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铭
(大同同煤集团总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3)
目前口服药物降糖依然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1],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是近年来研发的治疗糖尿病药物,能够抑制DDP-4的降解,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改善机体的血糖,本次的研究中将对DDP-4抑制剂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从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者96例,使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61~85岁,平均(73.0±4.5)岁,病程5~20年,平均(9.2±3.0)年。研究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5±5.0)岁,病程6~20年,平均(9.5±3.1)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阿卡波糖(生产厂家: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20)餐前吞服或餐时与食物一起嚼服,起始剂量50 mg/次,3次/d,后根据血糖监测情况逐渐增加10~20 mg。
研究组:西格列汀(生产厂家:意大利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090834)口服剂量100 mg/次,1次/d。
两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用药期间同时进行饮食和运动指导。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发生率。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使用电子血糖测量仪测量血糖水平,并抽取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A1c水平。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FPG、2 hPG、HbA1c等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糖指标均降低(P<0.05),而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FPG(mmol/L) 2 hPG(mmol/L)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8 8.8±0.8 6.5±0.7# 13.5±2.0 8.0±0.3# 8.6±1.2 7.2±0.4#对照组 48 8.7±0.9 7.5±1.0# 13.3±2.2 9.2±0.5# 8.5±1.3 7.5±0.5#t 0.575 5.676 0.466 14.258 0.392 3.246 P 0.566 0.000 0.642 0.000 0.696 0.002组别 例数
研究组仅出现1例上呼吸道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对照组出现3例低血糖、3例胃肠胀气和1例腹泻,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909,P=0.027)。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胰岛素功能障碍和发生胰岛素抵抗,阿卡波糖的降糖作用主要为抑制小肠的α葡萄糖肝酶,从而减少小肠对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但是对于空腹血糖的作用则有明显的局限性。DDP-4作为糖尿病治疗靶点药物,近些年来才开始在临床应用。
可看出两组在治疗后的血糖指标均将降低,而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说明DDP-4抑制剂可更好的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说明DDP-4抑制剂的安全性较高。DDP-4控制血糖的机制主要是增加活性肠促胰岛素分泌的水平,肠促胰岛素包括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与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由机体的肠道分泌,在进餐后二者的水平会增加,而肠促胰岛素可有效的调节肠道葡萄糖水平,在机体血糖浓度升高后,GLP-1、GIP可刺激胰腺细胞合成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且DDP-4还可调节胰岛α细胞,改善GLP-1的水平,纠正胰岛素糖和胰岛素的失衡状态,对机体的血糖进行双向调控,不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2]。
综上所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DDP-4抑制剂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1] 徐锦龙,唐惠林,俞 璐,等.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治疗老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系统评价[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7,22(2):102-110.
[2] 李忠文,陈红梅,陈 重,等.α糖苷酶抑制剂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12):1070-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