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法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叫卓越?卓越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还是需要达到的某种结果?特别是近期,我在修订2007年出版的《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他山之石,何以攻玉》一书,在整个修订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卓越的?什么样的研究才是卓越的?对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什么样才叫卓越?……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当我阅读了有关丁玉华老师的一些业绩材料以后,很自然对“什么是卓越”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她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其实就代表着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认识丁玉华老师已经很多年了,她是我2010年有幸在新世纪小学数学杰出人才培养工程指导过的第一届学员。之所以觉得荣幸,是因为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都相当优秀,与其说是他们向我学习,其实更多的是我从他们身上学习以及他们的这种专业的精神激励着我,激励我追求卓越。丁老师的卓越不仅仅是她已经取得了许多很难得的荣誉,比方说,她可能是我认识的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且早已有自己的省级名师工作室。她的卓越首先在于她的勤奋与执着。我一直相信,除极个别人外,大部分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而勤奋与执着让人与人之间会拉开距离。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更需要这样的勤奋与执着。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既掌握数学知识,又学会数学地思考且不畏惧数学,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要求教师不断地了解学生,不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丁老师勇于面对这样的挑战,并且乐在其中。今天的荣誉,得益于她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勤奋和努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获悉她中师毕业后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需要,曾教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此后,她还选择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进修,修炼自身的语言文字功底。这样一种跨学科的任教和学习经历,有助于她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式,突破某一特定的观点立场,形成新的认识,这给她追求卓越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有了这种跨学科的训练,她文笔很好,能够把一些细小的教学现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楚。她在描写、讲解的时候逻辑性很强,把概念一层一层地剥开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她的文章,表达精准严谨,思路清晰,深入浅出,使读者能够十分清晰明了她写的内容。提高教学能力需要反思和总结,把反思和总结写下来,能够使反思和总结更系统。这不仅更有利于自身发展,也能帮助别的老师提高,丁老师专业上成长之快可能与她坚持不懈的写作分不开。
丁老师追求卓越还体现在她对教学研究深深的热爱以及敢于否定自己苦中有乐的情怀。记得在两年前,她被广东省推荐参加“中南、华北、西南十省区市第八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交流会”的活动,当时她已经是一位荣誉满身、年轻的特级教师了。对她来说,这样的一种教学竞技无疑是一种压力。因为一方面,她似乎在情感上只能赢不能输;另一方面,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突破自己。“乘法分配律”这节课她已经上过很多遍了,而且给她带来过诸多的荣誉和赞美。她可以求稳,把以前的教学设计稍作修改,效果也会不错。但是没有突破,她不甘心!然而,如何跳出常规课堂的“框框”,寻求到“创新点”和“闪光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风险。她跟我分享这种纠结,我思考几天以后,鼓励她用“问题提出”的方式进行教学。数学问题提出是我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能不能让学生根据两个表面上不同的算式(5+7)×4和5×4+7×4来提出问题?我自己找了几个学生试了一下。学生惊奇地发现,用不同的算式,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发现用第一个式子提出的问题可以用第二个算式来解答;同时,用第二个式子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用第一个式子来解答。通过这样的发现学生加深了对两个式子等同性的理解。丁老师和她的团队经过几次打磨,突破了她原有的教学思路,自然且大胆地用问题提出导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结果,这样的教学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这不仅是她对自己的一个突破,也让与会者开阔了眼界。原来,这种传统的优秀课还可以有这样的突破,用这样的方式来教。所以,丁老师的卓越在于突破自己。
丁老师的卓越,不仅在于愿意突破自己,而且在于乐意指导别的老师。在我认识的优秀教师当中,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其实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丁老师是我认识的优秀教师当中很年轻就拥有自己名师工作室的一位老师。她热衷团队建设,不仅自己追求卓越,而且带领和帮助别的老师一起追求卓越。收获越多,付出也应越多,这就是责任。最好的付出就是带领别的老师一起追求卓越。希望丁老师把写作上的优势,也逐渐用于团队的建设,不仅自己潜心于研究和写作,也能帮助团队的老师潜心于研究和写作。期待着她团队的成员成为真正的探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