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教材有效应用之我见

2018-03-10 02:54张学梅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小学应用

张学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实行,新教材的整理和推广也在同步进行。以小学语文的新版教材为例,其内容就更侧重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培养、实践训练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如果坚持使用传统教学方案,即使教材内容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的氛围也不能得到改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围绕新教材的高效课堂教学措施加以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教材;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教材也在同步普及,相比旧版教材的编排,新教材内容更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对新教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需要对当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创新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的发展需求。

一、更新教学观念,增强课堂效率意识

面对新教材,老师们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材传播的新课程标准教学观点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对教材整体内容加以利用。

第一,由傳统应试教学理念向综合能力培养过渡。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程式化,对于小学生而言过于枯燥严肃,不能在课堂教学当中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加入课外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熟悉自己母语特性的同时,也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第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教材的改革推广,我们的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是固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们重视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示。例如,借助任务型或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小学生活跃的课堂学习特点,让学生参与主导整个课堂学习活动。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转换课堂互动模式,重视学生体验

老师们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在实际的课堂应用实践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课堂应用的实际教学模式。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体验,因此课堂当中应该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第一,摆脱传统“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提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以教材为主,以老师自身为主体的“一言堂”以及“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也非常有限。老师们应该多借助一些分组游戏、师生互动式问答、任务式体验等多种形式结合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更好地锻炼培养学生的课堂集中力,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第二,给学生“渔”,不要只给学生“鱼”。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因此老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向。在课堂当中,应该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去体会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速度,直接告诉学生最终结果。这样既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可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活力

兴趣是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强大原动力,为了保证教材内容能够在有限的课时中被高效实现,调动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第一,培养学生的对比反思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该具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解答以及实践列举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对比反思能力的培养。就像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打开在日常的课堂学习、阅读、作业练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和钻研的大门,得到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质疑精神。除了对比反思这样比较保守的能力之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的活力,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和质疑精神。让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兴趣与教材内容结合,进行发散创新的质疑思考,并指导学生完成整个的解答过程。与学生一起“经历”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借助“兴趣”这一原动力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对学科兴趣的启发培养,以及对学生良好语文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借助新教材调整的契机,一线老师应该更多地去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补充完善自己对教材知识的准备内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高效、更全面的课堂体验,同时也让整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家贵.新教材 新教法 新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对新教材使用的感悟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7(1).

[2]高萍.寓美于教,建设阳光语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新构想[J].考试周刊,2017(53).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新教材小学应用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