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松
个人简介
唐红松,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海门市教坛新秀、海门市优秀青年教师。获得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微课大赛二等奖,海门市“弘謇杯”微课大赛特等奖、“弘謇杯”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多项市级、县级课题研究,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
多年之后,如果回眸我个人的专业成长之路,我不后悔最初的选择。因为我热爱语文教学,更热爱我教过的一届届学生。也正是因为我的这份热爱,我才会由一个刚出茅庐的后生小辈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成长离不开专业阅读和教学实践的磨炼,更离不开在科研写作上的沉淀、提升。一直以来的不懈学习与钻研,使得我的语文教学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高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大学毕业后,为了追寻自己的教师梦,我离开家乡来到了江苏海门,开始了从教生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距离,我刚刚走上三尺讲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内心有欣喜,更多的是些许茫然。在最初从教的一两年里,我越发感觉自己在教学上的稚嫩,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教学技能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日复一日的教学又是那样单调,心中的教师梦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远。直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后,我才又重新找回了那份信念和动力。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教的学科,又怎能要求自己的学生喜欢呢?我要做的是首先让自己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从语文学科中去寻找乐趣。读完全书,我不禁对教师这份职业心怀敬畏,倍感从事教师职业意义的重大。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没有什么理由懈怠,无论外面如何风云变幻,不管自己受到怎样的委屈,我都应该保持内心的纯净,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呈现得更好。
还记得2015年年底,李庾南实验学校总校领导来我校召开实验学校工作推进会,我有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庾南老师。李老师年过古稀,却依然精神抖擞,满脸充满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关心。我利用寒假读完了她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一书,系统的教学理论与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李庾南老师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扎根田野”的从教精神令人钦佩。她从教50多年,一直担任班主任,风风雨雨执着坚守于教改30多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反思升华,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书中说道:“反对形式主义的自学;静悄悄的课堂或许更有思维的深度;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出彩的课堂;太顺的教学也许不是真实完美的教学;要充分地让学生展示,不仅展示结果,更要展示过程,展示如何将错误调整为正确,如何由繁琐演化为简约……”李老师的话语充溢着哲思和情致,书中的观点和理念让我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理解有了转变,使我这样一个还正处在探索期的年轻教师豁然开朗。李老师倡导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教”,在议论中推进学习,运用点拨、提示、解惑、释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享受学习。李老师是一种典范,更是一种境界,读书如读人,我从中初窥教育教学的真谛。
学校领导对于新教师,在进校后的最初几年内,会不定期来听课。记得有一次,校长推门听课,我讲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之一,这节课上,我用一半的时间讲解了我对苏轼的了解,而给予学生探讨文本的时间却非常有限。课后,校长委婉地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肯定我学识上的渊博,但在课堂组织和教学方式上还有待提高。我的师傅周颖老师多次听了我的课后也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你是研究生,别人对你的期待自然更高些,如果不能在几年内站稳课堂、有所成就的话,泯然众人,别人会怎么看?”周老师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意识到我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突破。
语文教研组的很多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课也上得各具特色。整个初一,我常去听他们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始终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努力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对教材的解读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以及掌控课堂的技巧,等等。同时,我还会观察课堂中学生们的听课状态以及不同表现。当然听得最多的还是周颖老师的课。周老师的课没有那么多的现代元素,很少使用PPT,简洁的板书就能勾勒出一节课的思路;没有过多的拓展延伸,然而主干清晰、重点突出、扎实有效。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学生听她的课总是被深深地吸引着,在周老师那抑扬顿挫的话语中慢慢融进文本的深处,连我也常常沉浸在她的课堂之中。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的纯粹自然,真实动人,难怪学生喜欢周老师的语文课!听课学习,加之平时有意识研究名家的课堂实录,我逐步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能立足于学情组织教学,逐渐摆脱了单一模式;认识到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本,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思想课;教师要有对文本独到而深入的解读,只有熟悉文本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课堂教学重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课堂思维,要在文本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适时放下教师的话语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我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也更受学生的欢迎。站稳课堂,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是一名年轻教师首先要做的。要想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博采众长自然不可少,但多上公开课则效果最显著。
课堂,是一个最可以值得学习和最能锻炼人的地方。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我逐渐认识到自身更多的不足,这反而让我更加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刻、教学设计的精致、课堂教学的灵活。我的教学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也走得越来越稳健,专业自信越来越强。
有人说,一个只会埋头赶路不会抬头看天的人是走不远的。我想教学亦如此。也许,你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很娴熟,但缺乏理论研究支撑,至多算个教书匠,还不能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虽然这样的目标离我很远,但成为教有专长者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梦想。
于是,我开始订阅专业期刊,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等。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和实践成果,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专业理论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能更好地运用先进理念和优秀课例来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同时,我也注重课堂研究和教学反思,力求站在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探求符合初中学生发展的最佳课堂教学方式。
在广泛阅读和实践反思基础上我开始撰写教学论文。还记得我写的第一篇论文是《巧设教学问题,激活课堂思维——例谈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我投给了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几个月的漫长等待后,我意外收到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寄给我的两本杂志,打开一看,目录中竟有我的文章——《课堂提问哪里来》,只是我原来文章的标题改了。顿时,我内心的欣喜之情无法言说,这大大激发了我对教学研究和科研写作的热情。随后,我的文章《巧问:课堂教学的智性操作》和《例谈基于课堂生成的微教学策略》也陆续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随着研究兴趣和范围的扩大,我论文写作的题材和投稿的范围也变得宽泛,后来我又在《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版》《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文章。同时,为了保持研究的持续性,我开始申报县级、市级课题,通过课题平台对日常教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我首次申报的2015年度海门市微课题“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法的运用研究”已顺利结题。2017年,我主持的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实践研究”也成功开题并展开研究。
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写作,让我懂得了真正的教科研离不开读、教、写三件事情,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我深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只要一路行走,一路探索,一路思考,以“工匠精神”践行着三尺讲台的使命,我们的教育生命会点亮不一样的色彩,我们的教育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我将一如既往、坚定信念、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语文教研这片园地中继续开垦着,并将努力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