照采地黄、卖地黄的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的。“叙述腔调”在《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话题”有如下阐述:“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作家未必是诗歌中的人物,而且往往托身其人,将自己惯用的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话。结合诗歌标题和内容,不难看出,《采地黄者》是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表现了作者对贫民陷于疾苦境况的深切同情。
高考设题的本质是对课本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鉴赏知识之后,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这样才能够将从课本中所学运用到解答诗歌鉴赏题中。这个过程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提炼和灵活应用,形成并不断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二、横向强化教材梳理,激活知识联系
从近年的考查内容看,“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对比”“拟人”“情景交融”等手法涉及较多。这些都是教材中多次出现的知识点,属于考生比较熟悉的知识领域。但从答题情况看,考生并没有将课本知识迁移到作答试题上来。这部分源于复习与教材脱节,造成知识体系的断裂化、碎片化。如何激活旧知识,解决新疑难?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夯基固本、熟悉教材。
例如《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要求“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它与《琵琶行》关涉最紧密,也最易唤醒相关知识的积累。《琵琶行》先以“主人忘归客不发”等听众反应侧面烘托琵琶曲的高妙,再以“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等动作刻画正面描写琵琶女技艺精湛,间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比喻写琵琶声的粗重、轻快、婉转。无论正侧面结合,还是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如果能够唤醒所学诗歌知识,那么答题就有了针对性。
2016年、2017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题都对叙事特色或叙述特色进行了考查,其中涉及叙述人称。其实,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叙述口吻,如《卖炭翁》以“卖炭翁”的口吻叙述,《示儿》以“父亲”的口吻叮嘱,《望江南》以“思妇”口吻道出。联系所学知识,应不难解答。
尤其《卖炭翁》一文,与《采地黄者》作者相同,风格相同,甚至叙事手法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从内容上看,《卖炭翁》前四句写“烧炭”,后十二句写“卖炭”;《采地黄者》前四句写“采地黄”,后六句写“卖(易)地黄”。从手法上看,《卖炭翁》多处使用对比手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了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采地黄》同样使用了大量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等的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人与马的对比,贫民饥肠辘辘,采地黄以易残粟,而肥马膘肥体壮光彩照地,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从情感上看,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痛苦遭遇的同情与对皇门贵族的憎恨,《卖炭翁》更是将矛头指向统治者。由此可见,2017年浙江卷的考题在课外,答案是在课内的。这就提醒我们要夯基固本,强化教材梳理。
从近年浙江卷的考查内容看,2014年考查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2015年考查正、侧面描写,2016年考查拟人、对比,2017年考查对比、寓情于事,基本上都与教材篇目密切相关。
高三复习多按照考点分点进行,但教材意识不可或缺。很多学生觉得已经掌握这些手法,但临场发挥总是张冠李戴或挂一漏万,归根到底还是对教材不熟,对涉及手法理解不深。与其慌不择路地向外扩展,大量刷题,不如向内收拢,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本建构体系,以训练为辅形成能力,完成旧知向新知的知识迁移,这是诗歌复习合理的取径。
三、提升临场应试素养,强化审题能力
考场上能否准确作答,既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也与考场心理素质有关。稳健的考场心理本身就是考试素养的重要部分。
從考查内容看,万变不离考纲。吃透考纲,心中不慌。在《2017浙江新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明确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从这一点看,近年诗歌考查没有超出考纲范围。造成解题障碍的是题目的问法与以往不同,提问方式给人一种陌生感。其实,不管提问方式如何变化,考查内容无非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手法的形式特征、形象的内涵特点与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2017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题“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考查诗歌表现技巧的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一般包含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指作者如何抒情,即借助什么载体来抒情,或通过景物描写,或托物言志,或借事抒情(包括用典与寓情于事),或直抒胸臆。《采地黄者》是通过叙述“采地黄者”“采地黄”“卖地黄”的事件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果能联系已学知识更易明确。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与琵琶女的相遇、相知、相惜,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及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又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父亲爬过月台买橘的事件,表现最真诚、最动人的父子深情。这些篇章都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作者情感的。从描写手法上看,《采地黄者》主要通过反衬手法来刻画底层人民的形象。从修辞手法看,《采地黄者》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明确诗歌鉴赏题考查什么,才能从诗歌的解读中找到切口,有效地整理思路,组织解答。
强化审题,认真审读题干,运用所学知识作出针对性解答,是必须强化的应试素养。只有明白出题者的考查意图,破除恐慌心理,才能从容作答。如2017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后六句叙写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题目指向的是内容考查,需要考生从诗歌中概括内容,且有范围要求,只需认真审题,结合诗歌题目有的放矢即可找出答案。而在实际阅卷中,很多考生审题不够仔细,不明考查方向就匆忙下笔,造成无谓失分。
拨开浮云开望眼,窥破始觉天地宽。打通体裁壁垒是意识问题,强化教材梳理是基础问题,提升应试能力是素养问题,这三者直接影响复习备考的质量。尽管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灵活,形式多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洞悉考查方向,夯实教材基点,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定能有效进行复习备考。
(责任编辑:陆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