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芳
摘 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结合教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因素,运动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公德意识、主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关键词:教学;课堂联系生活;激励;唤醒;鼓舞
“课堂中的生活”是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过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结合教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公德意识、主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从而实现“教育教养教学”三原则的目标要求。以下我将结合自身的英语课堂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画面导入,引人入胜
审美情趣是教会学生领会事物的美。而这种情趣又来源于美的创造与渲染。教师不能单纯把英语课堂视为机械操练场,一句“Good afternoon”或“How are you!”就要训练十几分钟,这种忽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的做法,很容易把学生的智力水平“弱智化”,使其缺乏审美追求与艺术情趣。久之,阻碍学生创造性、主动性的发展。而在授课之中适时地进行美感渗透,将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三年级教材中教26个字母时,我做了一个字母王国成员图,用不同颜色的吹塑纸做字母,再分别把每个字母画上眉眼嘴,使字母变得特别有生趣。在复习时便出示这幅成员图,让学生自己讲每个字母的特点,做他们的动作,发出他们的声音——读音。一堂复习课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漂亮的字母、变幻的色彩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也愉悦着他们的身心。又如,在讲三年级教材中A good idea这一课C部分句型时,播放一段钓鱼的录像,让学生感受“I like fishing.”既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义,又让学生体会钓鱼的乐趣,形成向往钓鱼的愿望。那么个别有条件去钓鱼的同学又可以再一次感受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了。真实的情景画面将会激发学生高涨的情绪,以饱满的劲头接受知识。
二、课堂联系生活,由此及彼
知识应用于实践,语言交际亦是如此。在英语教学之中,言语交际能力也是课程的训练重点。所以在课堂上要把握教材,根据内容创造实践情景,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学习的自我空间。朋友之间的问候在平常是一种常见的礼节,在一年级英语教学中有“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这样的问候语。学生操练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Party”,让主人介绍每位宾客,大家再互相介绍问候,借以巩固问候语,区别这两句话的不同用法,还能让学生了解英语中的礼仪常识。语言的丰富与扩展,要通过生活的锤炼才能日臻成熟。在课堂上的语言训练点可能并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而通过由此及彼的联系,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讲“Can I help you?”这段对话时,我在教会学生如何用英语到商店买东西后,又想到如果別人用英语向学生借东西、询问时间或问路,又该怎样去回答呢?于是我又教给学生“Can I use your pencil? Excuse me,Whats the time?...”等句子。然后自己扮作一个老奶奶,向学生询问。并在问答过程中故意要摔倒,让学生帮助。对帮助了“老奶奶”的学生予以表扬及称赞。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帮助别人,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不仅得到了知识,也受到了教育。生活之中,当你在助人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教师再把“Can I help you?”这个句子改成“Can you help me?”后,就可以再一次教给学生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就可以把语言知识传授与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知识成为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载体。教师从中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三、设计竞争游戏,扩大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他们积极参与将推动教与学双边关系的更好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主体意识,不仅要为他们创造宽松而和谐的学习环境,还应为他们设计一些竞争游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游戏教学,深入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如在每课讲完单词后复习巩固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从每组第一个人开始传词,进行接力比赛,传到每组最后一人时,教师评判正误,选出最好的一组予以全员奖励,激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游戏教学可以放在讲课后,也可以设置在授课前。如每天上课前,要组织学生复习单词,这时可以让每一小组选出2名代表到黑板前读写单词。教师要将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写出来,再让学生填写后面的字母,完成单词就可以。对优胜的学生及代表的小组予以表扬,培养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
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吸引学生,就是教师一句“Good”也能让学生感到一种学习上的快乐与成就。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小的课堂空间留有生活教育的天地,则课堂教学将更有生机,使学生在求得“真知”的同时学做“真人”。
参考文献:
[1]刘小明,王荣丽.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云燕,王景.新课程热点问题探究与校本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