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培霖
摘 要:唯物史观是党把握不同发展阶段历史任务的重要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背后也蕴含了丰富的唯物史观原理。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为依据,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准绳,以科学技术和人民利益需要等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为考虑,体现了他们对于哲学原理的灵活运用。深入剖析此次转化的内在动因,不仅能够加深和扩宽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而且为促进其解决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思路,对夺取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胜利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矛盾转化;唯物史观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表述,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均已有所调整,现在具体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调整。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大发现之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唯物史观解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规律,不仅是党丰富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理论的内在要求,而且是辨析社会发展时期的有力支撑,同时为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打下良好基础。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2]32,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33,也就是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依旧体现为这两对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只是其在特定阶段的表层体现。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密不可分却又不能完全等同。社会基本矛盾是一种一般性矛盾,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一种阶段性矛盾,具有一定变动性。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阶段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一种对抗性的矛盾,需要以階级斗争的途径加以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则有所不同,表现为两对关系之间既适应又矛盾的关系,要求“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3]215。可见,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下,社会主义社会会不断出现新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其解决途径的和平性,而随着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日益得到体现。
虽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但党依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全新的论断,这是因为就算在一个发展阶段,也会出现发展速度、发展需要、发展重点的不同,而这根本原因则在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状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为落后,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0.3645万亿元,首先需要满足的是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的得到不断提升,现今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80万亿元,和1978年相比增长了219.5倍,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科技、军事、综合国力等均进入世界前列。经济实力提升、政治完善创新、文化充满活力、社会氛围融洽和谐、生态环境日益美好,中国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而在其他方面如社会公正、法治建设、生态环境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民生活应该向着更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即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符合如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应该与时俱进,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追求的更突出的问题应该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契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转化的。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以群众史观作为其根本立场,并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他们还从主体的角度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4]248,这不能单纯的理解为“人人创造历史”,而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这不是简单的个体活动,而是无数个人的不同方向愿望和外部世界各种作用力之下合力的结果。但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历史便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社会发展在人民能动的创造活动中得到实现。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也是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又一体现。我们即将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3,党十分关心人民群众提出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并将其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上;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党便将其确立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集中精力进行解决,实现人民的期望;同时,人民又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主体,现阶段发展的有限性制约了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有相对阻碍的作用。因此,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显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影响
在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时,也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也会有革命的作用,“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7]774,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的历史,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其对社会革命的间接作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7]222,它的发展不仅解开了人们的思想束缚,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还对社会关系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其“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而相对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因为社会条件受到影响,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的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将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以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现今的粮食生产能力已达到12000亿斤,已经稳定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将其与传统工业结合,推动新兴产业蒸蒸日上、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将其与军事战略相结合,以军备和国防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强军之路建设。十八大以来,由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了重大进展,天宫、蛟龙等科技成果丰硕。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层面上改变了我国“落后生产力”的现实,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人们便提出了公正、法治、等新层次的要求;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暴露出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考验,这些不足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突破,也阻碍了人们深层次需要的满足,由此我们需要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效益和水平,加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四、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需要和利益在社会发展中仍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8]209,这是驱使人进行活动的直接动力。人们的需要产生于对部分事物的缺失,并且在主观上渴望对其实行占有,这种渴望催生了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在其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为了满足需要,人们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82,虽然不可表述为人们的活动只是为了实现其利益,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当社会生产活动不能满足人民的利益需要时,人们就会失去活动积极性;而党社会生产活动使人的利益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社会才显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可见,利益不仅催使人进行实践活动,而且还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导致从事不同劳动的人中间存在一定利益差别,虽然这种差别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的参与积极性,但其可控变化最终还是依赖于生产力水平。
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中国的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但随着人们在物质文化层面提出的需要已得到基本满足,进而也就开始对社会治理等层次提出新需要,虽然不同劳动个体对“美好生活”提出的要求有具体的差别,但制约他们满足需要的根本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发展地区的不平衡、分布资源的不平衡、社会布局的不平衡以及群体享有的不平衡;不充分则主要指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发展层次有待完善、发展程度还需加深、发展结构仍要调整以及发展质量尚需提高,这些都是人民所需提高和关注的部分。中國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保障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实现,需要重新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以不平衡和不充分为突破调整工作布局和重心,满足人们现实的合理利益和需要,获得建设新动力,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需要和国家满足需要特性的表现,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矛盾运动的揭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尺度和标准,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准确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的提出,对党、国家、人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党和人民不忘初心,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齐心协力攻克主要矛盾,定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