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艺术陶瓷的生产规模在中国各个时期都有发展的高峰和特色,形式丰富,蕴含的艺术价值高,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艺术陶瓷生产,有着各自的区域特征,其发展水平和经济价值各不相同。三门峡地区艺术陶瓷主要有仰韶彩陶和澄泥砚两类陶瓷制品,其中仰韶彩陶占有国内文明起源的文化优势;澄泥砚曾为宫廷贡品。两类艺术陶瓷制品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高的特征。
三门峡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区域,是仰韶彩陶、澄泥砚的发源地,并在历史上成为彩陶、澄泥砚的制作区。仰韶文化发现以后,仰韶村开始生产制作仰韶彩陶,因彩陶的实用功能性较弱,缺乏政府引导,其生产停滞不前。2002年,在仰韶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下,渑池县的仰韶彩陶生产开始恢复,最早研发彩陶制作工艺的是渑池县黄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06年开始批量生产。随后,彩陶的生产制作开始企业化。
澄泥砚是指以泥为原料,经过加工煅烧后制成的砚台。灵宝,古称虢州,是澄泥砚的原始生产地。由于其做工精致,唐宋时期成为宫廷贡品。元代之后,虢州澄泥砚工艺没落;明清时期,陕州澄泥砚发展取代了虢州澄泥砚。陕州澄泥砚主要以陕州人马寨村生产制作为主,民间艺人以家庭式作坊式制作。因制作工艺繁复,产量小,伴随社会变迁消费量的缩减,在民国末年逐渐衰落;目前仅陕州人马寨村极少量老艺人保留手艺。20世纪90年代初,三门峡旅游业得以发展,澄泥砚的制作技艺开始得到复苏,最早开发澄泥砚技术的企业是三门峡市虢国文化艺术研究所,1996年开始批量生产。随后,澄泥砚的制作开始形成企业发展。
三门峡地区现有规模较大的民营注册公司6家,分布在三门峡上村、湖滨区、陕州区人马寨村、渑池县南村乡等地,大多以自行发展为主,政府资金投入少,固定资产最多的为三门峡虢国雕塑有限公司,现有资产1382万元,其中主要设备投入在虢国青铜器仿制生产车间,澄泥砚车间无大型设备投入,年产值约900万;固定资产最少的为陕州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传承发展有限公司,经营项目涵盖陕州区人马寨村的民间艺术,主营项目为“玉瑞堂”陕州澄泥砚,固定资产约30万。另外在三门峡渑池县、陕州区存有少量老艺人进行家族作坊式经营。
三门峡地区的企业多以自行发展的中小型陶瓷企业为主。三门峡地区正式注册的艺术陶瓷生产销售厂家数量少,在部分乡村仍留存有家族式生产的老艺人作坊,设计、生产、销售合一。这些粗放、单一的生产和销售难以得到继承,难以实现工业化、规模化。据统计,目前三门峡初具规模的陶瓷企业不过6家(见下表)。
三门峡地区主要艺术陶瓷生产企业规模对比表
1.艺术陶瓷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
澄泥砚的制作过程精细复杂,包含几十道工序。澄泥砚繁盛时期的制作工艺在民国时期工艺失传,现存河南、山西的澄泥砚制作方法是现代澄泥砚研发者经无数改良实验精制而成。早期澄泥砚制作的实用价值高,生产制作在唐代达到顶峰,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笔墨纸砚退出日常应用,成为观赏品,制砚工艺随之逐渐失落,高超传统制砚技艺在掌握或从事澄泥砚制作的工艺大师手中,形成了家族式传承,各自独立的家族式作坊,规模和影响力薄弱,这种方式不利于传统制砚技艺的传承。目前三门峡地区陶瓷企业大多采用工艺技师指导工人制作,掌握高超技艺的工艺师人数少,熟练工人少,制约了生产企业规模化的发展。
2.艺术陶瓷产区品牌薄弱
唐代时期时澄泥砚发展至盛期,虢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2006年9月10日,国家邮政总局举行了“文房四宝”邮票首发式,其中“国家名片”“砚”票,取材于肇庆历史博物馆的两方明清端砚,端砚产地成为“首发式”的举办地,其次山西新绛县、河南新安县都以澄泥砚为名,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举办了“首发式”;2003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洛阳市新安县为“中国澄泥砚之乡”。然而新安县目前的制砚名家李忠献家族制砚技艺的由来,是李家曾祖李廷选学徒于陕县(现三门峡市辖)三门峡人马寨村制砚高手王玉瑞(清末制作局),学成之后回家,由此开始家族传承,传子李虎,后子传孙李天祥,现传到第五代传人李忠献。虽然河南古陕州人马寨制砚世家王氏家族“玉瑞堂”有第八代传承人,现在澄泥砚的品牌却在新绛县、新安县抢注,由此可见三门峡对于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认识和保护不足。
3.企业品牌形象不足
文化积淀使得澄泥砚品牌响亮,发展过程中产地概念深入人心,但品牌形象弱,尚没有形成企业品牌影响力。目前澄泥砚的产地仍有争议,三门峡的陶瓷企业各自独立发展,未能形成区域品牌集群。在三门峡城市人群随机抽样调查中,分别对不同年龄阶层调查,青年(20岁—25岁)、中年(30岁—40岁)、老年(60岁—70岁)三个层次中,是否知道澄泥砚企业或品牌时,大部分人只能粗略地回答出简单范围或回答不出完整名称。目前部分企业已认识到了市场经济下树立品牌的众多利益点,但在现行条件下缺乏正确的品牌营销观念、营销手段与营销意识,未能形成不同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更缺乏先进的、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营销策略和营销管理打入国际市场。
4.设计创新与艺术陶瓷人才储备不足
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继承民传统技法的同时,展示地域文化特征,并使之符合当前时代精神和消费意识,创新产品形态与形式,使传统艺术陶瓷随着时代共同发展,这需要有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创造制作出具有工艺性、时代性的代表作品,并以之带动区域陶瓷经济的发展。
目前三门峡地区澄泥砚继承了传统的多种砚式,如虎头砚、蟾蜍砚、山峰砚等,受传统功能及设计创新不足的制约,使其在高端市场与中端市场的占有率不足,影响了企业发展。其次,三门峡地区企业、作坊的工艺技师中缺少省级的工艺大师,低水平的模仿工人缺少创意设计,行业高新技术人才匮乏。以三门峡虢国雕塑有限公司为例,2017年澄泥砚生产人员共24名,在生产人员中,工艺技师仅6人,并且同时负责纹饰的雕刻、工人的技术指导和成品的烧制,技术人员紧缺。这样的人才状况难以支撑起三门峡地区的陶瓷产业。最后,三门峡地区陶瓷行业没有制定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陶瓷业的高级人才很难吸引过来。
在政府调节作用下,增长艺术陶瓷产业链条,明确分工,培养地区龙头企业集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扶持小微企业及家族式企业进行生产性运作,鼓励陶瓷企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引进和推广使用陶瓷新设备,扩大标准件生产总量,促进三门峡地区传统艺术陶瓷产业产值增长。
三门峡地区传统艺术陶瓷的传统制作工艺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技术传承方式上较为落后,研发仿古工艺技术落后,适应当前新的社会精神物质需求的技术改造与设计创新明显不足。因此,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三门峡地区传统艺术陶瓷企业的重要举措。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在于陶瓷制品的丰富内涵,“名窑”“名家”“名瓷”是最直观的内涵表现,也是陶瓷产品文化艺术品味的价值体现。仰韶彩陶与陕州澄泥砚具备“名瓷”与“名窑”的文化特征,在设计提升方面,可以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在引进同时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产品的文化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生产差异化产品,以精湛的工艺、特色鲜明的产品抢占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是三门峡地区特有的优势,在提升设计水平的同时,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在用地、税收、投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奖励并保护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成果,对陶瓷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法律上的保护。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品,是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措施,也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的重要措施。
利用黄河文化旅游、三门峡虢国文化和国际黄河旅游节的文化优势和活动,扩充三门峡传统艺术陶瓷的现代内涵,实现精品艺术陶瓷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建立精品陶瓷品牌企业调整策略,推动艺术陶瓷文化标志作用,实施品牌扩张,形成地区特色品牌,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促进艺术陶瓷和旅游产业的结合。
三门峡地区的艺术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化途径,必须提升设计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的比值,将艺术陶瓷产业进行精细化分工,原料加工企业、陶瓷艺术设计企业、陶瓷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独立分工,资源共享,提高艺术陶瓷设计生产企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仰韶彩陶和陕州澄泥砚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