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为我们构建了什么样的全景式蓝图

2018-03-08 20:49宇文利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总书记文明习近平

宇文利

【摘要】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思考和实践部署。他在推进地方建设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提出的许多睿智思想和有益见解,构成了其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他从哲学思维看待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认识与行为实践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剖析了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重点解析了人与自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素,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首先解决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问题。他在主政浙江期间就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的精辟见解。他指出:“像所有的认知过程一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他把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过程分为由小及大、由不自觉到自觉的三个阶段,准确地把握了制约人们改造自然、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激励因素及其发展阶段。在谈到建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时,他又分析了人们认识在实践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先重金山银山,不考虑环境承载力的第一阶段、两者并重的第二阶段以及二者统一发展的第三阶段,体现了科学的认识论过程和认识论原则。

节约资源和发展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核心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提出了节约资源的认识论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法。他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从唯物主义矛盾观的角度出发,他指出:“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结合中国古人所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中的矛盾要素和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走一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他针对一些人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的现状,警告性地指出:“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为什么说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认为:“要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关键是要认识和处理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辩证关系。……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个阵痛期。”从这一系列论断中我们不难看出,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中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既有对过去道路的反思,也有对未来建设模式的展望。这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基础与宽广的社会历史和时空视野。可以說,这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质,也是他领导开启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哲学方法论根基和社会历史观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观的角度定义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任务。他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体系中,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在致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提出了对生态文明新时代和美丽中国梦想的构思,强调“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鉴于生态环境保护性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他特别地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针对现实社会中某些领导干部只重视经济显绩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他又强调,“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

鉴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紧迫性,特别是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可见,生态环境的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极端紧迫的时代性命题,而生态文明新时代命题的提出,则无疑勾画了一幅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伴随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建好美丽中国和美好家园随即也揭开了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号召建设生态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并把生态文化理念巧妙地转变成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特别是经济建设的现实理论。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待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问题,既强调矛盾和统一,又关注过程和结果。他很形象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座山”问题,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他强调:“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在浙江主持工作之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文化的命题,视之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实现思想观念变革的前提。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违法排污、违规建筑、乱砍乱伐、乱掘乱挖、乱捕滥杀等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因此,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为此,他在浙江提出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号召治理社会生态病,提倡保护西湖生态文化,主张利用传承并发扬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名胜和生态文明景点的文化内涵,号召在城市的开发和建设中要努力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可以认为,生态文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念和核心灵魂。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文化给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文化给人提供精神的营养,文化教人正确地对待自身和外部世界。作为一种发展目标,生态文明蕴含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愿景和发展期许,但这种愿景和期许的实现,还有赖于从一种可以扎根和落地的生态文化做起。可以认为,从生态文化角度审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正是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命题。当然,生态文化建设是长期的,往往体现为一种反映社会人文状况的“柔性建设”,不易见成效也难于快出成绩。但毫无疑问,只有生态文化这个根本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获得长期稳固的基础和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提出生态经济发展思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议题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科学发展的思想,提出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双赢。他强调:“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落实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并不等于不发展,不等于停步不前。在他看来,关键是要在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他强调,“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他指出,“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在发展思路上,他提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是节约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沿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条建设生态经济的思路: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他指出:“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高效生态农业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无疑是其生态文明思想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具体体现。二是用循环经济支撑新型工业化之路。他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也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出于对资源有限性与发展需求性、环境承载量与群众生活质量之间矛盾的现实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努力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上出实招、硬招和高招,从观念转变、政策引导、实践机制、保障体系和操作步骤上推进,“形成企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典型示范中引导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三是因地制宜地提出要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旅游精品,突出“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称旅游经济为“无烟经济”,视之为生态经济的主要内容。他指出:“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因此,要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把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好,更要保护好,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道路。

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是集中而突出的,他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也是系统而全面的。正是由于他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思考基础和实践基础,在他的领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生态文明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才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不仅使过去一度出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局面恶化的危机得到了遏制,而且开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和新时代。显而易见,这一切状况的出现,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协调、统筹发展的思想和战略部署分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思考和战略部署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才逐步树立并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好地坚持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國策,在生态观念、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逐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也正逐步变为现实。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③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

责编/高骊

猜你喜欢
总书记文明习近平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对不文明说“不”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文明歌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