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信
摘 要:通过教学“前后”使学生体验前与后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关键词:位置;顺序;空间观念;相对性;兴趣
一、教材分析
“前后”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领域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领会“前后”的含义,认识“前后”的方位,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要认识到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本学段安排“位置与顺序”的内容,目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关系。
2.培养学生前后的空间观念,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3.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及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結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认识前后。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说教法、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验前后,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节课中,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由于一年级学生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我采用“参与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学习新知,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因而我在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具体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环节:
活动一:“认识我的前后”——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学生课前基本都有前后的位置观念,针对这一学情,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同时,一起说一说前后桌的同学,然后全班同学面向不同的方向,比如面向窗户等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是谁。(课本57页第1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前后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相对性的,随着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活动二:“排队买票”——参与活动,体验前后
我创设情境:笑笑今天要到森林运动会现场做采访报道,到了门口需要买票进场。(课本57页第2题)笑笑排第几,她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又有几个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排队的顺序,理解前后变化的相对性,并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公共场合中要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活动三:“百米赛跑”——在情境中理解前后变化的相对性
“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开始了,瞧,你们都看到什么呢?”(课本主题图上半部)这时候我问同学们: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会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这种句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指导学生明白“前者”是相对“后者”而言的。)
活动四:“坐车”——在情境中扩展应用前后
现在我们来看看笑笑今天早上是怎样去动物园的,(课本57页第3题)从公园站坐车下一站是哪一站?在车上,笑笑问大家:我去动物园还有几站呢?
这里我指导学生明白“站点”和“几站路”的区别。
(设计意图:乘车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要求能应用前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了学有价值的数学。)
接着是一道训练题,是课本57页的第4题。(算一算、摆一摆,把得数小的排在最前面。)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前后”的顺序。)
参考文献:
[1]林建详.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A].全国CBE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
[2]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