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等视域下丝路精神弘扬初探

2018-03-08 05:2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一带国家文化

李 倩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趋势明显,任何民族、国家或其他地区在孤立的系统中已经难以自持,不对外交流只会故步自封。在这个背景下我国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将合作与交流、互利共赢的范围扩大到全球任何想参与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集开放、交流、兼容、融合为一体的动态体系,丝绸之路在古代就体现出了政治上的共存、经济上的共荣以及文化上的多元为一体的特征,这为当今世界的“一带一路”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价值观和文化视角。

一、丝路精神的梳理

(一)古丝路精神文化意蕴

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循: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时,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和进步。今天的“一带一路”将“古丝绸之路”重新塑造,希望通过欧亚大陆人民对于“丝路精神”的共同记忆唤起对于合作共识的一致认可。

古代丝绸之路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通过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友好合作,实现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这与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或贸易实现殖民统治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受“天朝上国”惯性思维的思想和传统东方大国地位的影响,古代的中国不是通过战争,而往往是通过经济上的付出、婚姻关系的互相流动来换取与外界、周边的和平与安宁。因而,可以说通过和平手段实现跨区域贸易和跨民族文化交流仍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精神内核。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蕴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克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要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拉开了“一带一路”的序幕。

“和平合作”是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以共同渴望和平与合作为主线,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民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稳定保障。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丝路精神,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和平与合作的深刻体现。

“开放包容”是丝绸之路精神最突出的特征。虽然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民族在政治、民族、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摒弃了种种差异,表现出崇高的包容精神。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文化、宗教和民族的融合,赋予了丝绸之路更深的内涵。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绸之路的亮点。相互学习、互惠互利,就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彼此的优秀方面,促进共同收益和共同发展。通过丝绸之路,无数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传播到亚非欧各地,其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世界沿线文明的共同发展。在今天“一带一路”实践过程中,更需要“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智慧,让“一带一路”真正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

新时期我国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追求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1],不仅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为当前我们在文化交流上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开拓了新的视角。首先,要在观念上开放包容,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其次,要坚决摒弃全球性的恶性竞争和强权政治,确保普遍安全,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和共赢的方向不断迈步,用交流逾越隔阂与冲突的鸿沟,力求促进全球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文化平等的意蕴

“文化既包括有形的实物、符号和技术,也包括无形的信仰、观念和价值。”[2]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不曾断裂,即使偶尔有外族文化渗入也能够交汇融合,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神韵。正如王义桅教授所言:“古代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功能是文化交流,其次才是贸易。”可以说文化是凝聚“一带一路”共同利益的“黏合剂”。

(一)文化平等的核心内涵

文化平等的字面含义是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孕育出来的不同文化,在同样的平台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一种和谐状态。在国际背景下,文化平等是指大文明系统间的同等待遇,这是外在的文化平等;在一个具有多种文化的国家内,文化平等是关于民族国家内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平等,这是内在的文化平等。[3]22-23“一带一路”沿线各个不同国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色彩斑斓的一笔,无一例外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使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存在大国小国人多人少的区别,但文明并无优劣高下之别。

(二)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下的文化平等内涵

古语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和而不同”的实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4]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自然有其生长的环境和特色,这些文化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不区别对待,平等享有社会权利与义务,这种和谐的状态是文化平等的最高追求。[5]

西方社会历来强调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强调契约的双方是平等的主体,《独立宣言》中强调“人人生而平等”,西方经济学中时常引用机会平等的概念,资产阶级思想家都强调平等或者程序正义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观念上的平等不等于追求实际上的平等。社会契约论中强调的平等仅仅限于政治上的平等,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得经济上的平等时常被忽视,贫富差距的加大造成的社会矛盾加剧日趋严重。《独立宣言》中强调的人人生而平等,缺少民族平等的成分,仿佛这里的平等在投票权使用了之后就被社会所遗忘。

究其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质就体现了剥削性和不平等性。相较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和”,西方文化是以“人性恶”的观念作为基础,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及社会结构也是基于这个基础形成的。延伸到国际关系上更是如此,西方“战略学”字典里很少有“互惠、合作、共享”等概念,西方文化更多的是排他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攻击性。我们有着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想追求和文化基础,无论是在生产方式还是在理想信念抑或是文化根源上都有平等互利的因子。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平等内涵

文化因其多元而成为文化,也因多元发生冲突和交融。“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需要一个争议不大的价值基础,那就是“平等”。[6]在各个文明或文化中,平等的价值观具有世界普适性。所谓“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我们虽不像西方那样常提“平等”,但平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西方所追求的平等中民族平等、宗教平等的概念少有,而我国却将民族平等与宗教平等写入了国家宪法。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稀少但却在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无论是在参政议政的国家会议还是在美轮美奂的艺术舞台,都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同胞的身影。我国宪法中也明确表示公民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自主选择宗教的自由,更有选择不同教派的自由,抑或是中断信仰或者继续信仰的自由。对比“一带一路”沿线宗教信仰复杂冲突频发的现状,我国的民族平等、宗教平等无疑是为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了一点思路和方法。

(四)文化平等为丝路精神弘扬提供了特殊的文化视角

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历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合作模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的“五通”[7]与丝路精神中所倡导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本就是一体。“五通”中的重点“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更是“一带一路”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根本落脚点。

三、弘扬丝路精神所面临的文化困境与挑战

(一)西方文化霸权长期压制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曲解与误读

文化霸权一词,起源于希腊文,起初用于指来自其他国家的统治者,19世纪后期被广泛用于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者控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西方中心论”的衰落,“中国威胁论”“中国国强必霸”等说法喧嚣尘上。目前的“中国威胁论”已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威胁论”内涵不同,如果说之前的“威胁论”源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偏见和傲慢,那么现在的“中国威胁论”可以说是源于这些国家内心的焦虑,担心中国发展对其利益的挑战。[8]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不仅有双边关系受到历史遗留问题影响的周边国家,也包括近年来双边关系良好的国家,这反映出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仍然对中国存在偏见与误解,对中国和平发展模式的不自信,也是对自己本国实力的不自信。[9]

(二)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体。我国虽国家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在文化方面缺乏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短板。

碍于传统“士、农、工、商”社会地位分层,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说是长期滞后于文化层面的。首先,知识分子不屑于投身商业的怀抱,不愿让自己的作品沾染上“铜臭气”。其次,商人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传统行业中商业最不被重视,少了政府的支持多了舆论的鄙视,文化本身虽有过繁荣时期但始终难以成为产业。最后,文化产业附加值低,文化作品多姿多彩发展蓬勃却没有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形成周边产业以致最终并没有扩大再生产形成产业,文化产业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虽然,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空间大、势头良好,出现了一系列还不错的文化产品,但是,当前的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仍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文化产业附加值偏低,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相关衍生产品行业发展不足。

(三)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文化平等交流进程

传统安全始终是国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尚且有能够控制的实力,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安全问题的主要问题。从东亚到南亚,从中亚到中东的部分地区,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滋生了大量的恐怖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以及民族分裂势力。这些势力伴随着地区一直以来的领土争端问题给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这些恐怖组织往往追求政治上的利益,在人员结构上更趋于职业化,在迫害手段上更加残忍和血腥,在年龄层次上逐渐低龄化,而全球几百个恐怖组织团体中有将近一半带有宗教性质,恐怖主义利用极端宗教主义挑起斗争、制造混乱以便达到自己政治诉求的目的。这些恐怖组织绑架无辜群众、制造混乱、扰乱国家以及世界秩序,给沿线国家和世界造成了许多灾难。

(四)宗教文化影响亟须引起重视

“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多种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喇嘛教等宗教各自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习俗不同。红色是中国人喜欢的吉祥色,但在基督教徒看来红色代表血腥暴力,而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人民喜爱绿色。印度教许多教派吃素,穆斯林也有自己的饮食习惯,需要更多注意对相关宗教的习俗保持理解和尊重。

对宗教问题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习惯上,在沿线地区存在政教一体的国家,宗教上的领袖地位与政权上的地位同样重要。对于政教一体的国家,如伊朗、巴基斯坦,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宗教习俗、贸易规定以及当地的社会传统规范,不能以中国思维解释当地事件。同时涉外企业在外国也要尊重当地人的宗教时间,不能与祈祷、礼拜时间冲突等。设施建设时也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宗教习俗,尤其是涉及长期因民族宗教、地域之争、能源之战等原因而动荡不安的地区时更需要特别注意。

四、文化平等视角下弘扬丝路精神的策略

(一)凝练本土话语体系

从传统文化入手,解析和重构当前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对本土的文化体系重新审视,从中凝练出自己的话语权体系,从根本上扭转在话语权上的劣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留下了许多优秀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那就是“和”字,其表示一种中庸和平衡的状态。如何在对外描述时让外国受众听明白能够有一个相对深刻的理解,或许我们可以从“和”字的表意上入手,一层层表述:首先“和”字是禾苗与人口,这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基础,也是人对自身的平衡状态;其次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可以和而不同;最后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文化的剖析和阐释建议从传统文化中归纳提炼出具有鲜明标志的属于我们的文化体系。以一种世界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解释中国的哲学思想,展示东方的美学,用符合当代世界审美与价值取舍的方式向世界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二)积极利用好现有合作机构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一带一路”不仅是文化上的共建共享工程,同样也是睦邻善邻工程。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当前的文化交流继续巩固现有成果;另一方面更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创新,实现包容性思维的多元融合,激活沿线文化潜力。首先利用现有的各种合作机制,例如积极利用好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传播先遣力量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近60个国家建立了100多所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生达46万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近8 000场,受众超过200多万人。孔子学院的优势是创立时间长,受众接受能力强,并且数量较多、活动频繁,但缺点是孔子学院当前不够规范和统一,在教材、师资力量、规章制度上存在缺陷,良莠不齐。我们需要对孔子学院的建设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对教材和教师群体进行不断更新提升以求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培育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化贸易平等

文化交流合作领域除了传统的文艺会演、图书报纸、影视作品、文物博览等方式方法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要继续拓展语言文化、宗教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将文化行业与互联网、旅游等行业紧密结合,将合作的领域扩展到更广更深的层次,将沿线各国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培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合体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连接,打通“一带一路”上的各个节点,可以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在相关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处于世界领跑的地位,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处理系统与国内电商模式同样发展迅速,已经具备可以模式复制和对外输出的可能。“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巨大,国内电商模式可以对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往来提供建设性指导模式,而移动互联网、信息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相关人员、商贸往来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可以进行更高维度的支持和保障。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喜人,发展前景看好。在特定的领域领先世界水平,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互联网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这个方面优势明显,可以对这些地区形成带动作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鼓励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当地设立合资机构,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采用与本地艺术家合作开发动漫、游戏,合作拍电影等方式,生动反映中国的资本援助、技术援助与当地发展需求的对接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变化。

随着网络的日益成熟,传统媒体中形成了“网络自媒体”的分支。网络自媒体又称为公民自媒体、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10]近几年最有名的自媒体案例中,美国总统特朗普“推特治国”算是一个典型。特朗普的竞选成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希拉里所代表的传统媒体不及新的自媒体传播后劲十足。当然,网民的素质良莠齐,自媒体的运营也是需要在监管之下的。我们如果利用好“网络自媒体”的作用,不仅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加深,也促进了“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民主化进程。同时,在这一方面我们率先提出的“信息传播无国界、网络空间有主权”理念,对于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不少西方国家也表示接受。

(五)倡导宗教文化平等,发挥宗教文化作用

原始的宗教信仰可能始于人们对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的恐惧,或者对当今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往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在宗教的大致雏形有了固定的教义仪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差异明显,尤其是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当今世界宗教政治化、极端化的趋势影响到国内和区域的政治整合过程,宗教成为一种力量、成为国际力量竞相争夺的资源。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信仰大国”,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存,各种宗教都能够在中国互相尊重、包容乃至彼此启发。为避免由于宗教文化引起的尴尬与误解,首先要加强对于通晓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与宗教人才的培养。对于通晓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印度语、波斯语、哈萨克语等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应该加强甚至转变为外语培养的重点。同时我们需要同沿线国家合作,通过相互派遣留学生、互相访问、文化交流节等方式培育熟悉中文或者沿线其他国家文化的人才,文化只有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进步。

五、结语

古丝绸之路为人类开启了一个相融相通与互惠互利的时代,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也是“一带一路”的信心来源。文化的力量可以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只有各国各地区文化艺术取长补短、文化贸易互利互惠、不同文化互信互鉴,才能够形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发展指向,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之源,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认同,在思想文化伦理层面,表现为丝路精神的形成。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弘扬丝路精神,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引领,这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这需要我们共同秉承平等互利和谐交往的原则,用人类共同的文明角度来看待当前的文化交流。以“和而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文化,所有的文明都值得被尊敬,正如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一样,文化也生来平等,相互尊重才是正确的对待之道。只有这样,丝路精神才能真正薪火相传,丝路文化才能永续繁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1).

[2] 双传学.“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我国文化开放战略[J].东岳论丛,2016(5):25-30.

[3] 李海晶.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 李华.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J].企业管理,2017(2):94-97.

[5] 李倩.文化平等与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J].老区建设,2016(12):38-39.

[6] 张伟.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缘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7]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N].光明日报,2013-09-08(1).

[8] 赵可金.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悄然发生变化,要从容面对也要敢于亮剑[N].环球时报,2018-02-03(2).

[9] 卫灵,贾静.在和平发展中应对“中国威胁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61-64.

[10] 罗佳.论自媒体时代政府话语权的危机与变革[J].求实,2012(7):52-55.

猜你喜欢
一带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