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成
摘 要: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呢?一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而欲罢不能;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探究兴趣而乐此不疲;三要拓宽教学思路,以课外阅读为途径,增强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兴趣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步走进了课堂教学,并且不断深入人心,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普遍认同。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通过“四动”,即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进而运用获取的知识储备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只有时时刻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使各科知识融入生活,成为学生的最爱。在初中各科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而欲罢不能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问题。在各种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才能思维活跃,才能有一探究竟的欲望。问题或者来源于教材的既定设计,或者来源于教师的蓄意提问,或者来源于学生的心理疑问。就学生的认知发展而言,最优选项当然是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但大多数学生由于思维能力有限,很难提出切合教学实际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点燃他们的思想火苗。如教读传统经典美文《岳阳楼记》时,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同声朗读后,教师提问:“读了本文后,给大家感触最深的是哪句话?”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师继续提问:“作者否定的是哪种人生态度?肯定的是哪种人生态度?”这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显然难了一些,所以只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回答出来,不过没有关系,这恰恰符合问题设计的初衷。在一部分同学的引领下,另一部分同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齐声回答:“否定‘迁客骚人,肯定‘古仁人。”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要否定‘迁客骚人,肯定‘古仁人?”‘古仁人与‘迁人骚客有什么不同?”在这样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探究意识分外浓厚,对课文获得的感触不是浮光掠影的阅读就能达到的。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探究兴趣而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老师用民主的态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尤其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民主的作用更加彰显无遗。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激发,思维活动才能空前活跃,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课堂中,老师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还可以是学生心理认同,足以信赖依靠的朋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摒弃教师的尊严,这不仅有利于消除代沟,还能使学生体验到被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心与爱护的心理快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不能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书本并不代表绝对正确,老师的讲解也不是无懈可击。允许学生独抒己见,即使错了,其动机和意识也应该受到肯定。要打破长期以来老师高高在上、板着一副面孔、喋喋不休讲解,学生在下面小心翼翼,呆若木鸡的那种沉闷课堂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有思考的空间,有动手的时间。如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或收集名言,或畅想未来,或评价社会热点问题,或抒写山川景物,或摭谈人生感悟。可以灵活多样,不一而足。每节课后让一两名学生归纳要点,其他学生补充完善。长此以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趣味,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犹如广阔无垠的海洋,开启了学生思想远航的风帆。只有寓教于乐,学生才能乐此不疲。
三、拓宽教学思路,以课外阅读为途径,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深刻体验
学生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其能取得的成绩与能付出的心血和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初中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总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用时不足,用功不勤,导致各科教学程度不同地陷于“少慢差费”的尴尬困境中而不可自拔。以语文教学为例,无论是提高语文能力,还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显得十分迫切。语文教学水平迟迟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的原因在于我们都把希望寄托在四五十分钟的课堂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这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凡是语文成绩、语文能力出类拔萃的学生,无不是倾心于课外学习的阅读者。在中学阶段,如果没有哪几部作品让学生铭心刻骨,梦绕魂牵,并且没有如饥似渴的阅读习惯与兼容并包的阅读心态,那么学生的现实发展与终身发展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基于此种认识,笔者以为,要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品质,必须突破课堂的局限,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外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科水平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不二法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外阅读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自主阅读,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毋庸置疑。但教师绝不能放任自流,应重视一个“导”字,“导”即“诱导”“疏导”。导得恰当、准确,则可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方面长足进步,判断力、审美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向国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17]PLG4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編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