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成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对高中语文教学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新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审美赏析和创新能力、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能力、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能力。就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进行阐述,并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培育路径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无论是对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时的理解能力,还是今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语文知识基础,正是强化个人核心素养,提高語文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核心素养是在2014年被首次提出来的,其主要指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理论,更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项综合能力。核心素养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以高中语文为基础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审美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技能,能通过语言表述来传达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将语言与思维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更好地构建和运用语言能力。同时,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载体,教师要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创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公正、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真实地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从而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敢于主动的与教师亲近,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1]。
2.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其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快乐地进行语文的学习,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通过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自主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活学活用。
3.充分挖掘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传统文化精神,发挥古诗词的情感精神表达作用,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例如:在《逍遥游》中,学生先初步了解庄子及其文风,了解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它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通过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含义,进而树立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合理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学习形式,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改进。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全面
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寻找到最佳的培育路径,帮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亚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9):93-94.
[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5):52-54.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