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工匠精神

2018-03-10 05:46李旭东
初中生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匠心工匠语文课堂

■李旭东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其特有的人文情怀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企及的。而独有的人文情怀让语文教师独善匠心,让语文课堂博采匠义,让语文教学专攻匠术。语文课堂的匠心、匠义、匠术构成了语文学科独有的工匠精神。怎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具有工匠精神呢?

语文课堂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场。在这样的学习场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在课堂的重要因子之中,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需要学会“养气”,练好内功,提升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堂具有工匠精神的前提。所以,教师的匠心是工匠精神之气,课堂的匠义是工匠精神之道,教学的匠术则是工匠精神之法,如此“气”“道”“法”构成了工匠情怀下的语文课堂。

一、养气——教师独善匠心

有人说,做教师不能做一个教书匠,教书匠的“匠”是没有匠心的匠气。“匠心”与“匠气”一字之差,却能评判出语文课堂的优劣。中国人把死读书的人叫作“两脚书橱”,同样,没有智慧地死教书的人只能是“教书匠”。怎样成为一个具有匠心的教师呢?唯有工匠精神才能让教师具有匠心。

孟子自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师独善匠心也应该养气,应该养怎样的气呢?应养三重气。

第一重气是“德艺双馨”。教师的匠心是什么?首要是师德。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其次是师艺。师艺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当师德与师艺融合于一身时,这就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教师,也就是一位具有匠心的教师。

第二重气是“文化素养”。语文教师要独善其身,拥有匠心,需要在阅读中广涉博览,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在中外文化的美美与共中,积淀文化,具有文学素养;同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文化素养。阅读学习,是语文教师独善匠心的主要路径,因为有了文学素养,才能与经典对话,才能做学生阅读经典的引路人;有了文化素养,才能博古通今,才能引领学生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语文教师要独善匠心,还决定于专业阅读,明了语文教育规律。《庄子·养生主》中写道:“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只有准确把握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才能独善匠心,而这一切均取决于教师的专业阅读。可见,经典文学的阅读、传统文化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养“文化素养”之气的路径。

第三重气是“求实创新”。语文教师要独善匠心,还取决于精益求精的有为态度。语文课堂的有为,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求是创新态度。求是,是遵从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做到“语言为本,文化为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让语文课堂具有创新之态。

下面是笔者在山东省济南市执教统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富贵不能淫》的一个片段:

师板书“大丈夫”。

师:大丈夫应具有哪些品质?

生(齐答):仁、礼、义。

师板书“仁、礼、义”。

师:这三点在课文哪里读到的?

生(齐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师:大家讲的“仁、礼、义”,其实是宋代大儒朱熹在评价“大丈夫”的时候提到的:“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我们知道了大丈夫应该“仁、礼、义”俱全。除了这三点,还有补充吗?(生思考)

生:遵循正道。

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师:这个“志”是什么?

生:“志”是心意志向。

师:(板书“志”)能不能再细致一点?

生:自己想要达到的心意和志向,自己的目标。

师:也就是自己心里有一个标准。如果说“仁、义、礼”是他心目中的道德标准的话,那么这就是永远在内心的、不会改变、不会偏移的。孟子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还谈到了这样的观点——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师:孟子说,我能知道别人所说的准确意思,我也能够培养我的浩然正气。(师板书“气”)那么“浩然正气”是什么?其实就是“仁、礼、义”的一个总和。所以在孟子的思想中除了“仁、礼、义”之外,这个“浩然正气”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种浩然正气在孔子的语录中也有记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从文本出发,在语言的品读、理解、补充、感悟中,不但传承文化,而且立德树人,在求是创新中给予学生价值引领。

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养气,就是要具有工匠情怀。只要具有了工匠情怀,语文教师就能在文化自省中独善匠心。

二、得道——课堂博采匠义

语文课堂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呢?是具有工匠情怀的语文教师悟“义”得“道”。“义”是人们认识到的事物的本质、要义;得道,则是找到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教师采用最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而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体验和感悟,这就是悟文本要义,得语文正道。所以,语文课堂应具有三阶段,方能悟义得道,博采匠义。

第一阶段,教师应有深读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高于学习者,因此语文教师应具有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的这种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能够让课堂教学独具语文魅力,同时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更具多元理解,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让语文课堂具有内容的广度、知识的长度、学习的深度、理解的信度。

笔者在执教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的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时,让学生从诗人所站的角度朗读“远远的街灯明了”一句。“远远的”不仅是距离远,而且可以读出诗人是身处黑暗之中,对光明无限向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主体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能读出诗人郭沫若身处“黑暗的社会”而写下了一首“光明的小诗”。这节课,教学的匠义体现为笔者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在教师的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阅读走向文本的更深处,这种探骊得珠的教学之道正是博采匠义的工匠情怀。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应有创新之处。虽然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但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博采众长,模仿、剪裁、嫁接、移植、改造、创造,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之道。

笔者在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中执教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的写作“学习描写景物”一课时,合理地借鉴了山东师大博导潘庆玉教授执教的“大美兰亭”一课中的学生活动设计,将“曲水流觞”活动环节安排在了我对景物的“赋形”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活动更加充分,学习氛围更加浓烈,学生的展示更加积极。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移植之道。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应指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博采匠义,不是单一的教学设计的得法,还应具有对语文课程的准确理解和把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准确回答语文是什么,我为什么教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每一堂课都能紧扣课程标准,这是得道的最高境界,也是博采匠义的核心所在。

笔者在执教统编教材八(上)第四单元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一文时,让学生品咂其“疏朗清淡”的语言风格,并在品咂中读出意味,品出意韵。在指导阅读此句时,首先自读,“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再读,“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标点由逗号换成顿号后,停顿变了,意味变了,感悟变了。学生在品咂语言中,读到了汪曾祺散文在表现牛肝菌好吃时,除了用色香味,还有触感和材质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运。色如牛肝,香,味鲜,而“滑”是口感,“嫩”为材质之好,有视觉的美感。标点的独到更如美食家在品尝着,“滑,嫩,鲜,香,很好吃。”语言运用形式和语气停顿节奏,疏朗清淡。如此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徜徉,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博采匠义。

得道是语文教学具有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三个阶段分别指向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学设计的创新、课堂体现的语文课程价值。只有博采匠义,语文课堂才能得道,独守语文正道。

三、融法——教学专攻匠术

匠术,是工匠精神观照下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主张。一个有工匠情怀的教师,其不仅能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其独有的教学艺术,更能在教育教学中提炼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多年,将语文课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学方法得当;第二层次是具有教学艺术;第三层次是独具教学风格。三个层次中,第三层次是我的理想课堂,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课堂。

第一层次课堂,要求语文教师学会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选用适合作品形式的教学形态,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有些老师在教学鲁迅小说《故乡》时,会采用文体教学法,从小说的要素入手,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文体教学法来教小说,便于学生掌握小说学习的基本规律,学习了“这一篇”,就掌握了“这一类”,这是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的语文课堂。

而笔者在教学《故乡》时,为了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希望”深度研读,在文体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对小说文本的整体阅读与“通章而论之”的文学阅读方法,将文本“上下相承”,贯通阅读,引导学生深度研读文本,挖掘小说中“希望”的文学形象与文学意蕴。学生在阅读中读到故乡的“希望”,闰土的“希望”,以及无处不在的“希望”,以此总结出小说对“希望”这一主旨的表达在每一细微处均妙笔生花。这样的小说教学没有停留于语言的表层,而是深入到文本思维深层,透过语言走向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这就是第二层次的语文课堂,是“语言为本,文化为真;以生为本,以文化人”的课堂,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语文课堂。

理想的课堂一定是术有专攻的课堂,是具有匠术的课堂。笔者在教学《十五从军征》一诗时,和学生一同边读边思边补充有关背景资料,把一首诗读成了一组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为何戍卒历经战乱这么久还想着回家呢?这就探寻到了戍卒的灵魂深处——家国情怀。家,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层的单位,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与灵魂皈依。而一旦失去了家,戍卒几十年的坚守,几十年拼死戍守边关,瞬间就没有了价值。这既是对戍卒的慷慨颂歌,其实更是戍卒的慷慨悲歌,颂扬戍卒保家卫国的精神,瞬间就变成了悲惨控诉与无情的批判。《十五从军征》中眼前的家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满院萧条,一派凄凉,没有家人的家又谈何为家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如此凄惨的晚境,表象为抒写愁怀,实质是对时局的控诉,对现实的讽刺,这也奠定了全诗针砭现实的感情基调,可以读到其批判倾向。

这样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古典诗词的研究素养。只有术有专攻的语文教师才能上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课。这就是我首倡的“本真语文”教学主张——语言为本,文化为真。

如此三层境界的课堂需要语文教师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主张为一体,真正做到教学专攻匠术。

教师的匠心是工匠精神之气,课堂的匠义是工匠精神之道,教学的匠术则是工匠精神之法,如此“气”“道”“法”构成了工匠情怀下的语文课堂。匠心、匠义、匠术是教师、课堂与教学的融会贯通。养气能培养语文教师具有工匠情怀,得道能引导课堂具有工匠艺术,融法能提升教学具有工匠精神。

推荐书目

书名:匠人精神

作者:秋山利辉

译者:陈晓丽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秋山木工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厂家,秋山木工的订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由于重视人才品格的独特工匠培养制度,秋山木工在业界及海内外受到瞩目。“三十条”匠人须知传达真正的“匠人精神”——所谓“执着”,就是对事情“不放弃”;所谓“不放弃”,也是一种“思想的深度”,从而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每个人的一流精神。

猜你喜欢
匠心工匠语文课堂
姚建萍:始于初心,臻于匠心,成于决心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工匠神形
致敬匠心
老艺人的匠心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