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8-03-12 00:52李钰姣
新一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衔接策略

李钰姣

摘 要:初高中数学考试的要求不一样;教材各有其特点和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初高中学生各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差异;不同地域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初高中衔接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策略,改进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的过渡,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中考结束,步入高中,学生对高中的生活充满好奇与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奇与期待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各种迷茫,出现各种不适应,在数学的学习上,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或是上课听懂后,做习题时没有思路,导致学习效率很低,然后开始出现各种焦虑,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状态整体下滑。对于教师而言,也会觉得课越来越不好上,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学生就是不会做。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存在问题。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

造成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很多,学者们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教材的编写中的衔接问题,课标要求不一样,教学内容难易差异大,数学思想、思维水平过渡大,教育目标不一样,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1]这些因素使得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如何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很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学生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成效。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根据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学情况来看,做好初高中衔接,主要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高一数学的初高中教学衔接

高一是初高中衔接的一个重要时段,不管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还是情感教育、以及数学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这都是一个关键时期。

1.上好高中入学的第一堂数学课

对于进入高中的第一堂数学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真正告别初中的一个开始。教师要重视这个第一堂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数学课,我们应该怎么上?第一堂课除了师生的自我介绍和相互认识之外,教师还要对高中数学这门课进行介绍,高中数学学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应该如何来学习高中数学,进入高中大家学习数学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样面对和解决这些困难。

2.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课是很有必要的。衔接课不一定要在高一上新课之前就全部复习,教师可以上完集合的内容以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再进行复习,这样可以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效果会更好。进入函数的学习之前,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复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复习是一个重点,它对高中函数这一部分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导入,不管是对函数的概念、表示、基本性质(单调性、最值、奇偶性)、还是函数零点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复习时让学生弄懂方程与其对应的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是一个重点,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是当一元二次函数的应变量y等于零时的情况,弄懂这个问题,学生在学习函数零点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由y的变化——大于零、等于零还是小于零,根据图象就可以得出这三种情况下x的取值范围,从而可以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不一定要到必修5的时候才讲,在衔接课时就可以直接引入学习。

3.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进入高中学习之前,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是比较被动的,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然而,进入高中学习后,需要学生多思考、会分析、善归纳、勤反思、能发散。初中的学习方法在高中的学习中已经不实用了,因此在高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可以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事半功倍。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不管是利用导学案还是提纲式的预习方法,教师都要按照教学情况布置下去,及时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复习也很关键,主要是对当天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不仅要适量还要具有针对性,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复习与预习,练习也会更有效果。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学生一进入高中学习就开始抓起,刚开始教师会比较辛苦,但是一旦学生养成习惯,教师就很轻松了。

4.做好学生心理上的衔接

高中数学知识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概念更完备,知识更抽象,方法更多样,逻辑更严谨。当学生出现上课听不懂或者跟不上,亦或是上课听懂但课后不会做题的情况,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到問题所在,给予学生指导。同时要让学生知道,面对这些变化,都很正常,但是不要放弃,不要因为这节课听不懂,下一节课就不听课。也许下一节课正好是这节课的补充,恰好能帮助理解这一节课的知识;而有的时候可能要整章内容都讲完,教师在进行章节的小结时,才能对本章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也有可能这个过程要到会考复习或是高考复习时,才能正真理解这个知识。给学生打好预防针,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学生才会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二)研读初中教材、课标,找准“衔接点”

高中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多以高中课本、课标、教参等为主,时常忽略了初中课本与课标,对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仅凭感觉进行估量,这容易造成教师觉得学生会的,但学生不会;教师以为学生不会的,实际上在初中学生们已经接触过了。这容易造成备课和讲课时,要么过难、要么过于简单,造成学习效果不太好。

研究初中课标与教材不难发现,韦达定理,立方和与立方差的公式,十字相乘法,含绝对值的方程与不等式,含参数的函数、 方程、不等式,在初中是不作要求的,而在髙中则需要经常用。在函数的学习中,初中不仅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与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会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的形式,并由此得到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2]图形的对称、旋转、平移、相似,利用直角三角形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抽样与数据分析、事件的概率等知识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高中只是对其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只有把握好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对高中的知识更好的处理。

(三)注重思想方法的衔接

高中对思维方法的要求更高,数学的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学生初中已具备的能力,潜移默化的进行过渡。分类讨论的思想在集合的学习中就会接触到,教师可以先做一个铺垫。在复习初中函数时,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和方法再次引导,如复习一元一次函数时,讨论解析式y=kx+b中,随着k、b的取值变化,图象也在变化,这一思想就是分类讨论思想。在复习函数图象的时候,通过图象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直观性与简洁性,这种体验在学生学习了函数的性质时更为深刻,特别是已知分段函数的单调性求分段函数中涉及的参数时,学生就能很好地体验到运用数形结合的好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灌输,慢慢的,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有运用这些方法的意识了。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初高中数学教师所要重点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做好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我们的教学也才会更有成效,学生学起来也会更轻松、更自信,学习效率也就高,也更容易出成绩。

参考文献:

[1]曾宏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18(5):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猜你喜欢
衔接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关于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