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萍
摘要:以归类的理念去研究教材、设计课堂,能提高文本利用的角度、范围和价值。聚集整合小学语文的写景类课文,进行“横向类读”发现:自然风景类“虚实结合”较普遍,祖国风光类“结构有序”较明显,世界风情类“选景抒情”较鲜明。通过“纵向比读”发觉,虽是同主题写景文章,随着年级递增,呈现以下变化:训练难度螺旋上升,言语方法多样融合,情感表达委婉变化。在“纵横联读”后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有以下规律:大结构处观,小细节处赏,微拓展处品。
关键词:纵横联读 ;写景类文章 ;文体特征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1B-0054-04
写景类文章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或呈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展现各地特色的风情、描摹大自然的景物;或带领学生游览参观、寻踪探秘;或借景抒情……这类文章,以其“诗意盎然的语言,特点鲜明的景象,自然率真的情感”拓宽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言语能力,陶冶了彼此的人格情操。据统计,人教版全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类的课文近52篇。以“归类”的观念整体地去关注这些文本,会发现许多美丽的秘密隐藏其中。
一、“横向类读”中取景
以归类的意识读写景类文章,会发现大概分为三大类:描绘自然之景,介绍名胜风光,展现世界风情。三大类文章的背后各有鲜明、独特的写作特色。
1.“虚实结合”——描绘自然风景
小学课文中描绘自然风景的文章,有的以季节特色显现自然,比如一上的《秋天》《四季》,三上的《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四季中的景物展现自然的多彩。有的以景物特点凸显自然,比如《燕子》《荷花》等课文,紧紧抓住大自然中富有特色的一草一木一泉,体现自然的灵气、自然的丰富。但是无论哪一类自然风景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虚实结合”中展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虚实结合”,即“看到的美+想象的美”。 如:《火烧云》《五彩池》中大量的颜色词,实实在在地展示了火烧云和五彩池水的色彩美,大篇的想象句段真真切切地展现作者丰富想象下的火烧云和五彩池的形状美;《观潮》《迷人的张家界 》也是在“虚实结合”中描绘景色特点,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迷人。当我们这样集聚、整合写景类的课文后再去研读,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也更方便以“类”的形态去深度教学。
2.“言之有序”——展现祖国风光
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写景类文章展现的是祖国大好河山,结构非常明显、介绍非常有序。有“即时观景”式的清晰介绍,有“总分总”式的分块介绍,也有“重点凸显”的详略介绍。
即时观景:以作者即时观景下的叙述口吻介绍风景,予人非常强的现场感、跟随感、画面感。最突出的是《颐和园》《记金华双龙洞》等课文展现的“移步换景”式:游踪明晰,移步换景,景景相联,一处一处地写。[1]“移步换声”式,如《黄果树听瀑》,移步听声,声音变化,清晰展现;“定点观察”式,如《觀潮》一文,定点观察,眼前情景变化,一时一时地写。
分块呈现:在细心观察后,作者对画面的描绘进行了理性分块,以突出特点:总提分述,分类写景,描绘画面,优美抒情,妙用句式,一块一块地写,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而且其中语段的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大多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概写一笔”,第二层“细写几笔”。这样的段落既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分析,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凸显:作者根据主观意识,详略结合,重点凸显地介绍风景。如《长城》,略写一点游踪,着力一处景点,凸显重要景物,接着议论抒情,一看一想,一实一虚地写。[2]
3.“选景鲜明”——呈现世界风情
写景文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功能——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让孩子在生动优美的语言中走进自然,感受神奇;亲近山河,领略魅力;打开世界,拓宽视野。让孩子在那一片片景色中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了解世界。小学写景类课文中,整组体现世界风情的就是五年级下册的第八组课文,包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等。在这些介绍外国风景的文章中,有以下非常明显的特点:其一,选“景”展现各国风情。作者选“景”介绍国家特色、民族文化非常精心、用心。如季羡林介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德国文化时,选择德国“街上花景”;马克·吐温介绍“悠闲情趣”的威尼斯文化时,选择威尼斯独特之物“小艇”;赵丽宏介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泰国文化时,选择融入泰国人生活的“大象”等。这样的选景规律,启示我们以写景介绍各国风情时,选的“景”必须能凸显国家特色,体现民族风情,传递国家文化。这也更向我们传递,写景类文章选材的典型性、代表性,决定了作者内心情感能否得到充分地表达。这也是此类写景文章的第二个特点——以“景”传递作者感情。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写景,也一定不是单单因为这景美来写景,他一定是出于对该国独特风情、独特文化的深深欣赏之情,才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描绘那些独特的美景。
二、“纵向比读”中赏景
横向一类一类去读“写景类文章”,能让学生知晓写景类文章很多语言规律,许多言语密码,从而构建自己的言语表达体系。而通过“纵向比较读”则能让学生发现,随着年级递增,写景类文章呈现出言语方式多样化上升,情感表达委婉式递增,训练难度逐渐增强的趋势。
1.训练难度的螺旋上升
同是以“祖国美丽”为主题的文章,不同的年级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加以介绍。低年级以结构鲜明、语言简洁的文本呈现,如《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皆以总分总结构谋篇,以总分方式构段,条理清晰简单。中年级以生动丰富的移步换景式游记呈现,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文。高年级《北京的春节》《藏戏》等文则以表达方法丰富的散文加以呈现。整个主题以年级的递增,沿着“单纯美景—世界遗产—各地风情”的轨迹生动呈现,文章的结构从简单到相对丰富有趣地展现,训练重点也随着年级上升,沿着“初步感受文字—品味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方法”的要求螺旋上升。endprint
2.言语方法的多样融合
同样,通过纵向比较发现高年段写景类文章的语言方式,比低年段的要丰富、多样。就拿课文中最常出现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低年段就是以简单的、常规的句式出现;到了中年段开始加入比喻句,理性清晰的句式顿时变得生动了许多;到了高年段,这个句式又融入了动作细节描写,想象细节描绘,变成一个多功能、丰富化的生动语段范式。这样的句式变化,也反应了教学对学生语言要求的逐年递增,是从“对不对”到“好不好”的变化,从“理性句式”的呈现,到“骨架的理性句式+丰满的言语修饰”的优质表达变化。
3.情感表达的委婉变化
写景文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两种。在低年段写景类文章中,作者对景色的喜欢、热爱之情,大多可以通过一些直接的语段加以表现。而高年段的写景类文章,大多通过许多景色的细节化描写、生动化描绘来反映作者内心的喜欢、热爱。这与孩子的年龄特点密不可分。如四下《小桥流水人家》中直抒胸臆的“我爱”“我喜欢”等词经常出现,直接表达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是写家乡的山水,六上《山中访友》表达对山水自然热爱的方式则委婉隐约许多:语段中虽没有出现一个喜欢、热爱之词,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这片树林、树林间的一草一木的无比喜爱之情。这样的喜爱有两个层次:物拟人——彼此相知,将鸟儿、露珠拟人化,生动有趣,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人同物——彼此相融,将自己身体各部位想象成树的各部分,物我相融的喜爱境界悄然产生,堪称爱的最高境界。
三、“纵横联读”中玩景
当教师横向、纵向联系着,比较着把玩写景类文章的时候,教材中的各种言语规律,各种写法特点以及言语的难度系数都了然于胸。如此,教学实践过程对于文体特点的落实就更加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1.“大结构”处观
写景类文本的表达顺序一般包括结构方式和介绍顺序,结构方式通常以总分或者总分总的方式呈现。介绍顺序大体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游览顺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首尾段直接点出西沙群岛的可爱,中间各段分别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等四个地方具体展开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美丽的小兴安岭》首尾呼应,总写美丽,中间则以春、夏、秋、冬四季展开具体介绍;《颐和园》的首尾段总写美丽,中间则跟随作者脚步从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点一路介绍过来……类似结构的写景文章比比皆是。初读感知此类课文时,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全貌有一个整体感知,以抓住首尾段理出中心句、核心词,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以及上下段落的过渡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基本思路,学习作者架构文章框架、介绍景物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整体看文、大处观景”思维方式的建构以及表达能力的形成。
2.“小细节”处赏
在引导学生从整体着手观文赏景之后,必然深入走进文本细节,聚焦文本言语特色,如此才能真正领略到风景,真正学习到语言。写景文章的语言擅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言语生动丰富,大多数老师一般能明显发现并有效运用。但描写方法如果不加细细琢磨,恐是容易被忽略,如《鸟的天堂》有个言语特色片段可以有如下深入的教学实践。
起初四周非常静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飞起来了。一只百灵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拍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那歌声真好听。
第一层次,声像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形态词、颜色词、“有的”动作描述句,体会文字所呈现的群鸟纷飞、热闹非凡的画面;通过“鸟鸣”“掌声”的描摹感受百鸟争鸣、人鸟愉悦的声音。如此声像结合的描写,让学生深入感触榕树于鸟儿来说真正是“乐园”,是“天堂”。第二层次,点面结合。引导孩子感受上面一段是群舞欢鸣的大场面描写,而下面一段则紧紧扣住一只“百灵鸟”展开特写镜头描写。如此“点面”结合,更是将景物的大处壮观和小处生动有效结合,促使学生欣赏并积累这样的语言,最终可以习得并运用如此的语言。第三层次,动静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这兩段文字呈现的鸟儿“热闹”动感画面后,一定要回溯到前文写榕树的“宁静”中去对比,让孩子感受这一静一动背后景色的和谐、美妙、生机。
3.“微拓展”处品
结构的把握,写法的梳理,语言的品析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是引导学生通过最后的拓展环节提升自我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1)言语范式的运用
写景类文章容易被模仿的规律性、特色化语言范式非常多,教师应寻找这样的语言范式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言语能力。如《迷人的张家界》描写山峰的两段话,作者紧紧抓住山峰的特点,上面一段用一串想象句描写一群山峰,下面一段用一组想象句描摹一座山峰,点面结合,生动介绍。引导学生梳理这两段话的“抓特点想象,点与面结合”的描写特色之后,笔者展现家乡神仙居山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然后将张家界山峰两段的描绘模式迁移到介绍神仙居山峰中去。
言语范式在这样的迁移运用的有效落实中,孩子们知道了如何用“想象串”生动地介绍大场面景物特点,如何用“想象组”从不同侧面详细介绍一个景物特点。
(2)人文情怀的提升
写景文章描绘的虽然是景,传递的却是作者一种美的感受,一份情的领悟,一种眼界的彰显,一份胸襟的体现。这份美与情,眼界与胸襟,恰恰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所以,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通过一类类文章,一处处细节,将学生对自然和家乡,对田园和城市,对民族和世界的欢喜、热爱之情激发,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自然,伸向乡村,拉向祖国广阔的山河,指向世界各国的神奇美丽,表达对美好的欣赏赞美之情。情感激发了,眼界拓宽了,孩子的品质自然提升,胸襟自然旷达。
参考文献:
[1][2] 余映潮. 教材研究的“横向联读”法[J]. 语文教学通讯, 2014(1).
责任编辑:李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