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劬颉
许多年后,我们开始回望,那些曾经使自己变成现在的自己的因子、节点。当它们一一在我们面前铺衍开来时,我们不能不承认自己一直存在于一个充满玄幻而绮丽的四维空间,那些穿越时间之轴中无数的场景慢慢地放大出来,成为今生今世成长的证据,那些在一瞬间做出的选择、决断终究成为现在已知而那时却无法知晓的未来。
这也就给我们带来了回望的两个视角:一是当年懵懂无知的“我”如何一步一步地穿越教育密林,在艰难困顿中坚守、甄别、遴选、抉择,一步一步地成为现在的自己;二是现在的我不断回顾当年的我是如何进行这种穿越的,并在这个回顾中,以我处于现场之中、现场之后,尤其是以现在的我的眼光来评价、彰显和表达这个穿越。
一、智慧教育:“爱智慧”的哲学发轫
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后来,我总结为:做一个孩子喜欢的人,令孩子喜欢你,从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领略到语文的学科之美,从而喜欢你与他一起营造的教育生活。这是我的教学追求。
学生第一!
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只是他的学养有多高,教学技术有多强,更多的是他是一个学生喜欢、受学生爱戴和学生喜欢听其指挥的老师,也是一个学生喜欢跟他“拾答”的老师,更是一个学生喜欢围着他转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此言得之。我提出学生在跟随我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四个一”(一个好分数、一张嘴、一支笔、一套自己的话语系统)的这个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几皆源于此。
我爱好哲学,而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规定。教育首先要有爱,这份爱要真诚。没有真诚,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育仅仅有爱,还不够,更需要智慧。这份智慧,首先表现为学生人生识见的提升、人生境遇的选择和决断的勇气和能力及一种有境界、有追求、有价值的生存哲学。我认为,智慧是对人生的识见和判断,是一种对世界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一下子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智慧,是因为他可以一下子把握问题的根本、实质,也就是看问题看得很准。所以,要想在现在社会中生存和生活,必须要提升人的智慧。没有现代的智慧,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
智慧教育还追求教育的智慧,即富有智慧地教会学生提升智慧。在我的思维视野中,智慧可以看作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方式,是对这种人生态度和具体行为方式的选择。如果每个人在这样的理念和方式中生存,那么他的生活就是充满智慧的。所以,从词源意义上看,智慧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形容词,还可以理解为动词。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时代,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什么角度来看待,选择什么方式来对待。
简言之,智慧教育就是智慧地提升学生的智慧。所以,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教育必须重视人的存在,面向人的存在。学习,必须要乐学;乐学,必须要想学;想學,必须使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
我是从作文的问题开始研究智慧教育的。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写作文之难,在于三点:一是不知道写什么,写出来的文章跟大家的差不多;二是写着写着就没有话说了;三是自己感觉写得好的却不被教师叫好,感觉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好作文。基于这样的理解,1998年年底,我写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共同认识是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前提》的万字长文,被评为江苏省写作协会青少年写作分会论文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且被裴显生、凌焕新教授赏识,安排我作为大会发言。这开始了我的“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的智慧作文的探索与实践。从1998年开始,我提出了三个概念:智慧作文、智慧阅读、智慧教育。智慧作文,即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智慧阅读,即智慧地读出自己的智慧;智慧教育,即智慧地提升学生的智慧。
长期植根于教学一线,先贤前辈的智慧启迪,语文教育的宝贵财富,注入我的教育实践,特别是与孩子一起尝试、一起试验,使我越发坚信:教育智慧植根于学生的现实成长和人生成长,要在现实成长的基础上指向学生的人生成长。这就决定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研究既要有现实主义,又要有理想主义。没有理想的现实策略是匍匐在大地上的,而没有现实的理想终究只会在浮空中飞翔;任何一种飞翔都会着陆,会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而合理的平衡点。
二、智慧课程:以文化人的智慧实现
我的教育追求是:提高生活识见,改变生命质量,提升人生智慧。
那如何实现我的教育追求呢?这不能以简单的智慧教育笼统而概括之,而是要通过具体而微的教学架构、课程设置、评价手段来实现。而语文教育必须超越课堂,必须指向生活、回归生活。这是因为语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高中语文教育必须基于高中教育这一特点。高中教育既是义务教育的延伸和提高,又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和准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兴趣和选择,为自己的人生定向和定位,更是对其职业选择、人生发展的准备。高中语文教育必须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教育的特点,教学之“效”必须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效能和效益。在课程视野下观照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思考到这一特点,就要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向现代语文教学的四个“教学转位”: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关注思维表达,而非有效教学;关注学习生活,而非课堂生活。
四个“教学转位”是观念的改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教学行为的转变,目的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洪宗礼先生说:“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先教好。”由教向学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退出,而是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学习就是认地图,建立起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观和“一个目标三条主线”的教学建模:以“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为目标,以语文活动为明线,以问题教学为中线,以思维建模为暗线。二是实现“由课向程”的转变。什么是课程?我对此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教师即课程”,跟随一个教师所接受到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构成学生的教育生活,跟随一个教师,学生经历了“一个教师的课程”。二是“学生即课程”,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不一样的,他建构了自己的“一个人的课程”。三是“学校即课程”:学生为什么到这个学校而不是那个学校来,在学校究竟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规划、实施上有怎样的探索,他就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提升。学校生活发生了变化,学生经历的课程就会发生变化。四是“课程即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总和。endprint
语文教学必须超越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超越语言,以语言入手,但必须超越语言,用文学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文化教育。什么叫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最终目的是要“立人”,使人站立起来。
三、智慧课堂:凸显言说的智慧表达
课堂尽管不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师生直面最多的、开展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平台。
1.想问:叩开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国学生要么不问,要么什么都问。不好问、不善问、不会问,是中国学生的不争事实。在重新审视中国教育的宏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对一些概念做出新的阐释和理解;尽管有些概念纷争显得实在无聊且无趣。我的理解是,能让学生去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学生去做,只有学生做了,尝试了,实践了,才会有所得。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阀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重要。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要提高学习兴趣——“乐学”。这需要三点: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充满探险和发现;学习的结果是快乐的,为后续学习和持续学习提供动力。学生有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习才不会是一种负担。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牢牢记住“想问”二字!
想问,是我想要问,先想后问;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这既有不懂不会的,又有尝试解决而不得的,更有自己设计的最有价值的问题。
2.表达:能说会写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要学语文?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这个困惑限制了我们如何“教语文”。突破口在哪里?我的探索是:“表达”。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第一句话是,不管是口头表达重于书面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重于口头表达,最重要的是两者背后的“思维表达”,你想什么,决定了你说什么、写什么;你怎么想,决定了你怎么说和怎么写。第二话是,怎么培养表达?围绕一个问题、话题或概念,你要能流畅地、有层次地、有自己想法地表达3分钟,表达30分钟,说成3小时,更重要的是要能把30分钟的话压缩成3分钟完成。第三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最关键的是要你的听众、读者能够愿意听、乐意听,听了还想听。
所以,思考和表达必须要坚持,而且要以“思”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只有坚持这五个字,才能真正把握语文教学规律。学习,总要有一点想法的。首先要有“想”的动机,然后才有“想法”,才会有“新想法”。至于“会想”不“会想”,“想”多了自然就“会想”了;至于“想法”好不好,“想”多了自然会知道“想法”好还是不好。教师关键是要让学生多“想”一点。
3.建模:高效学习的思维模型
怎么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怎么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回答?我尝试用“思维建模”的方式来建立学生思维的常规模型——“四三二一问题思考模型”:对一个问题进行四个思维度向、三种思考方式、两个价值判断,做出一个表达提纲。
那如何提出问题呢?一是自己不懂的,二是自己尝试解决仍然不会的,三是最有价值、最有创意的。如何思考问题?我提供了四个思维度向:时间度向,这是一种发展性思维,追问在时间之河中的“之前呢”“后来呢”,标杆记忆:“后来呢”;空间度向,这是一种比较性思维,联想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等情况,与之比较,标杆记忆:“他们呢”;心理度向,这是一种深刻性思维,追问此事是不是我想的(意愿),是不是我会的(方式),是不是我能的(资格),标杆记忆:“怎想呢”;文化度向,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对命题的一种逆向式批判思考,标杆记忆:“怎行呢”
那如何思考问题呢?我建立了思考问题的三种方式:一是常规思维,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列观点”“摆事实”“做分析”等常规思路思考;二是“超常规思维”,遵循“集中”原则,将思维聚于一人、一事、一物、一瞬,在思维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做出“超常规”思考,往往很容易出新想法、新思维、新表达;三是“反常规思维”,是对命题的逆向思考:这一定就好吗?思维往往在凝滞处、顿塞处,一下子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给人一片新天地。在选择一个方向采取某一方式思考之后的问题,还需要做两个判断:一是价值判断(正误、好坏、高低、优劣、上下、赞否);二是文体判断(问题、需要、先进、条件),最终形成一个提纲。
当然,语文建模绝不仅仅只限于此。在智慧作文中,我帮助学生建立起了“集中匀称有趣”的智慧作文模型、w型叙事波澜模型等,对如何学习语文的“前课课堂后课”也建立起语文的学习模型。建立学生学习语文的将语文的读和写、听和说紧密结合在“思”之中心,可以让写作像说话一样简单,学习投入少而收益多。
4.活动:师生互动的智慧呈现
我曾在《生动·生活-生命》一文中说:只有学生“动”起来,才会有“人的生机”;只有课堂“活”起来,才会有“课堂生活”;只有教学“活动”了,才会有“教学生命”。智慧课堂是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的,简言之,要“活”,要“动”,要“活动”。
课堂要“活”,因为组成课程的“人”是“活”的。引“活水”,素材要新;要“灵活”,方式要变;实“活现”,越学越聪明,而不是越学越僵硬。要实现“活”,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动嘴说话,动手写作,动脑思考,动身合作……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实现我们所要追求的一切教育价值。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这需要教师创设各种语文学习活动。从我的实践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常规语文学习活动,如“經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课前五分钟演讲——演绎精彩的自己”等每节课前活动,也有“戏剧节”“吟唱”“诗歌朗诵”等学期或学年活动;二是指向问题研讨的超常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在文本学习时针对文本提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甄别和遴选,最终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设计决定课堂讨论的热度、深度、广度和程度;三是“无主题讨论”语文学习活动,就当下的一个热点或难点社会问题、一个审题立意较深的作文题目,采取无主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智慧课堂注重常规结论的生成,更注重创新思想的生成,一切为了创意,让自己变得有思想。“关注每一个,成功每一个”,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想之境,我虽做不到,但必须要把自己的眼光尽最大可能地扫射到每个学生身上。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智慧,教育的过程在于唤醒智慧,教育的目的在于智慧运用,教师需要的是用智慧点燃智慧,用智慧提升智慧。美国诗人罗伯特·李·弗洛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说:“金黄色林中有两条路各奔一方/可惜,我是一个人独自旅行/不能两条都走,我站在岔口上/向其中一条,长时间凝神眺望/直到它弯进灌木丛失去踪影。”我想说的是:不,我们都不是一个人,而我们也正在路上。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