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出土玉雕动物研究中的环境气候思考

2018-03-12 07:21张菁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凤鸟动物界玉器

◎张菁华

(虢国博物馆,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境内有周秦函谷关、崤函古道等历史名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周代,这里曾是虢国的封地。大约在西周晚期厉宣之际,虢国自宝鸡东迁而来,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存续时间约100多年。

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黄河大坝发现虢国墓地[1],至今已半个多世纪,期间经历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三万余件。其中尤以出土的玉器夺人瞳目,也常引起学者、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质地精美、制作细腻、种类繁多,最具这个时期在全国的代表性。如按其功能划分,其种类涉及礼玉、佩玉、殓葬用玉三大门类;从年代上看,最早的玉器时代可追溯至红山时期,夏、商时期及前代用玉都有涵盖;从玉器的质地看,除相当一部分为和田玉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新疆玉、岫玉等。此外还出土有玛瑙、绿松石、碧玉、煤精、水晶等。[2]这些出土文物为先秦玉器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在这众多的精品中,有800余件仿生动物玉雕格外引人注目,包括动物种类有40余种。笔者拟借此对这批出土的玉雕动物进行归纳分类,梳理出动物的种类及它们生存的环境条件,结合三门峡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推论西周时期三门峡的环境气候特征。

一、虢国墓地出土玉器中动物造型的种类

自虢国墓地发现以来,共经历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第一次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1959年进行,出版有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三《上村岭虢国墓地》;第二次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保护虢国墓地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版有《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并发表考古简报数篇。笔者依据这些资料把玉器中的动物造型种类统计如下:

(一)《上村岭虢国墓地》记录出土玉石器中的动物造型

1955年—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夏鼐、安志敏先生的带领下,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共考古发掘墓葬234处、车马坑3座和马坑1座,并出土文物9179件,其中玉石器(装饰品)1710件(颗)[1],经统计动物造型有3类12件,包括蚕形玉饰9件,蝉形玉饰2件,龟形玉饰1件。

(二)《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记录出土玉器中的动物造型

1.虢季墓M2001

出土玉器967件(颗),动物造型统计有8类16件。其中,虎形佩1件,鹿形佩1件,牛首形佩2件,马首形佩1件,鸟形佩1件,鸽形佩1件,鳖形佩2件,鱼形佩7件。

2.梁姬墓M2012

出土玉器806件(颗),动物造型统计有8类22件。其中,鸟形佩1件,蚕形佩12件,蚱蜢形佩2件,鹿形佩1件,牛形佩2件,猪形佩1件,鱼形佩2件,蝉形佩1件。

3.太子墓M2011

出土玉器380件(颗),动物造型统计有鸟形佩1件。

4.四座小型墓

出土玉器119件(颗),动物造型统计有2类8件。其中,凤鸟形佩1件,鱼形佩7件。

5.五座被盗墓

出土玉器29件(颗),动物造型统计有3类3件。其中,鹦鹉形佩1件,鸟形佩1件,凤鸟形佩1件。

6.追缴的虢国墓地被盗文物

出土玉器143件(颗),动物造型统计有2类3件。其中,鸟形佩1件,凤鸟形佩2件。

(三)孟姞墓M2006出土玉器中的动物造型

出土玉器129件(颗)[3],动物造型统计有9类19件。其中,鱼形璜、佩5件,虎形佩4件,豹形佩1件,兔形佩1件,卧牛1件,鸟形佩4件,鸽形佩1件,巨冠鹦鹉1件,蚕形佩2件。

(四)丑姜墓M2013出土玉器中的动物造型

出土玉器90件(颗)[4],动物造型统计有2类7件。其中,鱼形玉琀6件,鸟形玉琀1件。

(五)大夫墓M2010出土玉器中的动物造型

出土玉器24件(颗)[5],动物造型统计有3类5件。其中,鹦鹉形佩1件,鱼形琀2件,蚕形琀2件。

(六)虢仲墓M2009出土玉器中的动物造型

出土玉器1049件(颗),动物造型统计有22类150件。有玉龙、玉虎、玉鹰、玉兔、玉鹿、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猴、玉蜘蛛、玉蜻蜓等。其中,虎形佩7件,象形佩1件,鹿形佩10件,兔形佩4件,牛形佩6件,羊形佩1件,鹅形佩1件,鸬鹚形佩1件,鹦鹉形佩6件,鸟形佩19件,燕形佩6件,鸮形佩2件,蜻蜓形佩1件,蝉形佩12件,蛇形佩1件,鼠形佩1件,蚕形佩5件,蜘蛛形佩1件,龟形佩3件,鳖形佩1件,蚱蜢形佩1件,鱼形佩60件。这些仿生玉雕几乎囊括了我国北温带地区所有常见动物品类。[6]

另外,M2008大夫墓出土玉器53件[7](颗),无动物造型,据分析应是该墓被盗掘导致文物流失所致。

二、各种玉雕动物造型所反映出的环境信息与气候特征

一般而言,动物学门类分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虢国墓地出土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有:蚕、蝉、蜘蛛、蜻蜓、蚱蜢等。出土的脊椎动物主要有:水生类,鱼;飞禽类,凤鸟、燕子、天鹅、鹦鹉、鸱鸮、大雁、鸽子等;爬行类,蛇、龟、鳖等;哺乳类,象、虎、鹿、豹、兔、羊、牛、狗、猪、兔、鼠、猴等。 分别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8]Ⅰ、Ⅱ、Ⅲ卷为准依次简述于后。

(一)无脊椎动物

共51件。其中蚕30件,蝉15件,蚱蜢3件,蜘蛛2件,蜻蜓1件。

1.蚕形饰30件

蚕,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原产中国,驯化在室内饲养。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家蚕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由于蚕丝柔软、光滑、强韧、洁白,中国人民很早就用它来制造质地精美的丝绸,并远销国外,由此开辟了有名的“丝绸之路”。

2.蝉形饰15件

蝉,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同翅目,蝉亚目,蝉科。全世界已知蝉类约3000种,中国有100余种。蝉俗名“知了”,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枚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3.蚱蜢形佩3件

蚱蜢,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蝗亚目,蝗总科。触角短,产卵器瓣状,听器位于腹部。蚱蜢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已知有1万余种,中国已知700余种。渐变态。它生活在野外,每日经露洗礼,比较干净、醒目,因此人们比较喜欢,将其刻在玉器上佩戴,象征纯洁、高雅。

4.蜻蜓1件

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蜻蜓目。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均有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因其干净,翅膀又透明,常在空中飞舞,因此人们比较喜爱,将其刻在玉器上佩戴,象征神圣、净洁。

5.蜘蛛2件

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体长5mm—90mm不等。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之间有细的腹柄相连,腹部不分节,有纺器。全世界的蜘蛛已知有35000种,中国记载约1000种。蜘蛛能结网,又能捕食蚊蝇,所以人们喜欢,将其刻在玉器上佩戴,以避蚊蝇,防虫防害(见图1)。

(二)脊椎动物

共192件,可分为4类:水生类动物91件,仅鱼1种;飞禽类动物48件,其中凤鸟2件,鹦鹉9件,鸽子2件,鸟26件,燕6件,鸬鹚1件,天鹅1件,鸮1件;爬行类动物8件,其中龟4件,鳖3件,蛇1件;哺乳类动物45件,其中虎12件,象1件,豹1件,鹿12件,牛10件,马1件,猪1件,兔5件,羊1件,鼠1件。

1.水生类动物

仅鱼1种,共91件,多为体长、侧扁的鲤鱼,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原产于中国东部到朝鲜及日本,化石见于中新世,多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底层和水草丛生处。《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将鲤鱼与婚姻相联系,后世因以“鱼水合欢”祝福美满姻缘。有些地方在举办婚礼时,还有个“鲤鱼洒子”的仪式,即在新娘走出轿子时,男方的人把铜钱往四下抛洒,于是鲤鱼成了祝殖祈育的祥瑞之物。古人用鱼形木板做信封(藏书之函),用于传递书信,因此在古诗文中,鲤鱼又是友情、爱情的象征(见图2)。

图1 玉蜘蛛

图2 玉鱼

2.飞禽类动物

共48件,其中凤鸟2件,鹦鹉9件,鸽子2件,鸟26件,燕6件,鸬鹚1件,天鹅1件,鸮1件。

凤鸟2件。传说帝舜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凤鸟,预示着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按所谓五采鸟,皆凤凰属之鸟。”《山海经·海内西经》云:“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海外西经》云:“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以上所记皆凤鸟(见图3)。

鹦鹉9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鹦形目,鹦鹉科,鹦鹉属。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中国见于云南西南部至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及海南省。主要分布于热带森林中。

鸽子2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鸽属。原鸽,又名野鸽,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中亚地区,中国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西部和中部,栖息在高大建筑物上或山岩峭壁上,常数十只结群活动,飞行速度较快,飞行高度较低。家鸽就是由原鸽驯化的,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利用鸽子有较强的飞翔力和归巢能力等特性,培养出不同品种的信鸽。

燕子6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雀形目,燕科,燕属。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都灰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翅尖长善飞,嘴短弱、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世界有20种,中国有4种,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较常见。

天鹅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雀形目,鸭科,天鹅属。鸭科中个体最大的群类。颈修长,超过体长或与身躯等长;嘴基部高而前端缓平,眼先裸露;尾短而圆,尾羽20枚—24枚;蹼强大,但后趾不具瓣蹼。世界有5种,中国有3种,即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大天鹅和疣鼻天鹅均在中国繁殖、越冬。小天鹅繁殖于欧亚大陆的极北部,迁徙时途经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华北,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越冬。天鹅是一种冬候鸟,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天鹅分布在格陵兰、北欧、亚洲北部,越冬在中欧、中亚及中国。由于天鹅的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在欧亚大陆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见图 4)。

鸱鸮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鸺鹠、猫头鹰等都属于鸱鸮科。也作鸱枭。(见图5)

鸟26件。属动物界,脊椎动物的一类。有羽毛几乎覆盖全身的卵生脊椎动物,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几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大多数能飞。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或其他鸟。大多数鸟是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如猫头鹰)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如信天翁)。

图3 玉凤

图4 玉鹅

3.爬行类动物

共8件,其中龟4件,鳖3件,蛇1件。

龟4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目,龟科。龟,俗称乌龟,泛指龟鳖目的所有成员,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其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龟通常可以在陆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长时间在海中生活的海龟。龟亦是长寿的动物,民间有“龟鹤延年”的传说故事。

鳖3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鳖,俗称甲鱼、水鱼、团鱼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息风,软坚散结的效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见图6)。

图5 玉鸱

图6 玉鳖

蛇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有鳞总目,蛇亚目。体型细长,没有四肢,也绝无前肢带。全世界已知有2500种,中国约有200种。世界性分布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见图7)。

4.哺乳类动物

共45件,其中虎12件,象1件,豹1件,鹿12件,牛10件,马1件,猪1件,兔5件,羊1件,鼠1件。

虎12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属。栖息于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独居。无固定巢穴,但有一定范围的巢域。多在晨昏和夜晚活动,白天隐匿林中、草丛休息。行动谨慎,动作敏捷,听觉、嗅觉较敏锐。善游泳,喜食野猪,也猎捕鹿、麅、麂、麝等有蹄动物,饿时还食蚱蜢和蝼蛄等昆虫。老虎对环境要求很高,各老虎亚种均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虎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在亚洲分布很广,从北方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到南亚的热带丛林及高山峡谷等地,都能见到其优雅威武的身影。

豹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属,又名“金钱豹”。广布于亚洲和非洲各地,在中国几乎各省都有分布,世界有20多亚种,中国有3亚种。体形似虎,但比虎小。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和草原,尤喜茂密的树丛或大森林,无固定巢穴,单独活动。白日伏在树上,或卧在草丛中,或在悬崖的石洞中休息,夜晚出来游荡,动作灵活,善于攀树和跳跃,胆量也大,敢于和虎同栖于一个领域,能攻击体形较大的雄鹿或凶猛的野猪等。主要猎食中小型有蹄类动物,如麂、麝、羊等,也吃小型肉食动物,如狸、鼬等,偶尔捕食鸟和鱼。

鹿12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体型大小不一,一般雄性有一对角,雌性没有,鹿大多生活在森林中,以树芽和树叶为食。鹿角随年龄的增长而长大。鹿分布在美洲及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梅花鹿的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角是鹿科动物中雄鹿的第二性征(个别属无角,如獐属),同时也是雄鹿之间争夺配偶的武器(见图8)。

图7 玉蛇

图8 玉鹿

牛10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牛属。通称野黄牛,体格大小各异,食草性,部分种类为家畜(包含家牛、黄牛、水牛和牦牛)。体型粗壮,部分公牛头部长有一对角。牛还具多种用途:肉和乳可供食用,牛皮可做工业原料及衣料,牛角可做药材及工艺品等,牛还可为农业生产等提供役力。

马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家马和野马的通称。家马约于4500年前在亚洲驯化,品种繁多。

猪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又名山猪,体躯健壮,四肢粗短,头较长,耳小并直立,吻部突出似圆锥体,其顶端为裸露的软骨垫(拱鼻)。分布遍及欧亚大陆、非洲北部,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丛间。不定居,到处游荡。家猪饲养已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代开始在亚洲由野猪驯化,是人们肉食消费用的主要家畜。

兔5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兔形目,兔科,兔种。具管状长耳,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得多的强健后腿。共9属43种,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见于荒漠、荒漠化草原、热带疏林、干草原和森林。善于跳跃,跑得很快,并且机灵可爱,有家养和野生两种。

象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长鼻目,象科。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亚洲象历史上曾广布于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非洲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象栖息于多种生态环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见图9)。

羊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亚科1属。羊又称为绵羊或白羊,是人类饲养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是羊毛的主要来源。原为北半球山地的产物,与山羊有亲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体形较胖,身体丰满,体毛绵密。头短,雄羊有螺旋状的大角,雌羊没有角或仅有细小的角。毛色为白色。主要天敌为豹、狼及猛禽等。

鼠1件。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是大家鼠属和小家鼠属中的一些种类的通称。因这些种类主要栖居在城镇、乡村,与人类关系密切,故名家鼠。大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和非洲的亚热带、热带地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栖息于各种环境之中。在住房、仓库、船车等能隐蔽的地方均可生存下去。夜间活动,以动植物为食(见图10)。

图9 玉象

图10 玉鼠

三、三门峡的环境状况与气候特征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原为主,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总面积 10496 平方千米。 其地跨北纬 33°31′24″至 35°05′48″之间,为季风气候类型,大陆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4.1℃,年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6.7毫米[9],农作物1年2熟到3熟。季节变更不影响大气温度的分布规律,即河川谷地为气温高度值区,中高山地区为低值区。但是,河川谷地秋季气温下降速度比春季增温更为迅速,年平均气温高于中高山地,最高气温39.8℃,绝对温差为58.6℃。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1月最低。动植物的周期性现象,诸如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候鸟迁徙,动物鸣叫、交配以及冬眠和繁殖等,都与气候的季节变化有着内在联系。

由于三门峡周边山脉众多,因而有效地削弱了冬季寒流对本区的侵袭,减少了风沙和沙尘暴天气的危害,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茂密、山川秀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昼夜温差大,光、热、水同期,植被发育良好,是个天然的大氧吧。加之地形的影响,由陕西渭河上游一直到下游各地,山地上矗立着原始森林,平原上覆盖草原植被,为众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成书于春秋战国初的《山海经》记载这一带“其中多马”,“其兽多柞牛、碱羊,其鸟多鸮”。郭璞注曰“饶野马、山羊、山牛也”。这里不仅动物种类繁多,而且还是南北植物群落的交汇带,并有东北、西北等区域的一些植物散生。据《诗经》《山海经》记载,夏至西周时,尚有竹、漆、棕、楠等亚热带树种生长于崤山、中条山。《诗经·唐风·山有枢》云:“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山有漆,隰有栗。”山地和低湿地林木茂盛。据统计,熊耳山、伏牛山区有木本植物347种,维管束植物2100多种,崤山山区有木本植物420多种,药用植物1300余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140余种。

结合上述虢国墓地出土玉器中丰富的动物种类来看,分析当时与现在的环境气候总体上相差不大,但如“大象、凤鸟、鹦鹉、蛇、蜻蜓”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现在已看不到或正在逐步减少。如“象”这种庞然大物,在远古时期或夏商早期应该是与人们和谐共处的,中原地区应该是成群出没,与人们朝夕相处。现在河南省“豫”的称谓便与“象”有关,因此,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可见当时象的丰富;再如“凤鸟”,其实质就是孔雀,现在云南最多,它们喜欢栖息在热带河谷地带,可现在的中原地区已无;又如“鹦鹉”,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随着人类文明足迹的延伸,这些美丽的鸟也同样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锐减,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雕鹦鹉形象现在已很难看到;还有“蛇”,曾是人们崇拜的一种动物,在商周时期是很多部族的崇拜图腾,但现在,当地蛇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蜻蜓”,曾经数量很多,如今在当地的数量也在锐减。种种迹象证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三门峡的环境气候应该是要比现在温暖,更适宜这些热带动物的生存。

竺可桢先生曾运用考古学、物候学和方志学的研究方法,估计当时黄河流域的年均气温比现在要高2℃左右[10]。一月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3℃—5℃,年降雨量也在100mm—200mm[11]。据推算,年平均气温相差1℃,农作物生长周期要相差15天—20天,降雨量也要相差50mm—150mm,在地理位置上相当于南北向上位移250千米,若年平均气温升高2℃,那就意味着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与今长江流域相当。这种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森林郁郁葱葱,湖泊星罗密布,平原上覆盖草原植被,为众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的场所。三门峡古代文明正是凭借这一气候背景,孕育滋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

猜你喜欢
凤鸟动物界玉器
凤鸟的神秘主人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动物界的好爸爸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去动物界盗个梦
从物质到信仰
淡黄柳·怀人
西汉玉器的鉴定
动物界的未解之谜
动物界的『女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