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摘 要: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还不完全成熟,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而每当良好的行为受到肯定和满足时,就会形成良好的心境,温暖学生的内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评价艺术
教师的评价语言和动作并不是毫无章法的,相反,在教师的评价中,拥有着精妙的法则,遵循了这些法则,我们就能比较真实准确地评价孩子的表现,还他们一个快乐的学习心境。
一、新课改背景下低年段语文课堂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孩子课堂回答的评价语言,要多从正面予以引导,以鼓励、表扬、赏识的评价语言为主。这也并不能直接解读为要忽视实际情况,用很多浮夸的溢美之词来过分赞美孩子。对于孩子的课堂答问,教师应该给予客观性的评价,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运用评价语言,指出回答的精妙之处以及改进的空间。评价语言不能一味贬低也不能过分拔高,如果盲目地去贬低或者夸大孩子的回答,孩子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正如特级教师刘军所说:“无论怎样,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不能什么都对,因为学生毕竟是要参加考试的。”
2.针对性原则
当孩子回答出错时,教师要指出错误的点,并且给他们提供自我反省和纠正的机会。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他们改正错误,树立信心,更好地学习。当孩子有精彩回答的时候,教师的评价语言更不能流于表层,而要指出具体精彩在何处,且要诚恳,这样,孩子才能幡然大悟,有助于往更深处发展。
3.延缓性原则
所谓延缓性原则,就是教师对孩子正在讨论和思辨的问题,不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随后才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总而言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对孩子的发言太早地下结论。
二、新时期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新起点
1.以生为本,“让学”“评学”
课堂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评价的根本性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发展目标。孩子的能力准确地来说并不是来自于老师的教,而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在自我感悟中锻炼出来的。我们的评价应该着眼于孩子主体,关注孩子的实践本身,关注他们素质的持久性发展,基于“现在”,落实“未来”。所以,根据低年段孩子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的评价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发展孩子的言语技能,让孩子讲真心话,不迎合老师。对于拥有健康、良好、诚信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第二,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冲破传统的封闭课堂和框架性课本。第三,积极开发、开拓利用课程资源,营造适宜而诗意的学习环境,对于能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表现出色的孩子给予充分的肯定。第四,尊重兒童,对于他们与成人与众不同的表现,凡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见解,都予以尊重。第五,让孩子参与课堂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孩子活跃于课堂。“让学”“评学”,做课堂的小主人。
2.着眼能力,“勤学”“爱学”
小学低年段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期。教师应该不吝啬自己的评价,让孩子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这个时候,我们的评价不应把孩子禁锢在所谓的“标准答案”里,而应该启蒙他们童真的世界,让他们在自己的思考中奔跑,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每一次思维的火花,让幼小的智慧火苗在我们的肯定和赞赏中变成喷射的火山。在小学语文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我们不应忽略孩子技能与方法和价值观的成长和变化,而应该充分利用评价让孩子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在良好的心境中勤于学习、乐于学习。
3.多元化的评价语言,儿童成长的催化剂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有激情和欲望,他们参与的欲望高,富有激情,评价方式的陈旧往往会使得学生习以为常,没有激情和兴趣,从而削弱学习的效果。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和心智特点,为此,我们可以施以星级或者其他类似的标志性评价、波浪式的下划线的评价、加分奖励性评价、红旗标杆性评价、班级主页展示性评价、喜报带回家、介绍发表和物质评价,我想,如果我们能将这些评价方式运用自如,让孩子永远保持一个向上的状态,我们的课堂效率会更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珍视孩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更是师生思维奔跑、个性驰骋的领域。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文而异。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和心智特点,遵循评价原则,找准落脚点,明确细则,进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玉昆.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衍玲.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3]刘小英.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及教育启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