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策动”条件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设计探析

2018-03-10 02:54刘丽琼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思想品德

刘丽琼

摘 要:课前策动应是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课堂活动则是课前策动的延伸、拓展和内化。在课前策动条件下,只有善用策动资源,巧设课堂导入;精展策动成果,力促课堂“生本”; 深挖策动内涵,升华课堂“感悟”,才能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前策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

课前策动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一种有目的的谋划,发动学生围绕特定学习内容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社会访谈、多媒体制作等活动来完成有关的课前“作品”,做好充分的课堂资源准备,并通过课内的展示、整合与运用,更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见,课前策动应是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课堂活动则是课前策动的延伸、拓展和内化。教师要将课前策动成果和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使两个课堂一脉相承,有机结合,这才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二者不能割裂。如何在课前策动条件下提高课堂活动设计的实效性呢?笔者以基于课前策动基础上的研讨课例《让我们选择坚强》为例,谈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善用策动资源,巧设课堂导入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生动、新颖、贴近学生、源于学生的素材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所以,要做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教师应善用课前策动资源,搜集贴切的生活资源,为导入服务。

例如,在《让我们选择坚强》课前策动方案中,我设计了“寻找坚强”这一课前活动,其具体要求如下: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和生动的叙述,记录一个发生在家人、亲友或老师、同学身上的真实的“坚强故事”。

①任选以下一种形式作为故事的呈现方式:

a.拍摄一个3分钟内的生活片段或访谈视频,附配音或文字描述(Word格式);

b.制作一个能在2分钟内讲完的故事PPT,图文并茂为佳。

②完成的作品请注明作者姓名、班級,发到老师邮箱。

结果,在收集和整理学生作品时,我发现竟然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看清活动要求:“记录身边家人、亲友或老师、同学身上的真实的‘坚强故事。”交上来的作品讲述的是名人故事,并以贝多芬、霍金、张海迪等居多。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位学生择取了当时热播的娱乐节目《我是歌手》中的盲人歌手萧煌奇的人生经历制成精美的PPT,并还在PPT中插播其竞演歌曲《你是我的眼》。 这些作品虽然不合要求,但可以看得出学生花了时间、费了精力,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如何将这些作品变废为宝,为我所用呢?经过剥茧抽丝式的逐层分析,我发现这些作品其实在传递着一些有效信息:①名人故事以贝多芬、霍金、张海迪居多,说明学生对这些人物是耳熟能详的;②出现萧煌奇的故事,说明学生关注流行动态,尤其对娱乐新闻更是兴趣浓厚。如果将这些作品进行第二次加工,应用于课堂,既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又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尤其是对于我这位借班上课的老师而言),还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而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兴趣转移快,在导入活动形式上要注重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多元感官刺激,采用有趣的活动教学,如体验类的游戏、情景讨论等形式。于是,在课堂导入环节,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猜猜看”。在尽量保持学生原汁原味作品的基础上,我通过截取、缩减、加工,将“贝多芬”“霍金”的故事浓缩成寥寥几行字制成PPT,让学生看故事猜人物;而在处理“萧煌奇”故事时,我则做了个小小的创新,我没有直接展示萧煌奇的故事,而是截取了学生作品中的《我是歌手之:萧煌奇——你是我的眼》最精华的37秒竞演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听音乐猜人物。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事例和最感兴趣的音乐视频,所以当PPT一展示,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部分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视频跟唱起来,课堂气氛顿时由原先的拘谨变得轻松、热烈。这时我因势利导地抛出问题:“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优良品质,你们发现了吗?”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像贝多芬、霍金和萧煌奇一样选择坚强——《让我们选择坚强》。”

二、精展策动成果,力促课堂“生本”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实现“生本”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而课前策动和课堂活动都是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课前的策动是为了课堂的活动,课堂活动是课前策动的延伸、拓展和内化。要将两者有机结合,避免课前策动和课堂活动“两张皮”。对于课前策动,教师应做到“有布置就有收集,有收集就有了解,有了解就有选择,有选择才有展示”。在展示课前策动成果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策动作品进行初步了解,展示哪些,如何展示,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当然,如果教师干预过多,活动就会变成学生按教师既定模式在表演,教师成为活动的操纵者,学生则如木偶般“一切行动听指挥”,活动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因此,在尽量保持策动成果的原汁原味基础上要教会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实现课堂“生本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可采用如下方法:

1.在课堂导入环节之萧煌奇部分,播放《我是歌手之萧煌奇——你是我的眼》音乐视频后,我并没有展示萧煌奇的故事,而是通过“谁能说说萧煌奇的故事?”的提问方式,把机会让给学生,特别“有意识”地留给了那位提供视频的学生。这位学生因为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讲述故事时表达流畅,声音响亮,自信大方,赢得了同学的掌声,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之后的课堂活动中,他都显得特别的活跃,在他的带动下,课堂气氛也变得更轻松、更热烈。

2.在课前策动“寻找坚强”的基础上,我在课堂活动中相应也设计了“寻找坚强”的环节:说说发生在身边家人、亲友或老师、同学身上的真实的“坚强故事”(呈现方式:口述、故事PPT、视频)。为了保证能“物尽其用”,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我课前预先将收集的学生作品粗略浏览,对作品的好差、制作方式等了然于心,对个别作品在尽量保持本色的前提下稍加改进,不做太大变动。同时,将学生所有的上交作品提前拷贝到课室电脑桌面,以便学生课堂展示。由于之前有同学的带动,再加上课前有准备,课堂展示有保证,这个环节中,多数学生表现欲较强,纷纷展示作品,其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当然,在活动时,教师并非撒手不管,只做“旁观者”,而是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课堂进行及时调控,让学生的活动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行进,做到“活而不乱”“回答有序”“长短有度”。例如:当口述形式的故事多了,我就鼓励学生展示PPT或VCR;当列举事例重复较多,我就暗示学生思维要开阔。

3.在《让我们选择坚强》的课例展示中,我根据课前策动反馈情况,精心设计了“小游戏——猜猜看”“寻找坚强——《身边的坚强》”“感悟坚强——我们需要坚强意志”“牵手坚强——制订自勉激励卡”“唱响坚强——《真心英雄》”等系列活动环节,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具有生活气息的情景设置,展现自我价值的策动成果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地实现了思品课堂“生本化”。

三、深挖策动内涵,升华课堂“感悟”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为此,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教材”的教材观,树立“用教材教、用生活教”的新的教材观。课前的策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是追求案例背后更有价值的东西。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策动中,选择合适的现实情境体验平台,通过体验式实践活动,深挖策动内涵,让学生领悟和吸收策动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和原理,产生心灵体验,实现思想醒觉,提高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达到身体力行的目的,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例如:

1.寻找坚强

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和生动的叙述,记录一个发生在家人、亲友或老师、同学身上的真实的“坚强故事”。其策动内涵: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收集身边人物的坚强事例,让学生懂得“意志坚强的表现”,明白成功的取得离不开坚强意志,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反思自己的行为,向这些榜样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中,有个叫罗××的学生就用访谈视频形式完成了“餐饮老总爸爸的故事”。在视频中,罗爸爸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史:因家境贫寒,无奈初一半途辍学;为扛起养家重担,去酒店做厨师;为补贴家用,苦练技艺,别人工作8小时,自己工作12小时甚至更长;为改变命运,省吃俭用,积累资金,独立门面,创办餐饮业,掘得第一桶金;事业刚起步,又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公司严重亏损;面临重创,自己没有灰心丧气,坚持以1年时间进行企业改革,终于走出困境,成為当地餐饮业老大。在视频结束,罗爸爸还感叹道:“正是因为当初的坚持,才有今天成就!”同时他寄语同学:“一个人要达到成功,一定要努力再努力,坚持再坚持!”源于真实生活,源于身边真实人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触动着他们的情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他们看得特别认真,听得特别仔细,还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敬佩之声。这时,老师就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地抛出问题:“①罗爸爸是一个坚强的人吗?②根据你所看到的视频,说说他的坚强表现在哪些方面?③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坚强意志的表现”和“坚强意志的作用”,而且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得到觉醒,心灵得到净化,促进他们在生活中自觉落实“坚强行动”。

2.感悟坚强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麻烦和诱惑,你可能坚强地战胜它,也可能被它们击败,请参考示例简要记录一正一反两件事,说说你现在的感悟,让我们“经一事,长一智”(可从生活、学习、交往、文体活动、偶发事件等方面去考虑)。其策动内涵: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坚强经历,对坚强意志的作用做进一步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对坚强意志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生主动运用坚强意志去抵制诱惑、战胜挫折,从而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3.牵手坚强

根据如下提示和示例,自制一张激励卡,激励自己在生活中选择坚强。温馨提示:①用一张卡纸制作,约1/4思品课本大小,颜色自选;②样式美观,可以适当装饰;③内容至少包括:我的坚强榜样、座右铭、姓名等信息,可以更丰富。其策动内涵:意在通过“践行坚强”这一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这样既有效地发挥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若能善用策动资源,深挖策动内涵,将课前策动和课堂活动完美结合,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教育内容化成自觉行动,给思品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振辉.课前策动 策动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3(15):20-21.

[2]侯梦明.“生活化”,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返璞归真[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3):199.

[3]赵志毅,张丽.学校德育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0(6).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思想品德
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课堂的“生命”在于“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