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茗
冬病夏治指的是在夏季针对性地治疗易在冬季发生或者加重的疾病,以提高自身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减轻甚至消除易在冬季发生或者加重的疾病,这便是灵活运用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观。本文既详細分析了冬病夏治的相关理论,也探讨了该疗法在中小学生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最早有关于“冬病夏治”的相关记载,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择时施治”,“春夏养阳”等经典中医理论在临床上综合运用的体现。人体在夏季时阳气较旺,敷贴于穴位可改善由虚寒体质引起的慢性病,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和治疗疾病。2016-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冬病夏治疗法的观摩和实训,由此对冬病夏治疗法产生了兴致,想就此对该疗法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1.冬病夏治概述
1.1三伏的来历
夏至过后便是小暑和大暑,而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便是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由北移向南半球,地表吸热速度大于散热速度,使气温升高,地表的热量逐渐达到峰值。古人根据“五行相克学说”认为夏日属火,庚属金,而火能克金,故在庚日金必伏。《汉书?郊祀志注》中记载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其中的“伏”即指藏阴气于炙热之中。古人根据农历气候规律规定三伏——每年夏至之后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为末伏。因庚属金,与五行中的肺相配,故其成为驱散体内所伏寒邪的最佳时期。
1.2冬病夏治的历史渊源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指春夏季节万物生长、阳气升发,故适宜养生养长以阳,而秋冬时期则是万物闭藏、阴气渐长,故适宜养收养藏以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其中“治未病”的预防治疗观及“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被视为冬病夏疗法的起源。
追溯冬病夏疗法的起源时,不难发现我国历代文献中都具有相关记载,并在各个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得到了运用。例如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到“增损肾沥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生姜之类,以顺化成之气”,认为夏季适宜用甘苦辛温之药;明代《本草乘雅半偈》中提到“金曰从革,从革作辛。姜以辛胜,禀庚辛之味独专。新秋前后,三庚曰三伏,正所以缓火刑也”,提出姜的辛可用于冬病夏治疗法,为该疗法奠定理论基础;清代《张氏医通》记载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特别提出了药物敷贴的药方组成、穴位选定、贴敷时间、相应适应症等重要影响因素,是我国最早将古代天灸与三伏天治疗相结合的最早的一篇重要文献,也是现代冬病夏贴敷治疗法的始源。唐代至清代期间,有很多关于三伏天治疗的记载,但是都未形成完整的学说体系。现代的冬病夏治疗法是从唐代至清代,有关三伏天治疗疾病的记载颇多,然而学说体系并未形成。现代冬病夏治疗法是“治未病”的预防治疗观、“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古代三伏天治病的综合的保健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彭冬青等最早提出冬病夏治的学说体系并且研制出冬病夏治消喘膏,成为现代冬病夏治疗法的代表,
2.冬病夏治疗法在中小学生中的应用
当代中小学生群体中一些冬病患者,体质偏虚寒,加上冬季寒冷,两寒夹击,几乎无解冻的可能。因此在冬天难以治疗寒症,就如同在雨天晒干衣服。但在盛夏,骄阳似火,心火正盛,寒气易积累在膀胱经和关节处,较易赶出体内的寒气。但是如果体内阳气较弱,内无推动力,很容易错过排寒时机。大多数中小学生体质阳气不足,夏季爱喝去暑饮料,例如冰镇啤酒、水果冰、凉茶等。再加上整日待在空调房中,旧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容易在体内沉积,一旦身体某些部位被寒气侵袭,便会容易气血淤阻,即“寒凝血滞”。如果寒气累计在关节处,就会引起关节疼痛,若停留在脏腑,就会引起脏腑处产生肿瘤,若停留在经络处,就会导致经络堵塞,气血不畅,不仅会四肢不温,还常常伴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因此如果不在夏季将体内积寒去除干净,等到秋日一到,外寒加重,此时体内外寒气交加,难以痊愈。
对于女生而言,宫寒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使是夏季也未能减轻。其实夏季正适合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适宜一举解决宫寒问题,不只有这个问题,其他的寒性疾病也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治疗。其实这便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治疗思路的体现。总结多年经验后得出的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出很多合适的建议:少吃凉寒食物、积极参加锻炼、注意避寒保暖,可自我按摩穴位等。
3.总结
冬病夏治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倘若中小学生由中医了解历史,由语文知晓中医,由生物走近中医,由哲学感悟中医,在思想上认同中医,广泛普及中医知识教育,拉近人与中医的距离,消除对中医在感情和认知上的藩篱。中医应该是心无旁骛地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向发扬国粹、广大中医的目标靠拢,而不必在意部分人的批判和挑剔、不必疲于自我辩护,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民的身心健康献出绵薄之力,这才是一门成熟学科应具备的,我辈当以为振兴中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冬青,王寅,田从豁.冬病夏治学术渊源与文献考证[J].北京中医药,2011,30(2):118-120
[2]中国针灸学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草案)[J].中国针灸,2009,29(7):541-542.
[3]俞建辉.冬病夏治隔姜灸治冻疮[J].中国针灸,2011,31(12):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