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瑞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信息中心,甘肃 成县 74250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应用软件在工作、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使其成为必备技能,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是以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培养应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达到学生具有工程实践能力。[1]应用软件课程一般都具有规律性、逻辑性、可视性,学生需要积极构建软件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即构建软件功能的知识体系结构图。学生在面对实际项目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有用的知识点来实现。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专业都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应用软件。设置应用软件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应用软件的各项功能,并熟练地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社会需要学生真正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技术并有较强实操应用能力。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4》中提出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完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以服务于专业教学为目标,在交叉融合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2]通过文献发现,多数高校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授课采用计算机机房、教学软件及教学PPT,讲授应用软件的功能、每个按钮的使用方法、在处理对象中如何使用,再结合具体的案例演示应用软件命令的使用,学生在本机操作教学案例的实现过程。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效果总体表现为不理想。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教学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为教学内容枯燥难懂,教学项目案例设置较难、类型不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程教学课时少,课堂气氛沉闷。笔者从改进原则、可行性分析、重构教学过程、总结和反思等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实践。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环境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回归教学本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知识应用扩展迁移能力培养、树立计算机科学思维”的教学要求。[3]教师要成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教学行动计划的实践者、推动者、参与者和创造者。积极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制定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教学建设标准,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4]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5]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带动教学,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通过项目理解知识点、掌握操作技能、建立知识体系。[6]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利用网络完成知识的在线学习,将线下课堂作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完成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环节,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6]
项目教学法与翻转课堂两种方式的教学理念相同,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独立提出观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不同之处是项目教学法侧重于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激发人的创造性,翻转课堂注重时间与空间学习的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比项目教学更强调学习决定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更强调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成个性化学习。[7]
国内研究文献表明项目教学法与翻转课堂应用到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当中是可行的。如李萍的论文《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庄科君、贺宝勋的论文《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杜红乐的论文对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进行的应用实践探究。
开展基于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教学,需要建设以精品课程或慕课等形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拓展能力相适应。教学平台的作用一是鼓励教师参与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分享教学课件、教案、项目案例、教师解答疑难问题;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把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的错题、学生的作品、自创的课程资源分享到平台上;三是学生可实时观看教学视频、查阅教学资源、解答疑问,为师生互动提供移动的网络环境;四是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MOOC+SPOC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提升质量。以“四课”环节构建教学过程,围绕课前、课中、课末、课后四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8]。
课前设计。翻转课程将教师讲授和演示的部分置于课前,教师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决定着本节课教学效果。课前设计需要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准备教学项目并将本节课的教学项目操作过程制作成视频;将本节课中重难点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分析归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需要查阅PPT,学习授课内容、教师布置的学习问题,观看教学项目视频,下载项目资源在本机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发现自身操作中存在的困难,对重难点不懂的内容提交给教师。
课中设计。翻转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师生互动、交互协同学习的过程。课程教学的前半部分时间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对收集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和演示,并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提问已经掌握内容的学生,使用他们的表述来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也可设置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补充辅导。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再次进行教学项目的完成。同时教师再次收集学生不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并再次进行演示和讲授。学生再次进行教学项目练习和讨论。
课末设计。课程教学的后半部分时间是作品展示评价和归纳反思阶段。学生展示项目,设置小组推荐或学生自荐方式选择三到四个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提交的项目作品进行点评,归纳反思,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结构,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自己掌握的情况。
课后设计。教师部署提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项目,将本节课学生不易听懂的内容组织成简述题或论述题等。学生实践教学项目和完成课后作业,通过平台提交教师。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可随时提问,教师给予答疑解惑。
MS Office高级应用作为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的高级应用,能综合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处理办公事务、进行信息采集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日后能更好地胜任专业工作。以Word部分为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演示教学课前、课中、课末、课后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 (2018年版)》,Word部分的考点要求有创建并编辑文档、美化并充实文档、长文档的编辑与管理、文档修订与共享、通过邮件合并批量处理文档。结合考试要求,设置教学项目类型及操作要求有:
1.复杂表格的制作
项目一:设计某学校《经费联审结算单》模板,用于日常报账和结算审核。包括页面边距,纸张大小、方向,内容分栏,表格设计与制作,字体大小、方向,报账流程的SmartArt图形。
项目二:设计某小学期末成绩考试成绩统计分析报表,内容有总分、平均分、排名、合格率、良好率、优秀率等。包括纸张方向及大小、表格美化、数值计算等。
2.宣传海报
项目一:某项活动的宣传海报,包括页面边距、纸张大小、页面背景,文字的字号、字体和颜色,段落间距,同文档内的不同纸张方向的设置,表格的制作,SmartArt图形,图文混排。
项目二:某教师讲座的宣传海报,内容有教师简介、教师照片、讲座简介、时间和地点。包括纸张大小及页面边距、背景,字体和段落,图文混排等。
3.个人简历
简历封面、推荐信、个人情况三部分,页面边距、纸张大小,封面包含学校LOGO、简历的艺术字、姓名、学校、专业内容的布局、页面背景,推荐信的文字、段落排版,个人情况包含表格设置、照片、SmartArt图形、文字和段落、页面等。
4.高级文档排版
项目一:论文文档。包括纸张大小、边距,页码,英文和中文的字体、段落,项目的多级编号,上标,图和表的题注标志,参考文献的格式。
项目二:论文排版。论文封面,论文目录,中英文字体及段落设置,各大标题分节,页码页脚,脚注与题注,参考文献的格式。
项目三:北京政府统计工作年报。页面边距、纸张大小,封面、目录,分节,奇偶页的页码、不同节的页眉页脚,图片、表格与文字的排版,文字样式,图表的曲线图。
5.长文档的排版
项目一:整理介绍北京主要旅游景点的文档。包括页面边距、纸张大小、页面边框;文档中表格美化;字体设置、样式使用;图文混排;目录生成。
项目二:会议秩序册。包括纸张大小、页边距、每页行数,封面、目录制作,正文的分节、页码、页眉页脚、字体、段落,正文中标题样式,会议安排表格、排序、字体、对齐,目录与正文的不同页码格式。
项目三:教学软件应用的书稿。包括纸张大小、对称页边距,三种标题的编号及样式,正文部分的每章分节、页眉、图和表的题注,目录,目录和正文不同的页码格式、位置。
6.邮件合并
项目一:制作邀请函。包括纸张大小,页面边距,文档背景,字体、字号和颜色,字体段落,邮件合并功能。
项目二:学生期末成绩通知单。包括纸张大小、边距;页眉页脚边距、内容;成绩部分的表格制作;邮件正文的数据合成。
项目三:录取通知书,包括编辑数据、设计主文档、邮件合并。
笔者以邮件合并为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演示教学过程。
1.课前阶段
教师: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邮件合并的基本操作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邮件合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重点是理解并运用邮件合并工具选项卡完成邮件合并。教学难点是邮件合并中主文档、数据文档、合并文件、数据文件四者的关系。将上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教学问题等五部分内容制作PPT文档。编写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项目资源见表1,并把操作过程制作成视频,将数据源、主文档、邮件合并过程概念性质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设置教学问题。邮件合并的应用范围;邮件合并操作步骤;邮件合并中主文档、数据文档、合并文件三者的关系;合并域的含义。收集学生的问题。什么时候使用邮件合并;修改主文档中数据,在已经合并生成的文档中没有显示;创建的数据源,在插入域是没有字段值等。学生:阅读PPT,掌握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回答教学问题。根据自身能力下载教学项目进行实践,查找自己不懂的内容。观看项目对应的视频,再进行项目实践。总结自己学习的难点问题并上传平台。
2.课中阶段
教师:讲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选择一个教学项目进行演示,教师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对操作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完成自己选择的教学项目。学生通过教学项目再次发现哪些知识点理解或操作有困难,并向教师提问。
3.课末阶段
教师:收集学生完成的教学项目,快速浏览学生的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编写课后作业。筛选优秀作品和比较差的作品,各选取一到两个,向学生展示并分别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归纳邮件合并的操作的步骤,主文档、数据源、域的含义及使用。学生:按事先分组选取和推荐本组中优秀和较差的作品或按教师的需求每人都进行提交。在教师点评时与教师进行研讨。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存在问题并向教师提问。
4.课后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难度较高的项目,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回复。批阅学生的习题,解答学生提交的问题。学生:学生实践教学项目、完成课后作业。选取并完成难度高的教学项目,在完成过程中把自己的问题再次提交教师寻求指导。
在MS Office高级应用授课完,通过文献和任课教师的建议和审阅,笔者编写《基于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法MS Office高级应用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对所授课的110名学生发放电子版调查表11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选取满意度部分调查内容,通过数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改革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对翻转课堂结合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较高,认为翻转课堂结合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在上课的形式上更新颖,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
从表2的数据分析得出,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法构建的教学模式运用于MS Office高级应用教学中,有利用于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教学项目及操作要求
表2 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满意度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课堂的研讨,师生关系融洽、增强相互了解,学生遇到问题可随时向教师请教。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思考了、学习了、深度参与了,不再是以前的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只要学生动了,他才会思考、才可参与教学。
分难度的教学项目是为了解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生的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刺激学生向难度高的项目发起冲击,有助于形成梯队式的、渐进式、递增的知识体系形成。
融入翻转课堂理念的项目教学法,解决以前单纯的教学项目演示、讲授、学生自主练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多种教学方法可以进入教学过程,发挥其长处。比如分组,让学生自己评作品、讨论操作难点。比如点评,教师在点评时,教师和学生可互相探讨如何完善作品、作品存在的问题。
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练就自己本领,更多的精力耕耘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大胆尝试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果。
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快乐学习的教育,是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是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笔者将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法融合应用到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教学,通过实践,在课堂宝贵的时间内,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在学生能力培养上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将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解决课程课时少、师生互动不强、学习仅限于课堂、课程项目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单一、过程性考核评价缺失。与传统的灌输式、放羊式的课堂比较,能够更好完成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