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华
图书简介
书名:《追寻近代教育大师》
作者:马建强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叙事、激情灵动的阐述,讲述了严复、蔡元培等14位近代教育大师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背景之下,为振兴民族教育而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砥砺前行,由平凡走向伟大的故事。全书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的一往情深。读着这些文字,你会感受到大师们的智慧和情怀;而追寻他们的足迹,你又会找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冲动与智慧泉源。
如果把教育比成一座高山,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个登山者,没有谁愿意永远盘桓在山脚。登山常常会迷路,除非你不想看到迷人的风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当把辨清道路和明确方向作为习惯,循着前人的足迹,走上名师之路。
近代历史的山头上,一个个教育大师矗立在那里: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亲切感油然而生,难道你没有一种迫切想要走近的冲动?翻开《追寻近代教育大师》这本书,你会看到这里有满天繁星般的鲜活形象,这里有现在听起来依然振聋发聩的金玉良言。中国教育的“道”在哪里?这本书会让你找到答案。
教育之道首先在“时”。近代教育大师们告诉我们,身为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翻开中国近代史,在一页页写满愚昧、写满贫穷、写满落后的书页上,总少不了国人寻求救国之路的脚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都可以救国,但教育才是振兴中华的根本。近代教育大师们立足当时中国教育的现实,审时度势,锐意创新,这才有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才有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才有了陈鹤琴的“活教育”,才有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这是真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教育。
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成果辉煌,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如果你慨叹“生不逢时”,请读一读这本书,大师们的足迹定会助你走向成功。
教育之道离不开“智”。严复留学英国时,学习并吸收了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思想,后来又翻译了《天演论》;李叔同曾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音乐,他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全才,是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追寻近代教育大师,谁不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们兼收并蓄,努力汲取新思想。教育大师们高深的学问,正是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之路的智慧源泉。
智者不只是知识多,他们更是善于分析、善于判断、善于选择正确道路的人。近代教育大师们谁不是看准了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利用自己的才智,踏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他们立足基础教育,脚踏泥土,融进民众,播种理想,改造生活。小事情见证大智慧,“中小学”“基础教育”成为大师们发挥才智、创造辉煌的最佳舞台。今天,如果你抱怨舞台太小,请读一读这本书,你会感到“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师”。
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心中总是充满爱。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曾见一男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行知让他进了办公室,并掏出一块糖果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而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听到这里感动得哭了,流着泪向陶行知认错。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
陶行知的4段话与4块糖果,充分体现了一位教师对学生赤诚的爱,以及高超的爱的艺术。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公正与赏识。
教育的精神说到底就是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位完美的教师。”对于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所以,当我们感叹“地位平凡”的时候,读一读这本书,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净化,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升华。
如果把教育比成一座高山,先行者的足迹就是我们的路标,近代教育大师们则是我们的榜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让我们打开《追寻近代教育大师》这本书,对话大师,亲近大师,走上大师之路吧。
在线试读
1877年,当严复前往英国留学深造时,他已经踏上了一条与本国绝大多数人大相径庭的生活道路。留学前,严复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已经对西学有所掌握,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基本消除了关于西方道德、理智和精神低下的片面观念。而在当时,无论是保守的“清流党人”还是开明的“洋务人士”,头脑里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西方文化低劣而华夏文化高贵正统的观念。由此可见,严复是以自己相当独特的理智对中西方世界进行认识的,这构成了他观察、思索一切问题的坚实基础。他更冷静而深刻地开始关注西方富强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众多内容。
可是,1879年严复留学回国后,由于不是当时的政治强人李鸿章的心腹,他的满腹才智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被重用了,而满朝官员的贪腐堕落、无所用心及自满懒散则加剧了他对政治的失望情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严复的打击更大。在战争失败的刺激下,极具思想家禀赋的严复决心“致力于译述以警世”,以此来振奋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