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林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管理而言具有重要价值,这些价值既体现为理念层面的人才至上、和谐共生、以人为本;又表现为伦理层面的重义轻利、义利统一,诚信至上、言行一致,自强不息、敬业奋斗;同时,宽严并济、赏罚分明、知己知彼等理念还为具体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必要指导,助其提升管理成效、达成管理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管理 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数千年文明,沉淀和积累了无比厚重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些思想文化资源包括数千年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所积累的丰富管理经验,可资现代管理者借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古代智慧既有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更有关于社会管理和治理的经验,对于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管理理念启示:人才至上、和谐共生、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方面的许多理念,即便到现在也没有过时,如人才至上、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等代表性理念,可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重要启迪。
人才至上理念。识人与用人是做好管理的核心任务。中国传统社会把对人才的重视放到极高的地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成就伟业者,无不是尽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者。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未必是能力最强者,却是善于识人用人者。在《三国演义》一书中,魏、蜀、吴三国的竞争,体现出了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的道理。刘备在谋略上不及孔明,不及关、张,但关、张、孔明俱能为之所用,终得与魏吴鼎足而三。现代管理的内涵和意蕴十分丰富,但不论什么样的管理,人才都应当是核心,是一切事业兴旺的重要因素。现代管理应该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把识人用人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和谐共生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和”的理念,将和谐视为一种理想的状态。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人和”为上的传统智慧,对现代管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管理中,对于纷繁芜杂的管理环境、形形色色的管理对象、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这种传统的和谐理念对于建立一种有序、畅通、和谐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现代管理中,管理者也要高度重视团体的协调配合,营造和谐氛围,这不仅是指身心的和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和谐,还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在这种和谐关系中,无论是管理过程中的个体还是团体,都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
以人为本理念。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之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某一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管理对象个人合理需求的满足。只有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利益诉求,才能使管理对象自觉自愿地接受管理。很多人毕生不断努力奋斗,不单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为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国家一方面要重视物质的激励和个人的物质需求,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管理者应正确看待实现理想与物质需求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精神激励,古代对于立大功者,除了物质奖励,往往还给予其一定的荣誉。现代管理者也应该有这种以人为本、以被管理者为本的理念,如果一切只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结果可能南辕北辙。
管理伦理启示:重义轻利、义利统一,诚信至上、言行一致,自强不息、敬业奋斗
有德者行必远。管理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和准则,就是管理伦理,任何管理都需辅之以一定的道德理念或道德准则。伦理具有自觉、自愿、自律的特点,可以使被管理者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而不必依赖于外力的强制管理,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渗透于现代管理中,使被管理者“中心悦而诚服”,对于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重义轻利、义利统一的伦理精神。“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与价值,一直以来为古人所推崇。他们尊崇高尚人格,节制个人私利,主张运用道德手段协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但重义轻利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讲个人功利,中国传统文化亦承认人有追求财富和幸福的天性。作为“重义轻利”论的重要补充,“义利统一”也占有重要地位。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当把义放在首位。现代管理中,除了利益之外,义的道德感召力量,也能使管理更加高效和人性化。
诚信至上、言行一致的道德观念。无论是个人的为人处世,还是社会层面的国家治理,诚信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自先秦时代起,便有“民无信不立”的观念,认为诚信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之一,也是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汉代董仲舒更是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在现代管理中,也应该倡导诚信,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更好地建立信任关系,达成共识。
自强不息、敬业奋斗的职业道德。自强和奋进的精神,数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取得一项又一项光辉成就。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人们不懈奋斗,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事业。在现代管理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通过激发这种自强不息、敬业奋斗的职业精神,都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对于改善团体的精神面貌也有重要意义。
管理实践启示:宽严并济、赏罚分明、知己知彼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管理思想为具体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些必要指导,有助于完善现代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成效、达成管理目标。
宽严并济。在社会治理层面,儒家倡导施行仁治,以仁爱之心进行治理或实施管理。管理者以仁爱之心对待被管理者,做到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将会更加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法”的理念,对现代管理亦颇具启迪意义。任何管理都需要建立一整套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将各方面的活动纳入到统一、规范的体系中,从而更加有效地达成管理目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赏罚分明。韩非曾说:“奖一劝百,罚一惩众。”(《中说·立命》)司马光也曾说:“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中国古代一直比较重视奖励与惩戒兼用,通过建立官员考绩制度,对表现优异的官员进行奖赏,对不称职的官员予以惩戒。这种奖励与惩戒兼用的原则,是一种宝贵的管理实践经验,可以在现代管理中予以运用,提升管理的成效。
知己知彼。对于管理者而言,决策无疑是一项关键的工作。管理者如何科学决策、选择最佳方案、达成最佳目标,全面搜集和掌握信息至关重要。《孙子·谋攻篇》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每次战斗前,必深入了解对方的兵力部署、将领特点、战场地势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而留下了多谋善断的美名。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学习这种策略,广泛收集和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决断,更好地达成管理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是当代管理者的宝贵资源,对于任何一名从事现代管理的人而言,从这些智慧中汲取营养,毫无疑问都是提升其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有效的手段。
(作者为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24日。
②艾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期。
③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觉的省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责编/王妍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