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主题审议“1+3”模式促进课程园本化建设

2018-03-12 00:52戴黎萌
新一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年段儿童目标

戴黎萌

摘 要:主题审议是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辨识、分析、改造的课程园本化有效形式。我们尝试运用“1+3”的主题审议方式,从而探索出集团化办园的幼儿园以主题审议为抓手,推进课程园本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主题审议;1+3

主题审议是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辨识、分析、整合、改造的课程园本化有效形式,也是教师思想碰撞、观点交流,实现教师课程观从以教材为本到以儿童为本的积极转变的过程。

作为有多个园区集团化办园的幼儿园来说,开展课程审议既要有共性的追求,也要有个性化的调整。为此,我们提出了幼儿园课程主题审议的“1+3”策略。在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的带领下,三个年段通过互通式主题审议,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前、中、后三次审议,形成本园的主题活动方案,从而逐步实现课程园本化的改造。

一、主题审议“1+3”模式的构建

在开展主题审议前我们构建了“1+3”的主题审议模式,打破原先三个园区、三个年段各自开展教研活动的形式,把每个年段的人员进行合并,在共性问题集体讨论、个别问题分开商量的形式下,实现教材的园本化初步改造。

二、主题审议“1+3”模式的实施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审议是一个集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为一体的问题[1]。每学期结束时,课程领导小组牵头,各年段汇报幼儿发展情况,根据教材选择5—8个主题,作为下一学期主题活动的参考主题。各个主题的审议开展前,负责主题审议的教研组长会在主题活动开展前两周发布预告,组内成员根据主题挖掘主题教育的价值,思考、观察幼儿的兴趣点、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收集好资料,做好主题活动前审议的各项准备。审议开展时,由年段组长担任主题审议小组组长,各班教师轮流担任现场记录员,审议结束后,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课程领导小组成员进行现场跟进指导。下面具体说说我们开展的主题前、中、后三次审议的具体策略。

(一)主题前审议五步走——分析解读 合理架构

1.明确审议的路径——解决教师“怎么审”。

各年段教师围绕本学期幼儿的发展情况,链接园本课程理念,拟选出下阶段要开展的主题活动。研读主题来源,对主题目标、脉络进行理性思考,对主题内容和资源进行預判和梳理,让每位教师都能到做眼中有儿童、心中有目标、脑中有方向、行动有准备。

2.分析主题的来源——解决儿童“为什么学”。

选择怎样的主题开展,其来源的分析是开展主题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主题价值的体现。各年段根据初拟定的主题,首先分析主题的由来。审议小组组长出示主题,组内成员发表意见、共同讨论,并进行现场记录。

例如:围绕主题《吃得香 长得棒》教师对主题来源的分析。

教师:吃,对幼儿来说最感兴趣,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进来;

教师:幼儿有挑食现象存在,正好可以借此主题引导幼儿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

教师:《指南》健康领域指出: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物,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2];

……

通过主题来源的分析,能帮助教师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在链接《指南》的过程中,寻求主题与儿童发展的内在联系,结合幼儿的兴趣点,为主题目标的制定及活动的选择打下了基础。

3.把握主题的核心——解决儿童“学什么”。

分析了主题来源之后,进入前审议的第二环节,主要包括初定主题活动目标、生成活动板块和活动链内容三部分。组内教师在选题由来分析的基础上,分组讨论,阐述支持选题由来的活动目标以及板块和具体内容。以完整儿童教材中班上册《吃得香 长得棒》为例:

通过前期的研读,教师在一定的思维路径指引下,带着理性思考对原有主题进行审视与取舍,共同完成主题的“目标挖掘、脉络梳理、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内容的审议。

4.编织主题的网络——解决儿童“怎么学”。

主题网络图对于教师来说是主题进行的支架,也是主题活动目标与各项活动联结的纽带。我们从预先确立的主题核心目标出发,围绕前期梳理出来的子板块设计整个网络图,将环境创设、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家园互动等内容都一一呈现在思维导图上,主题一目了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创设、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家园互动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主题中延展开来,为目标地达成做好了支撑。

5.整理主题的方案——形成前审议文本。

主题活动前审议现场研讨部分结束后,组长、记录员将进行文稿整理,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首先,考虑五大领域的均衡性。围绕主题目标选择的各类活动,需要考虑活动目标与从属领域的内在联系。部分缺失的领域活动要注意后续适当设计与添加其他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数学活动,应该按照孩子数学核心经验的学习轨迹,及时补充到各周教学当中去。

其次,关注班本化的选择预设。前审议中,所预设的活动是为了支持幼儿更好地学习和探索,教师应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特点,接班级需求,选择使用。同时,要留意幼儿的兴趣,生成更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活动,从而促进生成活动的形成。

然后,归类式的整理资料。记录员和负责组织审议的人员按照主题活动的来源、目标、网络图等一系列研讨的记录,进行资料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主题活动资料,供全体老师参考使用。

(二)主题中审议的两优化——链接经验 智慧前行

在主题活动进行一周左右,我们会组织组内教师集中开展主题活动实施的阶段性交流,交流会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

1.了解主题开展的进程。

主题活动前审议中的活动都是教师预设的活动,那么教师的预设是否能满足孩子的需求,遵循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轨迹呢?教师抛出自己在主题实施中遇到的困惑(教学活动、区域、环境等方面),大家群策群力进行讨论,对主题计划中预设的活动进行再次斟酌与调整。

2.补充调整主题的开展。

在这个环节中,大家聚焦目标,把主题前审议中未预设而在具体活动中由幼儿生成的活动在分享后补充到各个活动板块中。

(三)主题后审议的三完善——关注积淀 梳理完善

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的审议往往会被大家忽视,后审议是对主题进行完善、积淀的重要环节。教研组长会组织教师围绕该主题活动的目标及开展情况,就主题方案实施中各项目标和落实情况进行梳理反馈。后审议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围绕目标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1.完善主题实施后的目标。

围绕主题目标,参与审议的教师反馈主题实施后的效果,针对目标在主题中的落实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活动改进意见,为今后开展这个主题提供借鉴。

2.完善主题实施后的活动。

教师对主题活动各板块中的集体教学进行推荐和点评,记录员利用各种符号标记,用表示幼儿喜欢的活动,用表示该活动偏离幼儿的经验,用标识该活动可有可无,用表示建议活动删除。表示活动中关注个别幼儿,从而反映出活动的价值及开展效果,也是将主题活动框架完善的一个过程。

3.完善主题实施后的资料。

经过讨论分析与推荐点评,主题活动审议基本告一段落,最后的收集整理阶段由记录员集合大家的建议和思路,整理、完善主题活动资料,形成最后的文本,完成主题审议的工作。

主题审议还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关注儿童真实需求为中心的主题活动设计,改变教师单方面拟选活动的局面,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其次,帮助教师建立统整性的课程观,实现教师从单一的课程实践者向课程决策者身份的华丽转变。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猜你喜欢
年段儿童目标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把握年段特点 做好班级管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同课异构,探寻不同年段文言知识序列——“语文知识”内在序列探索之“年段知识的衔接”研讨专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