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媛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个性培养;分析研究
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对颜色、图片等方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逐渐加深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教师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实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一、个性化培养
在学术界对个性的定义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一般来说,个性主要是从人的心理倾向上来进行的,如心理发展过程、特征以及状态等综合而成的心理结构,同時也是人共性中比较具有特色的部分。第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一些人天生就具备了与其他人不同的特点,而这一特性也就成为个性的基础部分。在不断成长与发展中,人的个性也在逐渐强化。第二,稳定性。在生活中偶然展现出的心理特征是不能简单将其定义为个性的,只有长期出现,且在一般状态下所展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才能被称之为是个性的反应。第三,可塑性。在长期的发展中人的个性并不是不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与教育的影响下发生转变的。因此,也就证明了个性是能够被塑造的[1]。
二、个性化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多元化表现被忽视
就小学美术教育来说,不单单是对专业美术知识进行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个人观等。但是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上的讲述,并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的感受与情感等方面也是不同的,在表达与表现方法等方面上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清楚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特性,避免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满足艺术个性的多元化发展目标[2]。
2.教师的过度干预
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化培养中,教师所占据的主导作用相对较大,却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了主题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想象,但是一些教师却增加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说在个性化培养中,并没有从学生的个体发展上来进行,而是以教师的思想意识为主导,这样就使得美术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化培养的措施
1.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想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角度上出发,以此来实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出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舞台,以此来作为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如组织学生进入到自然界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植物等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身的想象上来画出所认识的植物,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感受与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发挥出想象力,实现创造的目标。
2.培养好学生个性化审美倾向
学生在接触美术知识时,首先要从审美方向上来进行,如色彩与质感等。借助有效的素材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形成整体的感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存在的美并不能够被学生所观察到,这样就难以系统地培养好学生的审美观点。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参与到学生中去,通过指导学生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与欣赏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面对相同审美对象时,还要从学生的不同特点上来进行启发,以此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独特的审美个性[3]。
3.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但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等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美术教育的特点,帮助学生塑造出健康的人格,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健康人格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教师要做好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工作,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审美认识,满足全面的发展需求。学校方面也要注重美术教育,给予一定的资金,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素材,从而发挥出美术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娜.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J].文教资料,2013(8):83-84.
[2]刘金洪.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143-144.
[3]吴婷婷,殷秋梅.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11):9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