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曼 陈波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工作职责不清、队伍不稳定、社会认可度低、机制不完善等现状,提出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途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标准;完善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可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134-02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工作职责不清。1953年,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并建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即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半脱产”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双肩挑”制度。此后经过不断发展,各高校基本明确了辅导员工作职责,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信息化高速发展及高校内外环境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越来越模糊,专职辅导员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做本职业工作之外的事情,事务性工作内容不断增多,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变成学校里的“杂工”“保姆”“消防员”等尴尬职位,辅导员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更迷惘,部分辅导员对工作岗位的认知也发生了扭曲,“临时工、跳板”等概念产生,影响工作稳定性、专业性,从而严重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队伍不稳定。笔者在广西几所高职院校调查辅导员在岗的年限时,发现从事辅导员工作岗位超过8年的人数不到八分之一,多数辅导员工作三五年后就调离辅导员岗位,换不了岗位的辅导员无法从工作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无力拓展职业空间和明确目标,时间一长产生“职业倦怠”,更不用说能真正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了。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流动快、岗位任职期短、队伍不稳定。
(三)社会认可度低。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多數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超负荷中工作。同时,在多数人看来,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任何人(不要求学历、职称等)都可以从事的琐碎事务性工作,专业不强、层次不高,出现需要时重视、口头上重视、形式上重视等现象,甚至辅导员的专业性被遗忘,职责范围被无限扩大,地位被放低,严重缺乏认可、缺乏理解和尊重。
(四)机制不完善。鉴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高职院校都制定有辅导员管理制度,包含相应考核机制,但是多数学校在制定制度时,考虑不全面、不科学,或不重视记录和考核部分,导致难以开展全面的量化考核。考核制度成为形式主义,工作评价主观性、随机性,无法建立公平、客观、稳定的评价体系,难以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意义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一项迫切严肃的工作,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而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的必要途径。专业性和职业化是对辅导员所从事工作的认可,该岗位内容不是简单琐碎事务,不是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可以干好的,而是有其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从业标准,从社会到学校到教师到家长到学生,辅导员职业都应该获得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增强辅导员职业的荣誉感,改善辅导员职业的声望,提高其社会认可度。
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设计科学的发展阶梯,进行合理系统的引导,一方面,帮助辅导员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及学生事务管理上,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保证精力投入,高质量地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改善辅导员职业的声望,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使其安心从事本职工作,确保队伍的稳定性,从而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标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给予政策支持与物质保障。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通过顶层设计,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定位,重新梳理其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包括岗位内涵、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权利与义务、工作目标、职业规划等。从设定岗位、明确职责范围、细化分工、优化工作体制等多方面规范辅导员工作,并在学生工作战线全体人员统一思想下实施,实现辅导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管理。
(二)完善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管理功效发挥上的实际问题。要深刻认识到虽然辅导员工作面广、内容丰富,但并不等同于辅导员管理机构可以多重化,从高职院校校级层面上应明确以学生工作处为主导的辅导员统筹管理专门机构,建立规范的辅导员选拔、培训、考评、晋升等全方位的管理。立足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理顺工作程序,加强校级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各项机制体制。
1.选拔机制。建立一批优秀的辅导员队伍,需要从辅导员招聘选拔的源头开始抓,以“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为选拔标准,重新审核、完善选拔流程,强调把好每个招聘节点,为辅导员队伍换血,不断输送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才。同时,选拔过程中,把工作忠诚度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原则上要求能长期或终身奉献于学生工作教育。另外,还要从应聘者的政治面貌、学历、职称、年龄、工作经验、知识结构等多方面考虑,从而实现全方位、多渠道择优选拔机制。在选拔招聘方式方面,在遵循人才招聘规则的基础上,将公开招聘和组织推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招聘效率和效果。
2.培训机制。时代的变革与发展让高职学生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互联网中一些腐朽文化等非主流思想正试图侵占高职学生的思想阵地。而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肩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疏导等重任,仅凭经验与热情不能完成这些专业性强的教育内容,只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辅导员才能正确分析与解决学生群体出现的新问题,科学辅导学生。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使辅导员适应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才能开拓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考评机制。高职院校辅导员考评机制从辅导员工作职责、履行职责情况等反映出来。考评内容设置应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全面、科学、量化性地设置。通过对辅导员的考评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发展,同时以考评促进及规范管理,有效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者,督促不达标者以考评为标准不断努力,以考评促进步。
4.晋升机制。晋升机制为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指明方向,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人事部、教育部已明确规定,辅导员在晋升可以往教师序列和管理序列两条道路上发展。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的规定专门为本校辅导员制定晋升机制,并形成文件。
(三)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可度。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扭转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偏见与忽视。从高职院校校方、广大师生、辅导员自身三方的观念着手转变。
1.高职院校校方(领导层面)。高职院校各领导作为高职院校政策的制定者,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高职院校各领导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辅导员这支队伍。
2.广大师生(同群体层面)。转变广大师生的观念,改变辅导员是“保姆”“杂工”“编外人员”“跑腿工”等的观念,从学校上层制度引导,从工作职责、岗位设计、工资待遇等各方面让广大师大感受到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其他教师拥有一样的“地位”“权限”等。
3.辅导员自身(自我层面)。辅导员自身可通过发掘、培育优秀典型等事件,如高校辅导员通过2008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第五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2014年刘延东副总理接见第五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并高度肯定辅导员工作,教育部在全国优秀老师评选中单列指示表彰高校优秀辅导员,等等,对自己所从事的辅导员岗位树立信心、充满自信,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光荣的事业,坚信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努力强化自我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全身心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因高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抓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不懈抓辅导员专业队伍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标准,改变观念、提高认可度,以及制定科学严格的选拔、培训、考核、晋升机制,多方位、多层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俭欣,石明祥.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4)
[2]李志颖.浅析高职院校如何建设辅导员队伍[J].中小企業管理与科技,2013(3)
[3]严国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4]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5]董洪亮.打造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访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N].人民日报,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